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國有,楊艷玲,李建貴
(云南省陸良縣林業(yè)局,云南 陸良 655600)
?
陸良縣石漠化成因分析及石漠化試點造林技術的探討
紀國有,楊艷玲,李建貴
(云南省陸良縣林業(yè)局,云南 陸良 655600)
摘要:從自然和人為活動等方面分析了陸良縣石漠化成因、分布,通過石漠化試點鄉(xiāng)鎮(zhèn)造林技術的成效分析,探索和總結了石漠化地區(qū)造林技術,以期為將來陸良縣石漠化造林提供參考。
關鍵詞:石漠化;成因;分析;造林技術;探討
1陸良縣基本情況
陸良縣位于云南省東部,隸屬曲靖市,地處北緯24°44′~25°18′,東經(jīng)103°23′~104°02′,北麒麟?yún)^(qū)、馬龍縣接壤,東于羅平、師宗相連,南與瀘西、石林縣毗鄰,西與宜良縣相鄰,東西寬65.62 km,南北長62.8 km,全縣國土總面積1989.59 km2,總人口676435人,人均耕地0.8畝,林業(yè)用地89657 hm2,境內最高海拔龍海山2687 m,最低海拔大莫古鎮(zhèn)的回輝哨村1640 m,相對高差1047 m,縱觀全區(qū)地勢呈南高北低。
2石漠化概念
石漠化即石質荒漠化,是指在我國南方濕潤地區(qū),碳酸鹽巖發(fā)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由于人為干擾活動造成植被持續(xù)退化,同時導致水土資源流失、土地生產(chǎn)力下降、基巖大面積裸露于地表(或礫石堆積)而呈現(xiàn)類似荒漠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
3陸良縣石漠化情況
根據(jù)陸良縣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監(jiān)測結果顯示,陸良縣國土總面積198959 hm2,巖溶地區(qū)土地總面積143707.3 hm2,其中石漠化土地總面積64736.9 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積78970.4 hm2。石漠化土地面積中石漠化土地47708 hm2、潛在石漠化土地17028.9 hm2。
在石漠化土地中:極重度石漠化1359.4 hm2、重度石漠化7223.4 hm2、中度石漠化21497.5 hm2、輕度石漠化17627.7 hm2。
在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中按地類統(tǒng)計為:有林地27817.4 hm2、疏林地4360.2 hm2、灌木林地12222.6 hm2、未成林造林地2213.6 hm2、無立木林地2134.3 hm2、宜林地1021.2 hm2、旱地14633.4 hm2、未利用地107.7 hm2。
4陸良縣石漠化成因
4.1巖溶地質構造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質基礎
陸良縣地質構造單元屬楊子準地臺,處于黔、桂地臺和昆明凹陷的結合部,為滇東巖溶高原的一部分。境內由于構造運動強烈,各時期海陸變遷大,地層和巖性也比較復雜。太古界昆陽群地層和上古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出露。太古界昆陽群地層出露于壩子西部的牛頭山隆起帶和馬街、召夸鎮(zhèn)西部的終南山、楊梅山一帶,為深灰色或灰色硅質巖、火山巖、細砂巖及板巖互層,部分地區(qū)有紫色砂頁巖零星分布;上古生界的二迭系、石灰?guī)r、泥盆系地層見于北部的竹子山、東部的龍海地區(qū),以及南部的召夸、大莫古和牛頭山隆起的東襄陽邊緣地區(qū),由灰?guī)r、白云巖、泥質灰?guī)r、頁巖組成,玄武巖僅在龍海山2300 m左右的地段和召夸鎮(zhèn)與師宗縣交界處有局部出露。除湖積淤泥外,在山間洼地和江河兩岸還留下了第四系殘積層、坡積層和沖積層,油泥土、砂礫組成,為壩區(qū)、溝谷洼地的主要成土母質。形成巖溶地形的主要為上古生界并最為發(fā)育,碳酸鹽巖比重大,占總面積的60 %左右,特別是純碳酸鹽巖的大面積出露,為石漠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4.2巖溶地貌特征是石漠化形成的勢能基礎
