熊淑芳
學生讀書活動組織策略研究
熊淑芳
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學語文是課上的事情,課下一點書都不看。這種觀念肯定是錯誤的。想要學好語文,提升語文素養(yǎng),除了課上要認真聽講,課下也要多看書,增加語文知識積累。教師課外一定要做好學生的讀書活動,為學生學好語文奠定基礎。下面本文就學生讀書活動中的讀書方法、展示讀書成果的途徑做一簡單探討。
中學語文 讀書 方法 展示讀書成果
(一)速讀
中學生經常表示:中學課業(yè)壓力大,學科負擔重,沒有那么多時間可以花在閱讀上。事實上,對于中學生而言,已經具備基本的識字能力,所以,在閱讀龐而大的書籍時,建議采取速讀法。
美國教育學家比爾·科斯比和蘇聯(lián)的教育學家奧·庫茲涅佐夫曾提出快速閱讀法:
(1)跳躍式閱讀。在閱讀過程中,不要逐字、逐句、逐段進行閱讀,不出聲,跳著去讀。每段只讀段首一句話和段尾一句話,中間部分全部略過。
(2)掃描式閱讀。閱讀時視線垂直移動,只掃描重要語段,其他部分統(tǒng)統(tǒng)略過,不重復閱讀,閱讀時集中思想,邊記邊讀。
(3)組合式閱讀。組合式閱讀又叫做群讀,在閱讀時不是每句話都讀,而是將信息組合成信息群,一組一組地去讀。一般來說,這種組合式閱讀要求讀者掌握基本的信息組合能力,因此,進行組合式閱讀的人,本身需具備一定的信息組合技巧,較有難度,學生可以有選擇地使用。
(二)雜讀
雜書可以讀,但是讀的時候也要講究策略。在閱讀這些雜書時,要分門別類地做讀書筆記,有的放矢,圍繞一個問題去閱讀,不能毫無目的、毫無中心地去讀。組織雜書閱讀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選書。雜讀并不是隨便閱讀,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雜讀的技巧,不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學生隨便閱讀,美其名曰“雜讀”,最終只會適得其反,一無所獲。
(三)“三要”讀書法
(1)要有正確的讀書態(tài)度
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過程中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可以對書中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質疑書上的內容。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的是,閱讀沒有什么正確答案與錯誤答案,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最重要的是抒發(fā)自己的閱讀體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2)要有獨特的讀書方法
在閱讀時,學生可以采取批判性閱讀的方法去閱讀,善于批判,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3)要做好五件事
要養(yǎng)成讀書的特殊興趣;
要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分清書籍的緩急輕重;
要廣泛涉獵書籍的種類;
要有重點地去閱讀;
不要對書籍抱有偏見,自己喜歡的書(言情小說等)就拼命去讀,自己不喜歡的書看也不看一眼。
(一)講故事大賽
在閱讀小說類、故事類書籍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概括,舉辦一次講故事大賽,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聲情并茂地講給大家聽。
(二)編排表演劇
教師可以組織閱讀了相同書籍的學生成立讀書成果交流小組,將所閱讀的書籍編排成一幕小短劇,以表現(xiàn)的形式呈現(xiàn)給觀眾。針對《西游記》中某一情節(jié),“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各小組進行一次表演,學生相互交流。這種展示讀書成果的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閱讀書籍內容的理解,而且在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愛好閱讀,愿意去讀。
(三)百科知識宣講會
在閱讀一些科普類圖書時,如《十萬個為什么》、《百科全書》、《我們愛科學》等書籍,班級可以舉行一次百科知識宣講大會。在宣講會上,選擇一些問題,讓班級同學通過搶答、必答的方式進行回答,動員學生積極思考,增長百科知識。這樣的宣講會,可以偶爾舉行,也可以定期舉行,對學生增長知識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四)朗誦比賽
對于詩歌類的書籍,在組織讀書成果展示時,教師可以安排班級進行朗讀比賽。各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在班級進行朗誦比賽。可以讓學生用配樂朗誦的形式進行,教師要注意從旁指導。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所表達情感的理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大聲說、敢于表現(xiàn)的能力。
(五)展示讀書筆記
在進行成果展示時,教師可以安排一次讀書筆記展示大賽,每讀一本書就安排一次,將筆記分成上中下三類,鼓勵學生向會做讀書筆記的同學學習,提高學生動手做讀書筆記的能力,積極做讀書筆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展覽出來的讀書筆記中選擇最佳摘錄小能手,調動學生做筆記的積極性。
組織中學生進行讀書活動,教師要善于選擇合適的讀書方法,人各有異,教師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對自己最有益的讀書方法。同時,安排學生對讀書成果進行展示時,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最佳方案,以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最佳。
[1]莫偉鳴.當代大學生課外閱讀現(xiàn)狀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1(06).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