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洪生
(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 上海 200442)
小學低年級單腳雙腳跳教材重點難點的分析①
卜洪生
(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 上海 200442)
通過教材分析法,從單腳、雙腳跳教材特點、學生自身特點和教學的重難點三方面著手,對小學低年級的單腳、雙腳跳教材進行全面分析。小學生處于活躍階段,有著強烈好奇心,身體在迅速地發(fā)育生長,教材的目標就是發(fā)展學生下肢力量、靈敏等素質,技術動作的難點在于跳躍動作的連貫和協(xié)調,技術的關鍵在于動作的起跳與落地的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觀察,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教學制定教學方法。
教材分析 小學 技術動作
在體育教學中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進一步落實教材,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跳躍是人體的基本活動技能之一,是小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項體育活動。跳跳蹦蹦是小學生的天性,也與他們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小學低年級跳躍教材主要是學習簡單的單腳、雙腳跳和基本的跳躍方法,它對小學生形成跳躍的正確姿勢,發(fā)展跳躍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筆者主要從單腳、雙腳跳教材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單、雙腳跳教學的重點、難點分析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單腳、雙腳跳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跳躍練習之一,它是一種以下肢動作為主,結合上肢協(xié)調配合的身體活動。
單腳跳是以一只腳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起,獲得一定遠度與高度的跳躍方法。在小學低年級出現的單腳跳主要有三種跳法:單腳交換跳、單腳連續(xù)跳和單跳雙落。第一種,單腳交換跳的動作方法(以右腳起跳為例):左腿屈膝提起,右腿前腳掌用力蹬地向前跳出,左腿主動上提用前腳掌落地并緊接蹬地向前跳出第二步。第二種,單腳連續(xù)跳的動作方法(以右腳起跳為例):左腿屈膝提起,右腿前腳掌用力蹬地向前跳出,在離地后迅速折疊向前擺動,右腿前腳掌繼續(xù)主動落地并緊接蹬地向前跳出第二步,手臂前后或雙臂向前擺動及左腿的屈膝擺動,保持身體平衡。第三種,單跳雙落的動作方法(以右腳起跳為例):左腿屈膝提起,右腿前腳掌用力蹬地向前跳出,同時兩臂稍屈由后往前上方擺動,收腹舉腿,兩小腿往前伸,同時雙臂向后下方回擺,雙腿屈膝落地緩沖。
雙腳跳的動作方法:起跳前兩腳稍分開,兩膝稍屈,兩臂自然置于體后,起跳時兩腳同時用力蹬地,兩臂用力前擺,迅速向前跳出,雙腳全腳掌同時落地,兩腿屈膝緩沖。
完成單腳、雙腳跳的動作需要下肢大、小肌肉群和腹背部以及上肢肌肉群的共同參與,需要神經系統(tǒng)對身體的控制,特別是對肢體的交替支配控制能力要求較高。因此,通過各種方式的單腳、雙腳跳練習,能夠促進學生身體機能的發(fā)展,提高靈敏、速度、力量等身體素質水平,有助于發(fā)展神經系統(tǒng)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同時對培養(yǎng)小學生勇敢、果斷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單腳、雙腳跳教材的特點,決定了它的練習使下肢承擔較大負荷,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將其與上肢及全身練習相結合,課的結尾部分要安排下肢放松活動。
單腳、雙腳跳是最基本的跳躍方法,也是小學生后續(xù)學習立定跳遠、蹲踞式跳遠、跨躍式跳高等跳躍項目的基礎,必須把基礎的知識技能教會、教好。
這個部分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個方面是學習特點,第二個方面是身體特點,第三個方面是心理特點。
(1)學習特點。從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來看,他們正處在學習的活躍階段,對身體活動欲望強烈,開始喜歡比較單純的身體活動,喜歡模仿動作,受教師和同伴影響大。
(2)身體特點。從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來看,他們正處在速度、靈敏和柔韌素質發(fā)展的敏感期,尤其是動作速度、反應速度、移動速度和動作頻率等處在最佳發(fā)展時期;小學低年級是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單腳、雙腳跳就是在生活與運動中常見的技能之一。完成這一動作需要上肢、腰背部以及下肢大肌肉群共同參與,這就要求兒童具有較好地腿部力量、協(xié)調能力和平衡能力,只有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練習才能使兒童更好地發(fā)展單腳、雙腳跳這一基本技能。