陸良縣地處烏蒙山南部延伸帶,境內三面環(huán)山,東有龍海山,西有牛頭山,北有竹子山,山脈中部為平坦開闊的大壩子,南盤江從中迂回過境,壩區(qū)的東西兩邊為山區(qū),東面龍海山突兀拔起,由北向南延伸,西坡陡峻,坡度為30°~40°,基巖裸露。東坡平緩向東傾斜,到篆長河一帶漸趨平坦,碳酸鹽巖地層廣泛出露,有峰叢、峰林溶蝕洼地、漏斗、石芽原野、落水洞等巖溶形態(tài);西邊山巒起伏,溝壑幽深,南部山丘孤聳,類似丘陵;北始響水壩;南盤江自北向南迂回過境,境內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間的地貌,是滇東北較典型的巖溶地貌之一,地形地貌的山地性和地表崎嶇破碎性是石漠化形成的勢能基礎。
4.3人為活動干擾是石漠化形成的動力條件
陸良縣是一個農業(yè)大縣,人口眾多,有總人口676434人,人均耕地0.8畝,畜業(yè)興旺,野外放養(yǎng)黑山羊237377只、綿羊17378只、牛75101只,人類和牲畜的生存生活因素逐漸成為石漠化發(fā)生的主導因素。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①人口過快增長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負荷重,壓力大,為了生存和生活過度開墾-土地退化-石漠化擴展已成為喀斯特山區(qū)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模式;②破壞植被和對土地掠奪式的經(jīng)營,亂砍濫伐,濫墾濫耕,鏟草皮等行為使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土地石漠化加劇;③過度放牧是加劇石漠化的又一因素,我縣絕大部分地區(qū)的群眾為了節(jié)約養(yǎng)殖成本,牲畜的養(yǎng)殖仍處于傳統(tǒng)的放養(yǎng)方式,放養(yǎng)的黑山羊、綿羊、牛、馬等對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長的石生灌叢植被危害極大,一旦破壞,植被很難恢復,僅存的一點土壤會隨著降雨逐步流失,巖石裸露加劇,造成土地石漠化。
5陸良縣石漠化造林技術
5.1造林地塊規(guī)劃
陸良縣石漠化試點造林地塊規(guī)劃在龍海山面山一帶,隸屬馬街鎮(zhèn)、三岔河鎮(zhèn)、板橋鎮(zhèn),試點造林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分三年實施,一年實施一個鄉(xiāng)鎮(zhèn),造林地塊規(guī)劃原則為巖溶區(qū),巖石裸露面積60 %以上,水土流失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土層比較薄、土壤少、立地條件差,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區(qū)域。
5.2造林樹種和林種的選擇
根據(jù)造林地的立地條件以及樹木培育目的和適地適樹的原則,種植的主要樹種為圓柏、華山松、芷柏、川滇榿木和少量的核桃和金銀花,林種設計為防護林3061.8 hm2、經(jīng)濟林86.5 hm2。
5.3造林種苗質量要求
綠化造林,技術是關鍵,種苗是基礎,尤其在立地條件差,石漠嚴重的巖溶地區(qū),種苗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造林成效,為確保造一片成功一片,種子必須由林業(yè)部門統(tǒng)一采種或購買,本著就近育苗,降低運輸成本和運輸風險的原則,由造林承包單位在林業(yè)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指導下,選擇一塊良好的圃地或指定的苗木生產(chǎn)單位育苗,苗木出圃造林必須是經(jīng)林業(yè)檢疫部門檢疫合格的Ⅰ、Ⅱ級營養(yǎng)袋苗,苗高和地徑視苗木品種而定,華山松苗高10~15 cm、地徑0.1~0.15 cm,圓柏、柳杉苗高30~50 cm、地徑0.2~0.3 cm,核桃苗高60~100 cm,地徑0.8~1.5 cm。
5.4造林樹種混交設計
