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淺談外語教學的文學思維
陳雪梅
多年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傳統(tǒng)的中國外語教學是把語言教學和文學教學完全割裂開來,外語教師也將重點放在語言教學上,離開了文學文化背景,外語教學變成了詞匯教學,語法教學。本文主要探討了外語教學文學思維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文學思維培養(yǎng)的主要模式。
外語教學 文學思維 主要模式
文學思維不等同于形象思維,文學思維可以說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審美性思維和超越性思維,一種超越客觀經驗事實的靈感思維。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在《智力的培養(yǎng)》一書中,認為深刻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是文學思維品質的基本特征。
(一)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束縛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教學重邏輯思維的發(fā)展而輕非邏輯思維的發(fā)展,重漸變過程而輕突變過程,致使學生習慣于常規(guī)思考,只重視對現(xiàn)實要求的滿足,傳統(tǒng)外語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的學習語法,詞匯,評價結果主要通過考試,語言再現(xiàn)性思維發(fā)展能力提高;但缺乏分析,綜合,判斷訓練,沒有推理,思考,辨析能力的養(yǎng)成,黃源深稱這種現(xiàn)象為“思辨的缺席”,思辨的缺席直接影響人的創(chuàng)造力,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國內許多學校外語教學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思辨的缺席”的現(xiàn)象,由于忽視外語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社會不滿意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受傳統(tǒng)文化中守成觀念的影響,在中國現(xiàn)有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存在著不少阻礙創(chuàng)造性思維生長的因素,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xiàn)實問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導的價值取向是:片面突出統(tǒng)一,共性,規(guī)范,服從的方面,而比較排斥多樣性,選擇性,主動性。“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一種唯上,為書,和為現(xiàn)成答案的風氣,使人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勇于批判,勇敢探索的精神”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師道尊嚴嚴重影響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也制約了外語學習中文學思維的養(yǎng)成。
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以語言形式為主的教學,過于強調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的作用與功能,忽視或不重視在課堂內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內涵,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文學教學更是如此,更別提外語教學中文學思維的養(yǎng)成。眾所周知,外語教學離不開文學教學,文學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尤其是人文素養(yǎng)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忽視。
通過在課堂上講授文學背景知識,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和感受西方文學與文化,會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想象空間,而不再拘泥于對知識的枯燥記憶,這樣也能逐漸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實現(xiàn),人靠語言來表達思想。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語言藝術有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容量。作者可以直接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體驗,理解,評價及情緒,情感滲透到學習中,從而以情達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真正的文學大師筆下的語言是具有生命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質感,應該用心去體味,沉吟,并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性。因此語言的背后是人的心靈世界。對文學語言美的敏感與駕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是使人變得更加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學思維的魅力與意義也就在于此。目前的外語教學,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單純課文教學,語言點講解等層面上,課本內容相對陳舊,教師的教學手段也并無創(chuàng)新之處。其弊端是忽視外語的基本功能即表達功能,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也忽視了對學生外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將生硬的課本內容,強行“灌輸”給學生,使整個外語教學環(huán)節(jié)缺乏生氣,長此以往,大學外語教學將陷入僵局?;谶@一現(xiàn)狀,以外語文學作品作為外語教學的課本文本不失為一個有效的嘗試。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最美的語言主要存在于文學語篇之中,所以文學文本可以給外語學習者提供真實可信的閱讀文本,對他們語言技能的發(fā)展也有很大好處。此外,文學語言的使用頗講究遣詞造句,詞匯的微妙涵義與繁雜的句式可以在語言層面拓展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然而,就目前而言,英美文學語言的滲透和引入還并未在我國外語教學課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受歡迎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原因一方面在于英漢語言習慣的差異,以及一些英美詩歌中古外語的使用給學生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語言障礙;另外就是文化斷裂問題,學生沒有學好系統(tǒng)的英美文化,斷章閱讀時有很大的理解難度;再加上,現(xiàn)代中國經濟發(fā)展迅速,外語學習氛圍浮躁,各種外語學習模式,外語文學閱讀投入多,見效稍慢,很多學生認為學習外語語言文學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恰似相反,文學思維對外語學習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里有必要對文學思維的培養(yǎng)模式有所了解。
(一)自發(fā)式
自發(fā)思維指的是在生活中對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產生的一種自主性的思考。正如,很多人意識不到思維的存在及其思維的程度,這種自發(fā)行為是主體在一定知識積累基礎上進行的,通過一些表層標記,挖掘深層次邏輯,推理或者歸納,主體也可以通過聯(lián)想引起深入思考。自發(fā)性思維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過程,除了教師的引導,更主要的是靠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啟發(fā)式
啟發(fā)式和自發(fā)式具有相對性,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問題來自外界。外界強加的問題,讓語言習得者有不得不有的壓力,學生必須對來自外界的問題做出思考。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外語老師無疑成了這種啟發(fā)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主導者。問題的好壞,無疑都會影響學生的課堂思維走向。作為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外語教師,對問題的設置及提問方式要多花心思。
(三)合作式
該方式從自主及啟發(fā)式中引申而來。知識的傳授者和接受者處在彼此交換的角色中,雙方在交流談話中完成思維的合作。具體地說,是對培養(yǎng)對象進行思維能力的檢查和梳理,在交流會話中,學生要用例證,理論等已經被自己習得的言語素材展開溝通和交流。合作式思維是貫穿在整個外語教學中的思維方式,外語教師在聽,說,讀,寫,譯的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合作思維”這種培養(yǎng)模式。
漢語的思維模式和外語的思維模式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外語教學中應當讓學生盡快地實現(xiàn)思維模式的轉換,這就需要學生多接受外語思維,多了解些西方文化。從利于外語學習的角度,引導學生多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簡要作些介紹和歸納,把中西思維模式差異滲透到具體教學中去。同時,加強實踐訓練,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學思維模式的英漢互換訓練。除了課堂上的文學思維的訓練,還要注意課外文學思維的積累和培養(yǎng)。建議并幫助學生多看英文文學書籍,充分接受文學思維模式的熏陶,潛移默化,切實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當然,教師也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教師的自我文學思維的培養(yǎng)也極其重要。教師只有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不斷使自己具有新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思維。因此,外語文學思維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思維定能使老師和學生相得益彰,共同受益。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外語人才不但應具備聽,說,讀,寫各項基本技能,還要具有文學知識的理論修養(yǎng),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外語教學離不開文學思維的培養(yǎng),否則語言教學只實現(xiàn)了一半的目標。同時,文學思維的提升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主動性,使外語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梁燕燕.第二文化習得與外語教學[J].大家,2011(17).
[2]劉彥生.西方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3]鄭旻,王冬冬.高中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5).
[4]張登芝.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J].大家,2011(16).
(作者單位:綿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四川省農村幼兒教育研究中心項目”(項目編號:NYJ20140628),綿陽師范學院校地合作專項(項目編號:MYS2014ZC12),四川省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項目(項目編號:PDTR2014-027)研究成果之一。
陳雪梅,女,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