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淋(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廣西崇左 532200)
?
民族健身操舞蹈范式的建構研究①
鄧建淋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崇左532200)
摘 要:要知道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舞蹈與體育并沒有本質的不同,舞蹈可以視為一種強身健體的形式,體育也可以視為一種表演觀賞的展演形式。目前,隨著民族健身操逐漸被健身愛好者的所接受,民族健身操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還可以使練習者感受各民族的民族風情,從而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該文就以民族健身操舞蹈范式的建構來來談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民族健身操 舞蹈范式 建構 研究
各種不同類型的舞蹈內容,其間都存在著彼此之間的相通性,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應該說,許多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習俗的獨特遺存形態(tài)只是多種認同的一種,是附著在某些文化特征之上的,但更多層面上還可能會存在文化資本和利益之間的博弈上。由于一些儀式的過分展演化傾向愈發(fā)嚴重,從而讓許多民族體育或舞蹈從中擷取的元素能指過于“碎片”化,進而失去符號代指的準確性和表征功能。在教學創(chuàng)編過程中,應盡量能讓人們一看到這種項目就會知道它是什么民族的,民族特點要鮮明,民族符號的代指要準確,所以許多創(chuàng)新內容要在此層面上達成共識。現(xiàn)在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體育項目恰恰在體現(xiàn)民族特色和符號的代表性上有所欠缺。這種符號的代指意義就是必須十分清晰地讓人們明白它是什么民族的,所以,藝術的表達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族群認同的基礎上的。例如:一看到孔雀舞就知道是傣族的,一看到布達拉宮就知道是藏族的建筑風格,一提“那達慕”就知道是蒙古族的節(jié)日。而現(xiàn)在的少數(shù)民族體育項目在這一點上體現(xiàn)得十分模糊,也就是說這種符號的提取是不準確的,并不能真正蘊含其民族的文化屬性。以孔雀舞為例,在傣族的舞蹈中都有以孔雀肢體造型為元素的動作,但傣族舞中還有象腳鼓舞、賧白象等舞蹈,而為什么不選取它們而單單選擇孔雀舞的動作為代表符號,其原因就是其具有代表傣族文化的鮮明特征。再加上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chuàng)編的舞蹈“雀之靈”的生動逼真、惟妙惟肖的精彩演示,一時間使得全國民眾都知曉了孔雀舞是傣族的代表性舞蹈,并且形成孔雀舞多為女子所跳之舞的固有印象。不過有意思的是,楊麗萍并不是傣族,而是白族,在傣族歷史上,世俗社會中的孔雀舞通常都是由男人跳的。其實這種現(xiàn)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傣族和白族等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混雜聚居在云南各地的,同一地域的民族是會受到共同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而至于孔雀舞是男子的專利,就是因為所謂的孔雀開屏等特有動作只有雄性孔雀才有艷麗的羽翅和尾屏或是什么其他原因所致。但不管世人怎么說和怎么理解,孔雀舞中的許多造型并非單純模仿孔雀的展翅高飛、覓蹤捕食、尋泉戲水、浴身抖翅、蹦跳嬉戲、開屏比美,其中的許多肢體動作還融合了傣族人民崇佛愛水的文化內涵。故而,在傣族的許多舞蹈造型和手勢中,很多姿態(tài)都是取材于佛家的印相或是手印演化而來的,單從外觀上看,它們是極為相似的。
由于民族健身操具有節(jié)拍鮮明、動作優(yōu)美、活力十足等特點,非常適合大眾娛樂健身,而近一時期流行的“最炫民族風”已成為廣場舞的典范。所以,在操演過程中,可根據(jù)自己的民族特色和身體條件,選擇不同風格的編排類型,或舒緩輕柔,或剽悍雄壯。它能滿足不同運動量的需求,除了具有運動鍛煉、強身健體的效果外,在發(fā)展人的協(xié)調性、靈活性、優(yōu)美舒展正確的身體姿態(tài)及增強音樂節(jié)奏感方面,同樣效果顯著,因此,具有較大的普及和社會推廣價值。健身操的基本技術主要有落地技術、彈動技術、半蹲技術和身體控制技術,所有這些技術要求都是從保證練習者安全性角度出發(fā)的。許多民族舞蹈的舞步在健身操的范疇內認為是對身體具有不良影響的,根據(jù)合理的運動技術原理和健身操操化的動作特點,將民族舞與健身操有機的結合,并通過教學實踐而達到愉悅身心的健身效果。在我國眾多形式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中,由于文體分界劃分的模糊性,從某種視角來看,舞蹈與體育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在一定場域空間中,舞蹈可以被視為一種強身健體的鍛煉形式和手段,體育也可以被視為一種便于表演觀賞的形式。