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芩 尹夏燕
?
高校留學生對華文化適應性探析——以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為例
陳芩尹夏燕
【摘 要】隨著中國 “漢語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海外學生赴中國留學。由于地域、民族、宗教、文化等差異,很多留學生在華文化適應過程中碰到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漢語的學習及在華的生活和工作,鑒于此,本文將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幫助其更好地適應華文化,學習漢語。
【關鍵詞】留學生 華文化 適應性
圍繞學校國際化辦學理念,留學生的規(guī)模不斷壯大,學校對留學生日益凸顯精細化與趨同化,但是面臨留學生層次差異、國籍等地域因素造成的文化圈差異、來華留學的目的和期望不同等問題,海外留學生適應性探索亟待開展,尤其是海外留學生對華文化的認同研究,對其教育與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美國學者Edward Hall曾指出,文化決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達的方式、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愛德華,2010)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跨文化主體者在原質(zhì)文化的基礎上,對異質(zhì)文化從情感和認知層面而做出的一種有意識、有傾向的行為選擇和調(diào)整,并逐步樹立起異域文化的認同感。來校留學生平均年齡主要分布在20-25歲,青年留學生在價值認同與文化適應性的可塑性較強,具備趨同化管理的特質(zhì),針對此以開展我校留學生對華文化適應,并對此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性概括和總結,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地域環(huán)境變遷引起的心理環(huán)境適應障礙
留學生來到異國留學就必然會有一個對異心理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是歷史傳統(tǒng)、文化習俗和社會關系。各國各地區(qū)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淵源差異巨大必然會給留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適應障礙。域環(huán)境的適應過程,尤其是對當?shù)匚幕曀椎倪m應。而這種變遷也帶來了相對的心理環(huán)境適應障礙。我們發(fā)現(xiàn)地域差異和中國相差大的國家,民族風情差異也相對較大。如東亞文化圈,相對日韓留學生群體心理環(huán)境適應性較好;而中東、東歐、西歐文化圈的留學生群體相對產(chǎn)生的心理障礙更大,如來自意大利、也門等地區(qū)或國家的留學生。
(二)社會文化的認同與適應障礙
社會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包括一定的態(tài)度和看法、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以及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等,這些通過人們的認知而集中體現(xiàn)。在固定的文化環(huán)境里,其產(chǎn)生的認知也與自己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密切相關。Oberg在1960年提出跨文化心理適應的四個階段,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與適應期。(Oberg,1960)所以對于過了蜜月期的留學生面對社會文化的轉變,會用已形成的認知看待社會環(huán)境,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找到其平衡點,并在文化認同層面產(chǎn)生一定的障礙。部分留學生會表現(xiàn)為生活的不習慣、對教育理念抵觸或懷疑情緒。由于留學生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新環(huán)境下的社會符號不熟悉,這些將導致留學生在華產(chǎn)生孤獨感及心理上的深度焦慮,從而出現(xiàn)文化休克現(xiàn)象(李建軍&李貴蒼,2011)。
(三)教育文化差異下學術適應障礙
因為各國各地區(qū)政治制度、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文化內(nèi)涵、歷史狀況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其在教育體制上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傳統(tǒng)應教育體制下,教育方式注重講解輕練習、注重考試輕評價。中國的課堂上重點是老師以及課本,基本是按照課文、知識點講解、課后練習這一模式進行授課,教學模式單一,注重學習結果。而歐美等西方國家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思辨與發(fā)現(xiàn)。教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學習的差異性。
(一)來華留學生國別
截至2015年11月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目前有來華留學生320多人,其主要來自東亞、中東、東西歐、北美等18個國家與地區(qū),以日韓留學生為主,主要年齡分布為25-30歲,不同國別的留學生對華文化適應能力也不同。
(二)來華留學生漢語層次及其學習目的
來華留學生漢語水平參差不齊。首先是來自中亞地區(qū)以韓國為主的來華留學生,他們主要以交換生的形式來校學習,其漢語水平比較高,漢語基礎扎實。由于同屬中亞文化圈,相對而言文化適應障礙較小;其次是來自中東地區(qū)的外國留學生,這類學生主要是來自在柯橋輕紡城經(jīng)商的外籍商人子女,其漢語口語水平相對可以,但是漢語其他方面基礎薄弱,主要是為了在中國經(jīng)商學習漢語。
(三)來華留學生產(chǎn)生文化適應障礙的影響因素
1、文化中心主義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沖突
