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賽 吳 瓊
(寧夏大學教育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0)
淺談對當今教育的思考
杜 賽 吳 瓊
(寧夏大學教育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0)
教育全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針對當今國內教育的現(xiàn)狀,探討了在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遇到的困境,從德育、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獨特性、教育的精神價值幾方面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加強學生品德的教育,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以及關注教育精神價值對推進學生教育,培養(yǎng)既有知識與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會做人又會做事的高素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德育;精神價值;思考
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物質豐裕和生活便利,改善了人的生存條件。但人們在享受現(xiàn)代文明的物質條件時,同時也面臨著人生意義的拷問、生命潛能的壓抑、全面發(fā)展的受阻、生存價值的沉淪,以及社會道德下滑與公正的喪失。教育本應該是改善和提升人生存的意義和狀態(tài)為價值取向的,而不是幫助人獲得生存條件為唯一的任務。在某種意義上,人們通過教育,深刻反思到自己在現(xiàn)實世界中心靈的蒙塵,從而不再麻木于這個被欲望和利益熏染通透的社會,不再墮落與沉淪于物欲與功利的世界,從而開始關注自我內心的充實。而現(xiàn)實中的教育并沒有發(fā)揮作為現(xiàn)代性的拯救和解毒劑的作用,反而強化那種功利化的、物質化的價值觀。
真正的教育應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敏感的心靈捕捉事物的本來狀態(tài),用心體驗實踐、從而覺解自己存在的意義。而今天的學校教育中卻是以知識為載體,以間接經(jīng)驗作為學生直接的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縮影式地重演了人類的認識史,不得不需要學生用直接經(jīng)驗來活化、消化這些間接經(jīng)驗。這樣的教育無疑也是灌輸式的教育,學生是呆板的、缺少生命力的。在《教育漫話》中有這樣一句話:“導師的重大的工作在于養(yǎng)成學生的風度,形成學生的心理;在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懷抱德行與智慧的原則;在于逐漸將人世的真情實況顯示給學生;在使學生喜愛,并且模仿優(yōu)良的與值得被人稱譽的行為;在于當學生正在做這種行為的時候,給他力量和鼓勵。”筆者認為,真正的教育也應該如此,學校的老師也都應該做到這樣的育人原則。
道德規(guī)范不是道德的本位,德性才是道德的本位。德性是內在的向善的品質,教育應該是陶冶人形成這種向善的品質,而不是在他的思想意識里強化社會法律道德規(guī)范等條款。擁有了發(fā)自內心的德性,才會形成自然地德行,德行就是生命的自然流溢,而不是外在規(guī)范和制度約束下的被動做作。因此可以說真正的教育中德育的價值特征應該是“由仁義行,非行仁義”。
從古至今,任何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都有自己的人性論,并且受其影響。我國古代教育的目標曾是“道德人”,承認人性善便主張通過教育把人性中的善端部分充分發(fā)揮出來,所以教育就側重于學生的反思和內省;認為人性惡的則主張通過訓練、灌輸、懲罰等方法使學生接納主流的道德觀念,使之符合社會的行為要求。當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教育以“知識人”為目標后,它背后的關于人性的假設是理性的人、知識的人,這樣,知識、理性會遮蔽了人的情感、意志等豐富多樣的人性內涵,學生被視為用知識碎片一片片搭建起來的;[1]教育中的求知被落實為考試和分數(shù),教育過程就是將既定的知識灌輸?shù)綄W生的大腦、復現(xiàn)于試卷的過程。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填鴨式、題海戰(zhàn)術,學生的任務便是記誦、接受和內化。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教育又走向了發(fā)展學生和教師主體性的討論,這些討論都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它使得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普遍認識到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但是直到現(xiàn)今的教育,依然沒有完全擺脫灌輸式教學,學校教育中還是存在滿堂灌的情況,學生依然負重不堪。
誠然,人性觀和教育觀都要反映并且迎合某個特定的社會需要,但是如果只為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忽視了人的全面的、深刻的人性內涵,就會使教育成為摧殘人的工具,不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
在今天,很多的學科研究者、學者以及教師都在說學生是主體的人,是能動性的人,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尊重學生的獨特性,但是又有多少學校和老師做到這些呢?
康德說過:“人類應該將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稟賦,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從自身中發(fā)揮出來?!盵2]“以報春花為例,人們在野生環(huán)境下采摘時只能得到一種顏色的花;相反,如果是用播種栽培的方式,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各色的花朵。自然將胚胎賦予了它們,而要使其從中發(fā)展出來,關鍵的是相應的播種與栽培。對人來說也是這樣!”[3]在中國的教育中,種種因素制約了學生的多方面的發(fā)展,壓制了學生內在潛能的發(fā)揮,學生越上學越?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越來越?jīng)]有了棱角分明的特質,越來越缺乏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摧殘。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在自我充分發(fā)展的同時,將其安排在適當?shù)念I域、合適的位置,從而使美麗的花朵盡情綻放。
筆者認為真正的教育應該可以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可以創(chuàng)造人的精神生命,也就是說教育可以實現(xiàn)人的生命中精神力量的增值。今天的教育,從開始似乎就灌輸了一種賺錢是最高追求的目的,這樣的氛圍下教育出來的人才,常常在金錢利益面前不惜侵犯道德和法律;多少人披著“文化人”的皮囊,有了錢便在飲食、娛樂和性方面追求酣暢淋漓地宣泄本能、滿足欲望。[4]自我心靈已經(jīng)被燈紅酒綠所覆蓋。現(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難道這不值得我們思考今天的教育嗎?學位的增高,學識的增長并沒有使人的心靈也隨著進一步的充實而豐盈,并沒有使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有所提升。所以正真的教育應該能夠提升生命價值、促使精神力量增值的教育。
[1] 魯潔.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塑造知識人[J].教育研究,2004(6):3—7
[2] [德]康德.論教育學[M].趙鵬,何兆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3] [德]康德.論教育學[M].趙鵬,何兆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4] 朱新卓.本真生存與教育[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9.
杜賽(1990—),女,漢族,甘肅張掖人,教育碩士在讀,寧夏大學教育學院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專業(yè)。吳瓊(1991—),女,漢族,寧夏銀川人,教育碩士在讀,寧夏大學教育學院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專業(yè)。
G40
A
1672-5832(2016)04-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