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云
(閩南師范大學 福建 漳州 363000)
《文心雕龍》可見古典文學研究中的學理
王美云
(閩南師范大學 福建 漳州 363000)
劉勰《文心雕龍》既是一本系統(tǒng)又完整的研究文學的批評史,又是源于作者本心又華茂豐贍的文學作品,成型過程中的原始、釋名、選文等對古代文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具有啟發(fā)性與實踐意義。在學術信念、閱讀、自省意識、創(chuàng)作這四方面都激發(fā)著古文學愛好者與研究者。
劉勰;《文心雕龍》;教育
1.1 深遠的學術目標
遠大的目標與自信是建立使命感的基礎。劉勰出身于家道中落的庶族,忍受著貧寒欺壓,在當時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下很難實現(xiàn)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但這不能阻止他用文學表達執(zhí)著的心志與內心的不平?!坝枭啐g……隨仲尼而南行,”可見他從小就樹立的遠大目標——渴望成為孔子的傳人來傳教,實現(xiàn)儒生靠學識來經(jīng)世致用的理想,以至于后來將生命與文學與文學研究緊密相連。
反觀古代文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學術信念的教育尤為必要。尤其是個性自我張揚的90后,建立宏觀的研究視野,多關注研究領域中積極美好的方面,提升信心與建立深遠的學術目標很關鍵。
1.2 非凡的意志力
正如劉勰的不流俗,他熟讀經(jīng)典與梳理文章的精華,試圖糾正當時文壇上浮糜綺麗之風。在強大信念的基礎上,也不能忽視他頑強的意志力。按《范注》,《文心雕龍》約成于齊和帝中興初。才華橫溢卻出身于庶族的他不能施展抱負,憤懣不平著自身的不得志。在《梁書》本傳的記載中,“初,勰撰《文心雕龍》……干之于車前,狀若貨鬻者?!焙ε伦陨硪蚴迳矸荻痪埽b扮為商人小販揣著《文心雕龍》找沈約,但“勰自重其文”,將《文心雕龍》當做自己的事業(yè),幸而得到沈約的重視,可惜“晚年不受梁武帝的重用”。他在晚年仍落入郁郁不得志的處境,最后選擇入定林寺,且他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貧寒庶族,以才識與眼光促進儒釋道與玄學,不同尋常的意志力是其有力的精神支撐。
眾多學生都是研一太散漫,研二壓力大,緊接著發(fā)表論文、找工作的壓力接踵而至,但要在研究領域中有所突破便要求全神貫注與純粹,一旦沒有處理好研究中的困惑,只會打擊其生存意志,也會造成精神上的空虛與浮躁不安,所以意志力是扎根于研究領域的重要因素。
1.3 學養(yǎng)的熏陶與積累
學術素養(yǎng)的熏陶在于對經(jīng)典的反復揣摩與學習。劉勰的基本觀點是“宗經(jīng)”,探求文學的存在及文學與宇宙、文化等的關系,在儒家的思想原則與倫理觀。文學的土壤在于天地與文化,文學的產(chǎn)生“亦神理而已”,將批判性思維建立在同情的基礎上,他認為“人文之元”即天地未分之前的太極而來,不能將神理的作用簡單地判斷為唯心主義,而劉勰對原道的提出既是為當時封建皇權而服務,又批判當時浮華的文風,將自身對文學的研究發(fā)揮了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作用。
文字可把任何事物粘結,包括心靈的自由與內在精神,而神理是看不見的,只有通過內心去觸摸。而心靈的自由也與空間有關,在文學發(fā)展的時空中,要“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故《征圣》強調了論文明道得多向圣人學習,孔子及眾多經(jīng)典又成了其典范。在對孔子的推崇與學習中,積累了他重教化、守禮節(jié)的品行,培養(yǎng)了講究豐富感情、文辭美好的君子風度。
古代文學研究生也應在優(yōu)秀前輩的熏陶下進行學術思考與積累,接觸更為廣闊的研究體系。研究生們應有別于本科生教育的框架思維,多參加不同地區(qū)與學校的學術交流,與老師、同學討論以求進步。
劉勰對《文心雕龍》的書寫是基于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四書五經(jīng)中的微末,并且熟讀儒、道、文、史、陰陽家等作品,吸取其精華以形成自身宏大卻勃而不雜的文學批評,這也說明了劉勰的“博而專一”。
擁有閱讀意識極其重要,上海的一份碩士研究生生活狀態(tài)調查顯示,50.2%的碩士研究生經(jīng)常上圖書館,40.9%偶爾去,6.9%基本不去,2%的碩士研究生從來不去圖書館,87.2%的碩士生表示主要通過網(wǎng)絡獲取信息。信息化時代里,停留在網(wǎng)頁的瀏覽會消耗大量時間與精力,易閱讀得囫圇吞棗。真正有效的閱讀是在細嚼慢咽下才能完成,尤其是古代經(jīng)典作品。
其次是增加閱讀量,講究“雜”讀,這也是構建宏觀知識體系的基礎。多閱讀會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對于平常事物能有敏銳的觀察力,欣賞到文學及生活中的美感??梢坏]有建立宏觀知識結構與視野,在研究時容易產(chǎn)生無力感與焦慮,也容易抓不住重點。最后是下功夫地細讀,正如劉勰的《明詩》構建了詩的發(fā)展體系,先道出詩的含義及教育作用,再從詩的起源、發(fā)展狀況道出不同時段詩歌發(fā)展特點。更圍繞四言詩與五言詩的特色來強調他的觀點,主張以詩來表達情志,追求“雅潤”與“清麗”。正如劉勰在《辯騷》中,將《楚辭》、《離騷》等作品與經(jīng)書相比較;也將緯書與經(jīng)書作比較等。
劉勰在《明詩》中,批判了晉代的詩人創(chuàng)作走向了浮華綺麗之風,與獨立的建安風骨相比而弱化了感染力,這也突出了西晉詩壇的特點。到了東晉推崇忘卻世情的空談,這也成為了當時玄言詩的詬病。這也突出了劉勰當時形式主義的批判,更加深了《詩經(jīng)》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劉勰的獨立思考能力值得后人借鑒。他也會存在一些偏見與不當之處,如認為《楚辭》中有關神話的描寫,是“詭異之辭”、“譎怪之談”等但這也可以看出這樣的儒家偏見是他獨特的視野。他跳出了《騷》與“經(jīng)”的舊思路,揭示出《離騷》作為詩學范式征候的意義。這也看出崇尚儒家的劉勰摒棄陳見,敢于跳出舊視野來對《楚辭》進行獨立全新的解讀。在《明詩》中“持人情性”,講究詩歌對封建政教的積極作用,堅持“情”與“志”的統(tǒng)一。
綜上所述,從劉勰的《文心雕龍》成型的過程,由身世遭遇、文學觀、獨立思考意識等可見古代文學研究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于學術方向與信念的引導、意志力的培養(yǎng)、閱讀中的廣博與深入及對古書的問題意識與反思能力。
[1]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75.
[2]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9-11.
[3] 宗利永、孫紹榮.研究生的閱讀行為與高校的應對措[J].2006.9.
[4] 姚愛斌.《文心雕龍》詩學范式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59.
王美云(1992-),閩南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I206.2
A
1672-5832(2016)02-0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