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成林后林分的抗病蟲害、抗火險、抗自然災害能力,充分發(fā)揮林分的生態(tài)功能和體現(xiàn)林分生物多樣性特點,陸良縣石漠化試點造林針闊樹種的混交比例設計為8∶2,混交方式根據(jù)地形和立地條件采取塊狀混交,造林密度111株/畝,株行距2×3m。
5.5造林地整地
石漠地區(qū)造林整地很關鍵,既要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又要確保原生植被被過度的再次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的再次發(fā)生,選擇合理的整地方式尤為重要。陸良縣石漠化地區(qū)造林采取的是以人工開挖整地為主結合爆破整地為輔的方式整地,整地規(guī)格為40 cm×40 cm×40 cm,整地的時間必須在造林一個月前完成。
5.6苗木移栽
為確保造林成效,盡快使造林地塊郁閉成林,在定植穴回填土壤時對每塘施復合肥0.4kg,然后再將營養(yǎng)袋苗脫袋后進行栽植,苗木移栽時做到土壤夯實,苗正根舒、內低外高,從而起到截流保水的效果。
5.7撫育管護
撫育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影響幼樹生長的雜草,促進幼樹能健康生長,撫育的時間是造林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雨季,連續(xù)撫育兩年。所以,在造林之后,一定要重視幼林地的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管護措施。一是安排專人管護,與管護人員簽定管護協(xié)議;二是采取各種宣傳形式加大愛林、護林的宣傳力度;三是林業(yè)部門加強對新造林地的監(jiān)督和檢查,由部門向社會共同營造一個熱愛林業(yè)、重視林業(yè)的良好氛圍。
5.8造林組織形式
石漠化地區(qū)造林由于造林難度大,造林條件差,僅靠當?shù)亟M織發(fā)動群眾投工投勞難以保證造林質量,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和要求,陸良縣石漠化造林是由政府采購中心向社會公開招標,經(jīng)過公開、公正、公平招標后,交由有造林資質的專業(yè)造林單位負責施工。中標單位中標后,由項目實施單位與中標造林單位簽訂相關的造林管護合同,再在林業(yè)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的技術指導和工程質量監(jiān)督檢查下,由中標單位嚴格按造林作業(yè)設計完成造林施工任務。
6結語
石漠化地區(qū)造林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土層薄、巖石裸露面積大、施工條件不均衡,僅采用常規(guī)的造林方法難以達到預期的造林效果,因此,在石漠化地區(qū)造林的時候,不僅要選擇最為合適的樹種,整地時還要分片施策,按地形和立地條件確定整地方法,在三年的試點造林中共完成石漠化造林3158.3 hm2,其中防護林3061.8 hm2、經(jīng)濟林86.5 hm2。選擇的造林樹種有金銀花、柳杉、圓柏、核桃、華山松、川滇榿木。采取的整地方法是營造防護林以人工開挖為主爆破為輔,營造經(jīng)濟林用小型挖機開挖。經(jīng)檢查,造林保存率均在85 %以上,平均樹高有1~1.5m,這充分說明陸良縣石漠化地區(qū)的造林試驗是成功的,造林技術是成熟的,是可以推廣的。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近幾年自然災害如干旱,霜凍較為嚴重,新引進試種的金銀花枝葉部分全部凍死,部分川滇榿木也不同程度遭受凍害,少量的幼苗因干旱而枯死,給造林承包單位帶來較大的補植工作量,建議在將來的石漠化推廣造林中應選擇鄉(xiāng)土樹種為主要造林樹種,即能明顯體現(xiàn)造林成效,又能挽回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13-03
作者簡介:紀國有(1969—),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技術推廣工作。通訊作者:楊艷玲(1978—),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