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坎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MMA在煙臺市初中開設可行性研究
李坎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以煙臺市10余所初中武術教師和學生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和數理分析法,對國內外MMA運動態(tài)勢和煙臺市高校武術課程改革狀況與方向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各國徒手搏擊比賽項目逐漸形成統(tǒng)一體系,而初中武術課程的“技擊性”特征日益突出,而且我國高校武術教學的改革已具備良好條件,該文就MMA在煙臺市開設的可行性做出分析。
綜合格斗 搏擊項目 技擊性 中國武術 中學
MMA是當今國際新興的一種綜合性徒手搏擊對抗項目。英文是“Mixed Martial Arts”,簡稱MMA。此運動打破了以往搏擊比賽規(guī)則的尷尬局面,世界各國各種搏擊技藝均可在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下一決高低。比賽中不光允許拳腳擊打、抱摔、肘擊、膝擊,也可實施關節(jié)技、絞技等,即便是對手倒地,比賽繼續(xù)進行,充分展現(xiàn)出了技擊中踢、打、摔、拿等各項技術。近年來,我國武術散打運動迅速發(fā)展,“散打王爭霸賽”“中國散打VS美國拳擊”“中國散打對泰拳”等大型散打對抗賽的戰(zhàn)火,燃起了東方男兒的斗志,成為人們認可搏擊運動項目的催化劑,更加引發(fā)了中國武術運動的革命——“技擊”武術的復興。
1.1 研究對象
以煙臺第二中學、煙臺一中、煙臺市第四中學、煙臺市第三中學、煙臺市第十中學、煙臺市第十一中學、煙臺市第十四中學、煙臺一中、煙臺九中等10余所高校從事武術教學的教師,及煙臺第三中學5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武術教材、核心期刊、網絡等有關文獻資料,為此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參考依據。
1.2.2 專家訪談法
專門走訪或電話采訪我國多所高校從事武術教學的教師、碩士生導師、MMA運動員、教練員,進行求教并獲得信息和幫助。
1.2.3 問卷調查法
向煙臺第三中學500名學生發(fā)放認可度調查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7份,有效率95.4%。
1.2.4 數理分析法
結合此研究的10余所初中10位武術教師組成的專家團意見,對調查問卷收集的有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2.1 國外MMA運動發(fā)展態(tài)勢
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K-1搏擊運動和美國UFC終極格斗,沖出了單一搏擊項目比賽形式的束縛,同時也打破了世界各國搏擊項目比賽規(guī)則的局限。K-1由日本人石井和義于1993年創(chuàng)建,與美國UFC齊名,是世界最負盛名的國際搏擊賽事之一。其中的“K”是取功夫(Kungfu)、空手道(Karate)、踢拳道(KickBoxing)3種搏擊項目英文名稱的第一字母,同時也代表了KING,寓意王者;其中的“1”,則意味著武者的最高水準。這是搏擊項目從單一比賽形式向綜合性發(fā)展的伊始。
2.2 國內格斗運動發(fā)展態(tài)勢
剛剛走出套路模式走向技擊方向的中國武術,沒有對MMA運動表現(xiàn)出太大熱情,而且中國也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掀起MMA賽事的狂潮。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觀念一時難以轉變;二是技術層面尚未成熟。MMA是一種擂臺實戰(zhàn)的綜合格斗,囊括站立擊打、摔投技法和地面降服3種技術層面。中國散打雖在踢、打、摔的技術上日益精湛,然而地面降服技術明顯薄弱,中國選手還沒有做好沖擊MMA賽事的準備。
從學生對研究選取的6個項目認可度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認可跆拳道、泰拳、散打項目的學生人數分別為112人占22.4%、176人占35.2%、371人占74.2%,認可太極拳和長拳的學生分別為97人占19.4%和34人占6.8%,認可MMA的學生有18人占3.6%。
數據結果顯示:學生認可度前三位分別是跆拳道、泰拳和散打。析其原因太極拳和長拳為套路教學,跆拳道、泰拳和散打屬搏擊性對抗項目,學生對跆拳道、泰拳和散打項目認可度較高,表明學生對搏擊性項目有著極大的偏愛。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雖然MMA也是搏擊性對抗項目,然而僅有3.6%的學生對其認可。析其原因,MMA是一國際新興搏擊運動,國內大部分初中學生還未知曉。資料顯示,造成以上狀況的原因,與國內外搏擊運動的發(fā)展及其對我國武術初中教學改革的影響有關。
MMA運動能否在中學開設,歸根結底是受學校軟件、硬件設施、學生意愿,以及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制約。因此,此研究從學校和學生兩方面分別進行了調查。從學校方,對MMA運動在高校開展的影響和制約因素,以及解決這些因素所需的努力程度,向專家組發(fā)放調查問卷。
3.1 調查結果顯示影響中學開設MMA課程的因素
(1)教師因素。搏擊項目專業(yè)技術性較強,“教師”這一因素對MMA課程能否開設起決定性的作用。資料表明,由于搏擊項目在我國各中學已經廣泛開展,因而在MMA運動的“站立打擊”和“纏抱摔投”兩項技術上相對不存在太大問題,但在MMA“地面降服”這一技術層面上,大多數高校武術教師還顯示出薄弱。(2)場地設施。MMA運動分為站立擊打、纏抱摔投和地面降服3種過程,因而對場地設施有特殊要求,特別是地面降服過程,一些水泥、大理石和土質場地不適合練習。而中學的基礎建設尚不完善,室內場地設施滯后。(3)器材護具。對于搏擊運動項目,器材護具尤為重要,器材的種類和數量影響學生技能的學習、掌握和練習程度;護具質量好壞會對學生自身安全有直接影響。由于搏擊項目在高校起步較晚,對于搏擊項目訓練所需器材和護具配備較少。(4)領導意愿。學校領導的意愿是決定項目開設的決定性因素,而領導的意愿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其對該項目“安全系數”的認識。多數領導認為MMA運動太危險,會對學生產生傷害。(5)學生因素。學生對MMA運動的認可度表示對該運動的歡迎程度,而表1中數據顯示學生對MMA運動的認可度非常低,僅為3.6%。
3.2 解決方法
(1)針對MMA“地面降服”技術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對教師進行基本技術培訓。(2)加強學校體育基礎建設,努力開拓室內場地,積極克服場地設施簡陋等困難,多種體育課場地交叉使用。(3)校方購置MMA運動器材護具或學生自己購買部分器材護具。(4)積極組建MMA運動團體,開展小范圍MMA活動,加強MMA運動的宣傳,尤其是比賽規(guī)則和安全性的宣傳。(5)借助MMA體驗課、欣賞課、俱樂部的形式,向學生宣傳MMA運動,增加學生對該運動的了解,并親身體驗MMA運動帶來的樂趣。
MMA課程在中學開設是可行的。中國以“止戈為武”解釋武術,講究“點到為止”進行武藝切磋,主張“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而MMA“地面降服”與之吻合;而中國武術基本技法“踢、打、摔、拿”又在綜合格斗中充分彰顯,因此,MMA運動是東西方文化在武術運動上的一次觀念和技術的統(tǒng)一。MMA運動是對世界各國搏擊項目規(guī)則的一次挑戰(zhàn)和統(tǒng)一,也是武林各種功夫在世界各地“失散”的一次團聚。但是,中學開設MMA課程應兼顧其他搏擊項目和套路項目,以期武術課程更加理想化。
[1]溫力.試論武術運動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J].體育科學,1987(3):22-24.
[2]劉明亮,高靜.中國散打與美國綜合格斗體育文化比較[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3):34-35.
G80
A
2095-2813(2016)10(c)-006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