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剛
?
文化是個替罪羊——對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批判思潮的反思
郭剛
【摘 要】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批判思潮源遠流長。這一思潮由制度變革失敗而興起,并把制度變革失敗的根本原因歸結于中國落后的文化。但筆者認為,把制度問題歸罪于文化問題,一方面是精英階層向大眾階層推卸責任的一種理論誘惑,另一方面則是對真實存在的啟蒙問題的泛化和偏離,可以說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偽問題”。文化批判的結果,不僅使中國人百年來在文化這個“偽問題”上反復糾結不得要領,更使初起的啟蒙偏離其本來方向而走向“文化改造”的路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的走向。
【關鍵詞】近代 中國文化 批判
近代以來,國人在探討中國問題時似乎形成一個共識:中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制度問題,而制度問題,歸根結底是文化問題。為此,自清末以來,中國興起一股文化批判思潮,對傳統(tǒng)文化大加批判,并在新文化運動中發(fā)展到高潮,其影響綿延百年?;仡櫄v史,國人在文化問題上反復掙扎,一會把傳統(tǒng)文化批得一無是處,西風東漸,要“全盤西化”;一會對西方文化視若洪水猛獸,要抵制西化。而更多的時候,是游離在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各說其理,似是而非,徘徊不前,找不到明確的方向。
困擾中國百年的文化問題,到底是一個什么問題?
近代以來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質疑,其直接原因,就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制度的失敗。
最早對中國文化提出系統(tǒng)性批判的,當屬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流亡期間,梁啟超發(fā)起了一場對中國人文化特質或曰“族性”的“批判性的思想運動”。但是,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前,梁啟超并沒用對中國人的文化特質產(chǎn)生懷疑。相反,他與他的老師康有為還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掘出許多思想觀點來支撐他們的改革學說,如《詩經(jīng)》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易經(jīng)》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康有為更是著《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學說來為自己的改革提供理論依據(jù)??梢?,梁啟超等維新派并不是一開始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持批判態(tài)度的,變法失敗后之所以祭起對國人文化批判的大旗,在很大程度是一種感慨之言,而且?guī)в心撤N自我解脫的意味。實際上,如果要總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更加重要的是統(tǒng)治集團自身的保守性以及改革陣營自身的素質缺陷和方法策略等問題,梁啟超對此避而不談,轉而將失敗歸咎于國人的劣根性,這種自我開脫在理論上當然是極具誘惑力的。
這種“因失敗而怪罪‘文化’”的思路,在辛亥革命失敗后再次出現(xiàn)。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奪取后,之前對梁啟超等用“族性”理論為政治改良辯護不屑一顧的革命黨人,在對辛亥革命的反思中,轉而成為以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特色的“族性”理論的信奉者。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也部分放棄制度改造主張,轉而認為思想改造才是中國進步的首要前提。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一批革命者、思想家紛紛引進“中國國民性”理論,并對傳統(tǒng)文化大加批判,進而形成了“五四”時期對中國文化深究狠批的高潮。
很顯然,從中國近代歷史看,制度改革不成功,轉而歸罪于文化,是一條清晰的線索。然而,制度的問題是精英的問題(因為設計和制定制度的都是精英階層),而文化的問題,則是普通民眾的問題(精英階層此時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民眾如此無可救藥,再好的制度又何如?”)把制度問題歸結于文化問題,其潛在的動機和實際的結果,都是精英階層在向普通民眾推卸責任,而且是最便捷、阻力最小、最容易得到社會精英(包括知識分子)認同的一種方式。因此,這種論調幾乎成為了百年來社會意識的主流,影響深遠而牢固。
