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晶雯
成長之得失
——《西游記》中孫悟空形象的蛻變
賈晶雯
孫悟空作為《西游記》中一以貫之的人物,他的形象不斷蛻變,脫離倫理的“自然人”進入社會中,渴望融入社會、獲得尊重的需要使其對絕對自由的追求,變?yōu)槔硇缘淖杂?,實現(xiàn)自身價值,在不斷修煉心性和自我完善中,呈現(xiàn)出從猴到人再到圣的成長歷程。
百回本《西游記》中,孫悟空是很多人心中無可替代的英雄,世人在各自生活的無奈中羨慕他的生而自由,因強者的反抗而興奮;所以很多人將他走向佛門清規(guī)的過程,視為由自由走向奴性的悲劇,其實不然。
群猴避暑時道:“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边@是石猴第一次知道“有本事”就能成王,也成為了他在鬧天宮失敗之前的信條——強者為尊。訪道求長生時的“穿州過府”是他第一次接觸人世,“學(xué)人禮,學(xué)人話”。五指山下的五百年,讓自由隨性的他明白不可任意妄為,而西天取經(jīng)才讓他真正地體會到與人相處、融入社會的學(xué)問,讓他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價值。
在這場成長中,有得便會有失,這十年取經(jīng)路,對于其他四人來說是懲罰贖罪,對于那自然孕育的石猴來說卻不僅如此,他放棄筋斗云,踏實走過取經(jīng)路的過程顯然比結(jié)果更為重要,他得到的更多的是內(nèi)心的磨礪?!岸窇?zhàn)勝佛”的名號不僅是對孫悟空實力和取經(jīng)貢獻的肯定,更是對他戰(zhàn)勝心魔走向理性的宣示。
孫悟空作為天地孕育的靈根,“自然”便是他最為特異之處,有水簾洞做棲身之所,食春花夏果,不必為生計發(fā)愁;沒有父母親人,沒有家庭的約束牽掛,所以也根本不存在世人因“繼子蔭孫圖富貴”造成的“不自由”。除此之外,就只有生命生而有之的局限,所以,孫悟空習(xí)得長生之法,打破人生時限;學(xué)會七十二般變化,打破外貌形態(tài)的限制;而筋斗云則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到學(xué)藝歸來為止,他已算是完全的自由,如若沒有后來的擾龍宮、闖地府、鬧天宮,他在洞天福地“不服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第一回),天庭也覺得“不足為異”。脫離了倫理與社會,可以自由自在孤傲地生活,但他的生活卻無法脫離花果山以外的社會。
每個社會都有其秩序,雖然人們會覺得受拘束,但卻不能沒有,如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行使自己自由時不能干涉別人的自由,秩序的約束用以維護理性的自由,用限制去換取人與人關(guān)系的平衡,從而使所有
人的自由得到最大的保障——比如保障龍王不愿贈予甲兵便可拒絕的自由。所以在象征世間至高法相的如來面前,大鬧天宮的失敗是必然的,也是他融入社會的必經(jīng)之路。
不難看出,孫悟空的自我認知與他人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差異,他搶得披掛后在群猴眼中是“美猴王”,自封為“齊天大圣”,而實際上在他人眼中,他不過是身長四尺,相貌鄙陋,尖嘴縮腮似猢猻,卻手持碗口粗細的鐵棍,稍有不如意便會大鬧的妖猴。不通過正常渠道,似李白“咳唾落九天”之才,繞過科考拜入翰林,最終的工作也不過是為玄宗吟詩助興,封侯拜相、歸隱山林的理想人生,在“長安不見使人愁”中半分進展也沒有。反觀孫悟空,他的“賢才”都是在打、砸、搶、偷、耍無賴中體現(xiàn)的,就算他有世襲門第和萬年修行,只怕也難以令人信服。
在融入社會接受秩序的過程中,他成為英雄的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從唯我獨尊的個人英雄變?yōu)楸Wo群體、完成使命的崇高英雄。五圣成真,如來因他“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而加封,可見要得到外界的尊重與承認,關(guān)鍵不在于毀滅一切的本領(lǐng),而在于才能的貢獻。
孫悟空在取經(jīng)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并憑借“有功”得到了尊重與肯定,這是他西天取經(jīng)的一大收獲。
在放棄絕對自由,不再為所欲為和找到人生價值、獲得尊重的得失之間,孫悟空最大的變化就在于心性的轉(zhuǎn)變。如果把五行山下的五百年看作是懲罰,那么西天取經(jīng)的十年則更像是學(xué)習(xí)與修心。
石猴是天生地長的“自然人”,從未涉入倫理教化,而在他收起騰云駕霧的心,一步一步走過的日子里,尊師道,知人情,這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精神導(dǎo)師賦予他的,雖然他與唐僧止惡的理念不同,又時時遭遇誤解,但他感念唐僧讓他重獲自由之恩與日日同行之情,唐僧早已如父一般,與只傳技藝的菩提老祖絕然不同,取經(jīng)之路讓他感受到了令世人為之奮斗的珍貴情感。
若說唐僧的高處在于自始至終初心不改,那么孫悟空的高處就在于不斷成長,修煉心性,在唐僧覺得山遙路遠之時,孫悟空的修心卻比他成功得多:“‘心凈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去?!情L老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保ǖ谄呤嘶兀┟餍囊娦灾?,孫悟空開始了由人向圣的
轉(zhuǎn)變,直至五圣成真,圣心已成,再無“定心真言”。孫悟空的蛻變似乎總被冠以悲劇之名,確實,知人情、修圣心之后,他不會再隨心而發(fā)便大鬧天宮,不再率性天真似是成長的悲哀,但孫悟空依舊是敢于直言,樂于自由的,定了心猿的孫悟空依舊笑如來是“妖精的外甥”(第七十七回),成為了斗戰(zhàn)勝佛,依舊不忘要把緊箍咒兒打得粉碎,對于自由的熱愛沒有被現(xiàn)實磨成奴性,只是更為理性,更為他人尊重。
保有對自由率性的追求,而認識到自由絕不是為所欲為,能為他人所不能而善于約束,有所不為,這便是成長的所在吧。
遼寧大學(xué)漢語言文學(xué)系 1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