例如:許多廣場的健身舞蹈,像土家族的擺手舞、彝族的阿細跳月等,都是取材于當?shù)孛褡逶奈璧冈?,再加上現(xiàn)代健身操的歡快節(jié)奏創(chuàng)編而成的,如果強行地為它們做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判別和區(qū)分是沒有實在意義的。事實上,即使按照現(xiàn)代體育的概念,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純粹的體育項目的存在。普遍存在于各少數(shù)民族中的賽馬、射箭、射弩、摔跤、打秋千、爬刀桿、叼羊、打尺寸、托高以及少數(shù)民族武術等活動形式,就很難把它們說成是一種舞蹈表演。所以說,在我國許多民族當中,這些活動的開展卻仍然是與舞蹈密不可分的,例如:廣西壯族的打扁擔、海南黎族的跳竹竿、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鍋莊舞等,都能看到舞蹈附著在其上的痕跡。
民族健身操在吸收民族舞蹈的過程中,需要關注舞蹈藝術的審美取向和場景構建。例如:藏族的鍋莊舞蹈的特點主要是由附身舒袖、踏步蹲身、蹉步轉體、勾腿跺腳等基本動作組成。特別突出的是膝部的顫抖,這種有時非常輕柔,有時又比較激越,貫穿于整個舞蹈之中,使所有動作都顯得非常柔韌而富有彈性。女性舞者含胸垂臂,眼神內斂而略顯嬌羞之意,整體感覺動作輕緩,秀麗端莊;男性舞者豪放剛勁,兩臂舞動舒展開放,注重腿部的跳、踢、蹉、踏等技巧,如雄鷹展翅一般,激情灑脫而又不失清新流暢之蘊意。
作為20世紀早期確立的藝術研究范式和體制,有人認為這種傳統(tǒng)的藝術研究缺乏對于相關人文科學方法的有效吸收。雖然現(xiàn)在注重了對藝術風格的闡析,但并非完全是脫離實踐的坐而論道。盡管后現(xiàn)代人士一股腦地批評所謂傳統(tǒng)的研究范式,但傳統(tǒng)藝術研究者往往也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后現(xiàn)代建構起來的藝術研究范式通常缺乏嚴格的圖像解讀和專業(yè)訓練,只是過多地依靠文學手法而不是采用視覺手段來處理藝術與實踐之問的博弈問題。古時,各少數(shù)民族或族群部落對體育的健身概念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意識和認知,他們所從事的“體育”只是其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而已。
不管在什么情境下,只要高興了就會載歌載舞,并在娛樂過程中,把自己在日常生活的本質自然表露出來,目的是為了娛樂和抒發(fā)內心的情致,沒有上升到“體育”這種健身的高度,也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純以愉悅身心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本真反映,若要人為地將這些民族的生活方式硬拉入到體育的范疇來解釋,未免有些牽強附會。從這一點來看,它與西方的競技體育模式的路徑選擇大相徑庭。要知道,現(xiàn)代西方體育的倡導思想和宗旨是“更高、更快、更強”,通過挖掘人的潛質來達到和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目的;而我國的一些傳統(tǒng)體育活動,則更注重游戲、娛樂和教化,重在“娛身、娛心、怡性、怡情”,通過一些游戲活動,來達到陶冶情操,舒緩壓力的目的。中國有句古話,“詩以言志,歌以達情”。從這一點上來說,豐富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倒反而更接近體育的真精神。
綜上所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場域中,許多與藝術相關的闡釋往往離不開對身體的把握,不獨是民族健身操這種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符號在里頭的形式體現(xiàn),而且在中國許多富于動態(tài)的藝術形式,例如:舞蹈、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等,無不被視為心靈內在的體現(xiàn)和延展,這也是中國人固有的“重神輕形”思想觀念的集中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方征.少數(shù)民族體育學概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221.
[2]李少婷.民族健身操的價值及發(fā)展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5 (10):115.
[3]黃愛鑾.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4):81-82.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6(a)-0118-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6.118
作者簡介:①鄧建淋(1988,11—),女,漢,湖南郴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