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多 多
人情與金錢
文_多多
一
成家后第一次與父母爆發(fā)激烈沖突,是在弟弟找工作時。
弟弟那年在南方某985大學計算機專業(yè)讀研究生三年級,職業(yè)理想就是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做程序員。這份工作收入可觀,他的想法也具有可操作性,全家人都很支持。
誰也沒想到,2013年就業(yè)形勢那么嚴峻,弟弟一次次碰壁。有一次他深夜打來電話,失聲痛哭。
我沒有告訴父母—對已經退休的老兩口來說,再擔心兒女的事情,恐怕也幫不上忙吧。但我們不說,不代表他們不知道。
突然有一天,老媽悄悄告訴我,爸爸托了表姐夫的哥哥,認識了一個老伯伯,隔三岔五要帶著禮物去拜訪一下。原來,那個老伯伯的兒子是某國有銀行的高管,老爸想通過這層關系,讓弟弟參加銀行在當?shù)氐恼衅缚荚嚒?/p>
我一聽就頭大了。
且不說他們自作主張有可能打亂弟弟的人生規(guī)劃。我太了解父母,在他們的生活圈子和60年的生活經驗里,人情高于一切,這樣急著貼上去求人家?guī)兔φ夜ぷ?,必然要花錢來搭建、維系這份人情。
果然,認識一個多月,老爺子住了兩次院,過了一次生日,再加上平常串門,爸媽幾個月的退休工資花出去了。
平時精打細算、連買把青菜都要在菜市場走三遍的老兩口,面對這樣的人情花費,毫不手軟。但這份“慷慨”讓我心疼。
我堅決反對父母再去打人情牌、拉關系。我的想法是,弟弟的工作讓他自己搞定,父母過度干預,是對他的不信任。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我不相信人情,更不用說是這樣臨時搭建起的“人情”。
我自讀大學起,就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小城,也終于逃離了盤根錯節(jié)的人情網,讀研、找工作,我相信并依賴的是商業(yè)社會的法則。這在我看來,公平且高效。
但在當時,我和父母,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件事情最終以弟弟進入一家互聯(lián)網公司告一段落。那時,那家銀行的招考甚至還未開始,但父母從不認為自己花了冤枉錢。
也是,在他們大半輩子的人生經驗里,為人情花的錢,是一定要花的,沒有值與不值之分。
二
自記事起,人情往來的花費就是我家的一項重要開支。
從我成年后與閨密交流的情況看,我們很多人的家里,都有一本人情賬,記錄著每筆人情往來的禮金。在我家,那賬簿上的內容也是父母常在飯桌上交流的話題。
“老張家快要嫁閨女了,我們得包個紅包。”
“嗯,就比照上次老王家娶媳婦吧,幾家關系都差不多?!?/p>
“好。唉,這個月又要超支了?!?/p>
這樣的對話,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在我家餐桌上上演一次。我看到了出身農家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搭建人脈、維持生活體面的不易,也看到了身為工薪階層的他們“寧可虧自己,絕不虧別人”的捉襟見肘與坦然。我的人情往來的觀念、與人交往中分寸感的把握,多半是經由這樣的對話建立起來的。
我剛結婚時,父母來我生活的城市玩,無意中翻到了婚禮上的禮金簿。爸爸大為驚訝:“份子錢真少!”當時在這座城市,兩三百元便是正常的人情往來,同學、同事之間有什么事情,互相捧個場,這算是拿得出手的數(shù)字,也不會對生活有什么影響。
而在老家,稍微近一點兒的關系,500元才是“起步價”,父母幾十年苦心經營,朋友、同學、同事、鄰居……各種關系都有不同的價位,雖不是明碼標價,但大家心照不宣。
與此相對應的,是人情往來的種類繁多。結婚,生小孩,孩子升學,老人生病、去世,喬遷新居,買車,都有相應的宴請,自然都有份子錢。
聽起來就頭疼,但父母樂在其中。他們在名目眾多的宴請理由中,衡量著自己與他人關系的遠近,亦享受著給人幫忙張羅的被需要感,在這過程中,一次次強化“人情大過天”的觀念。
三
這兩年,父母一直在幫我?guī)Ш⒆樱谑亲匀欢坏貙⑺麄儗θ饲槭拦实目捶?,帶到了我的小家庭?/p>
孩子生病,我和先生帶著他去三甲醫(yī)院排隊掛號、取藥,打吊瓶時沒有床位,孩子就躺在樓道的加床上;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我家附近只有一所公立幼兒園,硬件好,師資強,價錢便宜,但入園非常難。
每逢此時,父親就一再念叨:“我早就說了,你們就是不聽,人在社會生存,要有兩方面的關系,一是醫(yī)院的,二是學校的?;ㄒ恍╁X,跟人家保持好關系,沒什么不好……”
跟親戚通電話時,他不止一次嘮叨我和先生“舍不得那一點兒小錢”。
知道他的一番苦心,但對我們而言,還是聽聽就算。
我們當然知道,在看重人情的社會,辦事情時有熟人的便利性。但對我們來說,這一點兒便利與搭建關系時要付出的時間、精力相比,代價未免太大,老一輩人看重的要花費的錢財?shù)乖谄浯巍?/p>
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或者說有敢于不拉關系的底氣,還是來自于方方面面規(guī)范的建立吧。我相信這規(guī)范,并從中受益。
四
弟弟是工作第二年買房的,那時他生活的那座南方城市,房價已經升至一個天文數(shù)字。父母拿出大半輩子的積蓄,也只夠首付。
對此,弟弟和弟妹覺得很不好意思,那畢竟是父母的養(yǎng)老錢。好在他倆收入不錯,每個月的房貸光是公積金就夠還了。他倆計劃把每月的工資都存一部分,盡快把錢還給父母,父母年紀大了,有錢傍身總歸好一些。
他們這么懂事,我也很欣慰。
沒想到,過了沒幾天,父母又給弟弟打過去一筆錢。
我們都很驚訝。原來,不少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買房時,父母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示,幫他們貸低息貸款,或是借一筆錢給他們,大家都很感激。我當年買房沒有跟家里伸手,大家都覺得過意不去。這一次,親戚朋友各家拿出一些錢,說讓弟弟他們少還一點兒利息。每家給的錢不算多,但湊在一起也相當可觀了。
我和弟弟相當感慨。
對于房貸,我們這一代人視為理所當然,不像上一輩人,覺得房貸沒還完就始終不能心情暢快,所有消費都要靠邊站。而且,公積金利息相對較低,每月還貸,壓力也不大。對我們來說,更怕欠的是人情債。何況,現(xiàn)代人不敢借錢給別人,除非已經做好了不要這筆錢的準備。
沒想到,父母從親戚和朋友手中拿到這筆錢,卻是輕而易舉。
我和弟弟從重視人情的家庭中長大,自小見證了父母為人情世故所累,一向視人情為“不能承受之重”,成年后拼命逃離故鄉(xiāng),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我們向往更有規(guī)則感的都市文明,小城的熟人社會在我們眼中,落后且低效。
但沒想到,正是這份人情,讓我們感受到久違的溫暖。
世界觀決定金錢觀。父母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最初的形狀,卻終因時代、環(huán)境的變遷,我們的世界觀和金錢觀,與他們的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們誰也說服不了誰—好在,我們都能在各自的環(huán)境中自在生活。
這樣,就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