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
摘 要: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階段,應試教育的目標訴求依然根深蒂固。當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違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違背人文精神,忽視青春期中學生特殊的心理、思想變化的現象依然突出。因此,當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融入人文關懷,為塑造中學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中學階段正是中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法制觀念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中學生立身處世、成長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當下的中學政治課堂中,部分政治教師由于對人性認識的不足,側重于文化教育功能,而忽視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政治教育功能和人格教育功能,依然單純地從升學考試的視角,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講授,卻往往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感情需要,忽略了源自學生心底對人文關懷的渴求。生硬的說理、灌輸式的教育、對學生精神需求及人格的漠視都是人文關懷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起來的表現。人文關懷缺失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將陷入困境,必將淪為升學考試的工具,必將使其初衷受到曲解。在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下,若培養(yǎng)的學生已淪為考試的機器,而喪失最基本的人性與惻隱之心,這又何嘗不是教育的悲哀?因此,當下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正強烈呼喚“人文關懷”,這既是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當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需要。
一、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1.從中學生的身心特征來看,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一方面,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自尊心、自信心都開始增強。另一方面,中學生的心智又尚未健全,心理較為脆弱,部分中學生存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有待提高、情緒易偏激、易受外界誘惑、辨別是非能力不強、目標模糊、意志薄弱等問題,需要外界的正確引導,需要愛護與保護。因此,作為中學政治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更需正視學生對情感的渴求,以平等的視角敞開心扉,將人文關懷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融入與學生相處的點滴中。從人文關懷的視角,激發(fā)學生向善的本質,引導學生樹立法治信仰,更全面地開啟中學生的成長之路。
2.從社會發(fā)展現狀來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生活步伐的加快、快餐文化的滲透、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在擴大人們視野的同時也打破了人們內心的平靜。形形色色的社會變化在潛移默化中對善思、敏感的中學生造成了深刻影響,導致他們的理想信念,甚至價值觀、人生觀都開始搖擺不定。而中學生對情感的渴求又極為強烈,這就使部分中學生將情感寄托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忽視了正常的人際交往,致使情感陷入冷漠境地。因此,中學思想政治課堂呼喚人文關懷,亟須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到日常教學中,積極引導中學生關注個人的處境,關注家庭的境遇,關注國事國情,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相結合。
二、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需要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精髓,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社會良好文明風尚的體現。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使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意識與能力得以展現和提升。課堂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人文關懷無疑會與校園文化之間相互滲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對于學生中的不同聲音,部分教師依然簡單地一概將其視為不和諧的音符加以打壓。為此,需要改變過去灌輸式、說理式的教育方法,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通過平等交流、民主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真正使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引導學生樹立和諧理念,用和諧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使和諧校園應運而生。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在于人文關懷。當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對人文關懷的漠視。人文關懷缺失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種僵硬、呆板、抹殺個性、漠視人性、否定人的價值的扭曲的教育,終究難以激發(fā)學生隱藏的巨大潛力,難以喚醒學生潛藏于生命之中的超越自我的意識與自我創(chuàng)造力。因此,亟須將人文關懷融入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揮個體內在的本質力量,切實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幫助學生重建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多義.基于人文精神的構建談中學思想品德教學[J].德育天地,2012.
[3]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內容體系建構[J].教學與研究,2005.
[4]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其發(fā)展[J].教學與研究,2001(3).
[5]尉天驕,王恒亮.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J].求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