文化中心主義,也可以理解為“民族中心主義”,以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為中心,以自己所處環(huán)境下的文化來作為衡量其他文化的標準,在心理上認同于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李建軍&李貴蒼,2011)。認同范圍包括生活方式、傳統(tǒng)、習俗、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念。因為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不同,事物也會有巨大的改變,這種心理傾向會使其產(chǎn)生偏見,對自己以外的群體產(chǎn)生消極偏見甚至敵對態(tài)度,進而不能適應環(huán)境變化。最終造成社會孤立的情境這種狀況就非常不利于留學生的學習生活。
2、交際模式中的文化歧視與文化崇拜
根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來華留學生在留學期間的日常交往對象主要是外國留學生,先對于中國學生而言,來華留學生的交際圈往往是一個區(qū)別中國學生的群體。古迪昆斯特(Gudykunst)基于學習過程模式提出避免不確定性和焦慮理論,根據(jù)古迪斯和海默(Hammer,1988)理論,有八個變量決定留學生的這種不確定性和焦慮特質(zhì),其中很重要幾個因素中如東道國成員對自己的支持、文化相似性等,就我校留學生而言,日韓國留學生居多,其次以也門等來自中東文化圈的留學生,由于東亞文化圈的相似性較大,日韓對華文化認同感較強;相反宗教信仰、學習目的的不同以及近年來中東地區(qū)的動亂,導致中東文化圈的留學生交流相對獨立,文化歧視與文化崇拜會加重留學生的文化適應性。
3.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下的評價模式差異
中外學生的學習模式不同之處最主要的還是體現(xiàn)在教育制度的不同上。國外高等教育更注重能力培養(yǎng),而我國教育更關注學習結果。其次,就是教學模式不同。國外的教學模式是啟發(fā)式教育,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中國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注重學生的最終成果,所以采用形成性評價模式,主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最終掌握狀況。而國外評價模式采用過程評價,強調(diào)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旨在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和價值觀。
(一)趨同化管理,培養(yǎng)目的語文化的認同感
據(jù)實證研究指出,來華留學生來華文化適應性問題上,應對留學生的適應障礙,應改革管理模式,實行無差別的“趨同化”管理。(楊建軍,2005)留學生來華學習的目的語,漢語作為中國文化典型代表,其作用不止是作為一種交流工具,所蘊含的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培養(yǎng)留學生目的語文化的認同感十分有必要,既能激發(fā)留學生對學習漢語的興趣,又能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加強留學生的趨同化管理,學校安排了學生助教、不定期中外學生聯(lián)誼會,盡快讓留學生融入在華的文化與生活。
(二)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融入文化因素
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地融入到其中。留學生課開設了相應的文化課程,由教師與學生助教來共同授課,實現(xiàn)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銜接。課堂教學中融通文化因素,讓留學生感受到漢語的獨特性。如在教學中,教師采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用拆字法,形聲字,會意字等開展?jié)h字與詞匯教學,讓留學生更加容易地了解中國文化,加深對華文化的影響。
(三)課堂文化教學與課外文化實踐并行
文化不僅體現(xiàn)在學習中,更應該體現(xiàn)在生活中,讓留學生對華文化適應從旁觀者向當局者轉變,拉近留學生與華文化的距離,從被動觀察到主動體驗,進而真切地感受華文化。中國的節(jié)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端午節(jié)包粽子、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吃月、春節(jié)習俗等,講解這些習俗的由來及民俗文化,讓留學生內(nèi)化文化含義,并在實踐中豐富留學生的文化活動。此外學校成立了木槿社,通過學生社團模式,增強其文化認同與提高漢語水平。
(四)語伴模式搭建文化交流的平臺
為了使留學生更好適應中國生活和學習,學校組建了外國留學生語伴團隊。語伴模式更好地為留學生搭建了一個學習漢語,文化交流的平臺。語伴可以走進留學生的生活,年齡的相仿使得彼此間更加容易消除陌生感,增強親切感,這樣有利于引導他們及時熟悉校園環(huán)境和異國的生活,當留學生們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有問題時,也能及時地幫助解決問題。語伴通過在學習與生活等多方面的引導,使得留學生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習華文化,進而慢慢適應華文化,甚至融入華文化、傳播華文化。
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與解決新問題,探索留學生管理的新思路與新方法。
參考文獻:
[1]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Hammer,M.R.(1989).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1n M.K.Asant&W.B. Gudvkunt(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pp.247.-26).Newburv Park, CA Safe.
[3]李建軍,李貴蒼.跨文化交際[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4]Oberg,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
[5]楊建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作者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作者簡介:尹夏燕(1985-),女,紹興嵊州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講師;陳芩(1993-),女,浙江紹興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新苗計劃結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