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聽松》為例"/>
劉楊揚(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
華彥鈞二胡音樂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以《聽松》為例
劉楊揚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摘要:隨著封建社會在上世紀的崩潰解體,音樂文化的環(huán)境也進入了新的歷史轉型期。二胡作為一門極為普通的民間樂器,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fā)展成為獨奏樂器,這與華彥鈞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本文通過對其作品《聽松》進行分析,談談華彥鈞對二胡音樂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華彥鈞;聽松;音樂貢獻
隨著我國日益強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越來越多的藝術愛好者投身于音樂的藝海之中。二胡,這件極為普通的民間樂器更是被廣大人民群眾所了解、接受。二胡隨著我國整個民族音樂事業(yè)在展翅騰飛,同時在民族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二胡之所以能在我國民族器樂的百花園中異峰突起,不得不提二十世紀初一代音樂大師華彥鈞以及其在民間演奏技法上的重大突破,推動了整個器樂演奏技法的發(fā)展。
華彥鈞(1893—1950),為人熟知的“阿炳”是他的乳名,江蘇省無錫東亭人,杰出的民間音樂家。他飽嘗勞動人民的艱辛痛楚,受盡權勢的欺辱。個人苦難的生活經歷和藝人在當時社會的低下地位,使其情感與社會底層人民更加親近。再加上其從小接受道教音樂,后又接觸、學習了民間音樂,所以其二胡曲的音樂語言與平民百姓更加貼近。
《聽松》作于1939年,曾與華彥鈞有過親密聯系的當代著名音樂學家楊蔭瀏(1899—1984)曾在《阿炳曲集》中寫道:“阿炳自己對于這曲的說法,可供參考。從本曲標題的字面看,《聽松》似乎是靜聽吹過松樹的風聲的意思。無錫惠泉山的腳下,有一塊像床榻一般平的聽松石,據阿炳說,這曲是宋朝時一個和尚做的,原來的名稱就叫《聽松》,他是跟一位惠泉山寺院里的和尚學來的”。但凡是聽過這首樂曲的人都會產生一種疑問:《聽松》個性堅強,旋律新穎有力,這些特點都不符合佛教的音樂。另一方面,人們也不太會相信在宋朝時會有一位和尚為附近的一處風景創(chuàng)作這樣一個曲子。阿炳本人講到這曲的故事時說:“宋朝時候,金兀術給岳飛打得走投無路,十分狼狽地跑到無錫惠泉山的腳下,躺在聽松石上,心驚肉跳地傾聽宋朝兵馬的聲音。這曲便是描寫這個故事,所以又名《聽宋》。”楊蔭瀏在同一文章中又說:“《聽松》,可能也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內容似乎是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軍岳飛,率領英勇的將士進行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故事。阿炳自己講到此曲,也把它同岳飛與金兀術戰(zhàn)爭的故事聯系起來,很可能他在這曲中間寄托著期望抗戰(zhàn)勝利的心情”。但是不得不驚嘆這首曲子所表達的音樂形象是這么的具有個性,成功的描寫了將士們英勇作戰(zhàn)的士氣和對取得勝利的信心。
由此可以看出,現在能夠查閱到的關于《聽松》的解題資料都遵從了楊蔭瀏先生的觀點。但不管其題源自哪里,毋庸置疑的是《聽松》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無法被歷史的塵埃掩蓋光芒的珍寶。
(一)在旋律線條上:《聽松》在江南傳統(tǒng)音樂的波浪式旋律線基礎上,在樂曲行進中運用了很多的大跳音程:五度、七度及八度居多,使原本平緩的旋律頓時棱角凸顯,表現力激動、向上的情感,這也為江南傳統(tǒng)音樂增添許多新的音樂色彩。其次,樂曲旋律線條在樂句與樂句之間發(fā)生了大幅度的變化。在阿炳的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旋律上行和下降,打破了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模式,使得樂曲更容易抓住聽眾的耳朵。
(二)在樂曲的節(jié)奏安排上:《聽松》雖然短小,但其結構完整??偟奶攸c是節(jié)奏布局是不穩(wěn)定的、多變的,同時各段落之間又有鮮明的對比。樂曲的[引子]、[尾聲]是自由的散板,[1]、[3]段較為完整,尤其是[2]段,運用了大量的切分節(jié)奏。而切分節(jié)奏常常被視為北方戲曲或器樂曲的鮮明特點,在江南民間音樂中是很少使用的。樂曲頻繁出現的切分節(jié)奏,賦予了江南傳統(tǒng)音樂新的色彩和獨特的個性。
(三)在調式調性上:《聽松》采用了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宮調式、徵調式這兩種最常見的無錫民間調式。在[引子]、[尾聲]部分,阿炳運用了同主音宮、徵調式交替的手法,使樂曲獲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正是由于阿炳廣泛吸收各地民間音樂,熟練掌握民間音樂的特點。因此在樂曲中,常常會應用“變宮為角”的民間手法。形成整曲特有的調式安排,使樂曲充滿了緊張,動蕩不安的氣氛。
華彥鈞把西方音樂的和弦式旋律骨架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五聲調式旋律完美結合,創(chuàng)作出既有民族傳統(tǒng)音樂味道的旋律,又有西方音樂的開朗、明亮的旋律情緒。為了更好的反映現實生活,他對二胡的演奏技法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突破了傳統(tǒng)的演奏局限,增加二胡的演奏技法,大大地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
1.為了展現二胡醇厚的韻味,阿炳二胡的兩根弦使用中弦(外弦)與老弦(里弦)。他頻繁使用內弦音,創(chuàng)造了其樂曲獨特的旋律風格特點。
2.阿炳拓寬了二胡的音域為g-d3.一般民間二胡樂曲到第二把位就已經很少了,而他把音域發(fā)展到第四把位。
3.阿炳的運弓也是別具特色的。右手弓法,以短見長,多一字一弓。音量渾厚,堅挺有力,這是因為他經常在室外演奏與使用較粗的琴弦有關。他一般是由弱拍進入,形成了弓法上的切分節(jié)奏特點。
4.由于阿炳長期站立演奏,所以在換把后不輕易轉換它。于是定把滑音的發(fā)展運用成為其左手指法中最大特點。
5.此外在樂曲進行過程中,阿炳融入了許多小技巧,如:各種具有特色的滑音、打音;吟弦和墊指揉弦;彈弦、撥弦等等。
華彥鈞音樂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肥沃的泥土中,他的作品并沒有完全意義的沿襲中國音樂,而是以追溯民族之魂的創(chuàng)新的精神,將中國民間音樂升華到代表一代樂風的高度。阿炳對二胡音樂的貢獻不僅僅在于他留下的三首二胡名曲,更在于他教會我們:無論我們進行的是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演奏還是后期的整理研究、教學方面,只有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壤里,不斷的汲取先進、優(yōu)秀藝術的營養(yǎng),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夠使二胡這門普通的器樂在民族器樂這個百花園中綻放的更加燦爛,鮮艷。
參考文獻:
[1]楊蔭瀏.楊蔭瀏全集.阿炳全集. 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12
[2]楊蔭瀏.樂曲說明選自《阿炳全集》. 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12
[3]陳 偉.二胡藝術史.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07
[4]李民雄.民族器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04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39-01
作者簡介:劉楊揚(1991—),男,漢族,河北保定市人,碩士研究生,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