然而,這種由制度而文化的思路,筆者認為是存在嚴重問題的。中國制度改革的失敗,當然有其深層原因,社會民眾的智識不高、啟蒙不夠也確是現(xiàn)實。但一方面,民眾絕不是制度改革失敗的最主要因素。近代以來歷次制度變革中,精英階層是絕對的主導力量,民眾的參與度是不高的,制訂制度和破壞制度的,都是精英階層本身,民眾最多只是隨大流。在這種現(xiàn)實下,毫無疑問,精英階層需要為制度變革承擔更主要的責任。將責任推給民眾、歸咎于文化,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另一方面,即使民眾未經(jīng)啟蒙、素質不高可以成為制度變革失敗的一個因素,但將啟蒙問題籠統(tǒng)地等同于文化問題,無疑是一種嚴重的擴大化。啟蒙問題,重在理性精神和民權觀念的啟迪,而文化則是一個比啟蒙寬泛得多的概念范疇。我們很難相信,百年來中國幾代知識分子沒有把精力放在講清“自由”、“權利”、“限權”等真正具有啟蒙意義的智識啟迪上,而僅僅是對一些抽象的“愚昧”、“奴性”、“愛面子”等所謂“國民性”進行長篇累牘但缺乏新意和深度的針砭,這不得不說是搞錯了重點,卻是中國近代歷史的現(xiàn)實。實際上,所謂“國民性”映射的這些品性弱點,在任何民族、任何文化、任何時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很難說就是中國人獨有的“國民性”,而且其中很多不過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已——例如“愛面子”不也可以看作是“愛自尊”嗎?況且中國人同樣具備“勤勞、勇敢、智慧”等優(yōu)秀品格。把“國民性”批得一無是處,把啟蒙泛化成為一場“文化革命”,不僅是頭疼醫(yī)腳的問題,而且是頭疼把全身上下都醫(yī)一遍的問題,其結果是頭疼沒有醫(yī)好,反而整個身體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問題??疾焓澜绺鲊默F(xiàn)代化進程,任何國家在社會啟蒙的過程中,都沒有要把自己國家(民族)文化拿來鞭撻蹂躪的意思。換言之,任何國家(民族)的文化,都能夠與現(xiàn)代意識接軌,進而實現(xiàn)制度變革和社會轉型。遠如從奴隸制轉型的南非,近如同屬東方文化類型的日本、臺灣等,在轉型過程中都沒有把制度變革和社會啟蒙演變?yōu)槲幕锩歼_到了轉型的目的。
因此,即使深究近代中國制度變革失敗的原因,也是在于啟蒙而非在于文化。近代以來,我們跟文化較勁,拿文言文開刀,拿孔孟開刀,拿漢字開刀,其實跟啟蒙已經(jīng)沒有太大關系了。而在文化這個“偽問題”的誤導之下,近百年來國人在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反復搖擺、爭斗、批判,只是讓人們的思想更加混亂,傳統(tǒng)文化淪喪的同時西學幾絕,傳統(tǒng)與西方兩不討好,社會共識一再撕裂,而啟蒙仍然停在原地。
把制度問題歸咎為文化問題,不僅僅是推卸責任這么簡單,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的走向。
首要的影響,當然是嚴重打擊了國人的文化自信,進而遏制了制度改革的進程。由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近代國人從“天朝上國”的極度文化自負跌落到“東亞病夫”的極度文化自卑,民族自信心空前低落。加之“文化決定論”等論調,國人對學習西方制度喪失信心,大多感到西方的民主制、共和制等一切先進的制度,短期內在中國絕無實現(xiàn)的可能。在文化批判的理論下,連原本信奉民主主義的孫中山等人,都提出“軍政”、“訓政”等趨于保守的政治主張??梢?,文化因素,已然成為制度改革最大的障礙,任何理想主義的制度改革主張,都要面臨“是否適合中國文化、是否適合中國民情”的質疑與拷問,而與此同時,文化問題,也為一切保守勢力的裹足不前,甚至為倒退勢力的制度復辟,提供了最好的借口和擋箭牌。
其次,文化問題,造成了精英群體和普通大眾的分離與隔閡。文化批判的論調,使自詡“精英”的知識分子,對普通大眾形成了一種俯視的視角和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在長期對大眾文化的批判中,他們逐漸喪失了對普通大眾的理解與認同,喪失了對普通大眾的現(xiàn)實關懷。他們與民眾越來越疏遠,與社會現(xiàn)實越來越脫節(jié)。知識分子逐漸成為了民眾眼中“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嘩眾取寵、坐而論道的空談家,他們失去了行動的力量,也難以在后來的社會變革中有所作為。
更重要的是,由文化問題而帶來的“文化改造”運動,使得剛剛開啟的社會啟蒙偏離其本來方向,甚至走向自己的反面。從邏輯上非常確定,既然問題的責任在于愚昧不化的民眾,那么,所謂精英們對民眾的“文化改造”就成為解決問題的必然。這種“改造”,本身就暗含了精英主義的前提,暗含了精英基層對普通民眾的強制,并與統(tǒng)治者對被統(tǒng)治者的專制暗合。于是,在近代中國出現(xiàn)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現(xiàn)象:以“自由、民主、平等”等現(xiàn)代意識為價值追求的社會啟蒙,在五四之后變成了精英對平民的文化改造,這種文化改造,從理論到實踐,都拋棄了原初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價值追求,轉而部分認同了強制和專制。“五四”精神只提“德先生與賽先生”,“自由”已經(jīng)不見蹤影,而“民主”也異化到“多數(shù)壓迫少數(shù)”的膚淺境地,“國家主義”彰顯而“個人權利”萎縮,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由此轉向。
總而言之,困擾中國百年的文化問題,只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偽問題”,是近代中國制度變革失敗的“替罪羊”。沒有什么民族文化是與生俱來的,文化形成和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而最直接最深刻的文化改造只能通過制度改造來實現(xiàn)。因此,解決中國問題,還是放開“文化”,回歸到制度的本源上來吧。
參考文獻:
[1]喻希來.世紀之交的戰(zhàn)略性思考——中國歷史、文化及現(xiàn)代化論綱[J].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2001:129~131.
[2]賀仲明.國民性批判:一個文化的謊言[J].探索與爭鳴.2009(07).
(作者單位:特種作戰(zhàn)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