研究表明,兒童腿部動作發(fā)展序列為:在(3.5歲)時可以做到擺動腳在體前—(4.5歲) 擺動腳在支撐腿的側面,但擺動腿沒有積極下落—(5.5歲)擺動腳滯后于支撐腿,且擺動腿積極下壓—(9.5歲)擺動腿積極擺動,支撐腿完全伸展。 手臂動作發(fā)展序列為:(3.5歲)手臂處于高位但是比較僵硬—(4.5歲)手臂出現擺動但無規(guī)律—(5歲)手臂能輔助身體上下擺動—(6~9.5歲)手臂動作方向與擺動腿動作方向可以相向、半相向甚至完全相反。根據兒童的腿部、手臂動作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安排單腳跳教學時,三種跳法出現的先后順序應該為:單跳雙落、單、雙腳交換跳、連續(xù)單腳跳。同時教師也應該根據這一規(guī)律,關注學生手臂擺動動作,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提出擺動方向的要求。
(3)心理特點。從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來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在小范圍(2—5人)內一起協(xié)同活動,開始對同伴表示善意和交往,但對象不固定,渴望得到老師的贊賞,情感的主觀意識也很強。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體育學習的需求,主要表現在簡單的、促進身體各大肌肉群發(fā)展的身體練習,模仿表現性的運動形式(如模仿各種動物的跳),希望得到教師的鼓勵。該教材的技能、體能目標,是使學生初步掌握單腳、雙腳跳正確的動作方法,發(fā)展學生身體的靈敏、協(xié)調性及下肢力量,促進學生跳躍能力的提高。
在對小學低年級單腳、雙腳跳的動作方法與學生的特點進行了分析之后,那么,在教材貫徹過程中,如何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呢?
3.1教學重點的分析
單腳、雙腳跳的單元教學內容主要有:模仿動物跳躍,單跳雙落,單腳交換跳,單腳連續(xù)跳,雙腳跳,跳單、跳雙圈,單、雙腳交換跳等,而且可以組合成不同方式、位置、方向的練習。
通過對動作方法與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決定單、雙腳跳遠度最主要的因素是腿蹬地的力量,而安全的跳、連續(xù)的跳的保證,就是正確的落地姿勢。也可以說,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單、雙腳跳動作的關鍵還是起跳與落地。我們在單、雙腳跳的教學中不要首先強調對遠度的要求,而是要關注用力跳起和輕巧落地的動作方法。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動作關鍵,跳得遠、落地輕的目標自然會順利達到。
因此,我們將小學低年級單、雙腳跳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單腳跳——前腳掌蹬地跳起,雙腳跳——兩腳同時蹬地跳起,落地時屈膝緩沖,全腳掌輕巧著地。
3.2教學難點的分析
學生在練習單、雙腳跳時,很容易出現動作不連貫、身體不穩(wěn)定、上下肢用力不一致等現象,除了對動作還缺乏正確的概念和用力方法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全身協(xié)調配合用力有問題。如,有的學生雖然腿部力量不小,但是蹬地與擺臂的配合不協(xié)調;有的是蹬地與收腿動作不協(xié)調;也有的是蹬地時上體過于前傾,影響單、雙腳跳的正確完成。 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指導,如動作不連貫,可以適當改變練習條件,讓學生單獨練習;再如身體不穩(wěn)定,可提示學生上體不要過分前傾,兩臂向前擺動;上下肢配合不協(xié)調,可連續(xù)做擺臂與腿部彈性屈伸結合練習,從小跳到用中等力量的跳,來改善動作。
從動作技術結構、原理的研究,到對學生學練的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預設,小學低年級單、雙腳跳的教學難點為:跳躍動作的連貫和協(xié)調。
基于上述分析,單腳、雙腳跳的關鍵技術是起跳與落地的動作方法。教學重點應抓住單腳跳——前腳掌蹬地跳起,雙腳跳——兩腳同時蹬地跳起,落地時都要自然屈膝,全腳掌輕巧著地。
我們雖然預設了教學難點,但在教學中,不同學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學習困難。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注意觀察,相機行事,因人、因時,有的放矢地去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1]賈曉彤.3-10歲兒童單腳跳動作發(fā)展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黃傳婷.上海市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學健康促進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實踐[D].上海體育學院,2010.
G623.8
A
2095-2813(2016)09(c)-012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7.123
卜洪生(1970,10—),男,漢,江蘇洪澤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