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豐坡
簡論黎庶昌的外交認識與主張及其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
楊豐坡
黎庶昌是近代中國早期外交官群體中的較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最早踏出國門的近代外交官之一,兩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時間前后達11年。在長期的外交實踐中,黎庶昌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外交認識與主張??上У氖?,黎庶昌本人不喜發(fā)表議論,留下的相關(guān)史料殘缺不全,以致其外交認識與主張較少為人注意。
外交認識 主張 歷史進步性 局限性
黎庶昌(1837—1898),字莼齋,亦作純齋,別號黔男子,貴州遵義沙灘人。出身于詩禮傳家的文人家庭,少從學鄭珍、莫友芝,講求經(jīng)世學。咸豐七年(1857)考取廩貢生。同治元年(1862),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下詔求言,涉月逾旬而無言者,困居京師的黎庶昌“慕古人之為,思以瑰偉奇特之行震襆一世”①,呈《上穆宗毅皇帝書》,縱論國事弊病,詳列除弊興利之建議。因富遠見卓識,諭旨“加恩以知縣用”,發(fā)交安慶曾國藩軍營差遣,在曾幕六年,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以文字相交,并稱“曾門四弟子”。后歷任地方知縣、榷務近十年。1875年,郭嵩燾被任命為出使英國大臣,黎庶昌“意圖考究洋務”,慨然向郭嵩燾請行,郭嵩燾“乃以參贊一席處之”,遂同郭一道出使,成為中國第一個駐外使團的重要成員。后歷任出使英、法大臣曾紀澤與出使美、日、秘大臣陳蘭彬的參贊,駐歐五年,以“堪大任”,賞二品頂戴。1881—1884年、1887—1890年,黎庶昌兩次任出使日本大臣,圍繞琉球案交涉與抵制日本侵略朝鮮兩大問題,與日本展開交涉,為抵制日本的侵略活動做出了一定貢獻。
黎庶昌是近代中國早期外交官群體中的較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是最早踏出國門的近代外交官之一,兩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時間前后達11年。在長期的外交實踐中,黎庶昌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外交認識與主張??上У氖?,黎庶昌本人不喜發(fā)表議論,留下的相關(guān)史料殘缺不全,以致其外交認識與主張較少為人注意。②
外交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對所處國際環(huán)境的認識是外交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基礎,這種認識越準確、越深刻,所形成的外交思想就越有意義和價值。在近代中國更是如此,中國長久處于文明中心所形成的優(yōu)越感使近代中國人在面對西方文明時,自然而然地把歷史上對周邊文化發(fā)展水平較低民族的稱加諸金發(fā)碧眼的窺伺者身上,于是有所謂“英、佛、米諸夷”,雖然一再敗于“夷狄”,不得不承認其船堅炮利,卻仍頑固地認為這些只是“奇技淫巧”,要論禮儀文明,自然還是天朝上國第一。所以仍堅持傳統(tǒng)的夷夏觀念,必須“嚴夷夏之大防”,只能“用夏變夷”,絕不可“用夷變夏”。
1862年,在兩年前曾被英法聯(lián)軍攻陷的京師,黎庶昌應召上書,痛斥“英、法諸夷之禍”,但認為其與歷史上中原王朝遭受少數(shù)民族入侵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中國乃“天命人心之所依歸”“衣冠禮樂之所薈萃”之地,英法侵略者不過是“魑魅魍魎”,如中國再聽任外夷之禍,就會“變?nèi)祟悶榍莴F”。③這其中有對西方殖民者侵略行徑的義憤,但更多呈現(xiàn)的是對世界大勢的無知。
走出國門使黎庶昌眼界大開,通過對西歐各國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的考察,他很快改變了原有的華夷觀念,將歐洲視為行孔孟、老墨等中國古代先賢之道的另一文明地區(qū)。
他根據(jù)中國古籍記載,并結(jié)合自己對西歐諸國的考察,認為歐洲各國是由安息、大秦等國而來的,并對羅馬帝國的政教文明持有非常高的評價:“當其時,羅馬并兼歐土,廣制萬里,政教號令郁然可觀,浸與漢家冠帶比倫矣。”也就是說,歐洲國家具有悠久的文明,“況更千數(shù)百年間,殊勢異變,益務強兵,并敵雜霸王,假仁義,修盟會,若今西國者哉!”④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發(fā)展變化,更不可以夷狄視之了。
他發(fā)揮了孔子對夷狄的界定,稱:“孔子作《春秋》,明王道,制義法,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可知夷狄無定名、定形,褒譏予奪,本政教而言。非謂舍己以外,綜地球七萬里而皆禽獸也。”⑤那么,西洋的政教是怎樣的呢?黎庶昌認為:“西人立法施度,往往與儒暗合?!雹蕖熬褚惑w,頗與三代大同?!雹摺懊蓢L以為真是一部老墨二子境界。老墨知而言之,西人踐而行之。鑒其治理,則又與《孟子》好勇、好貨、好色諸篇意旨相合。”⑧“三代”是中國古代理想中的“黃金時代”,孔孟、老墨是中國古代文化、政教的奠基人,可見黎庶昌對歐洲文明的評價之高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對于基督教,他認為是墨子思想的余緒:“墨道,夏道也。今泰西各國,耶穌、天主教盛行,尊天明鬼,兼愛尚同。其術(shù)確然本諸墨子。而立國且千數(shù)百年不敗。以此見天地之道之大,非執(zhí)儒之一涂所能盡?!雹?/p>
黎庶昌這種突破傳統(tǒng)華夷界限的觀念與郭嵩燾很相似。郭嵩燾認為:“是所謂夷狄者,但據(jù)禮樂政教所及言之。其不服中國禮樂政教而以寇抄為事,謂之夷狄,為其倏盛倏衰,環(huán)起以立國者,宜以中國為宗也,非謂盡地球九萬里皆為夷狄,猶中土一隅,不問其政教風俗何若,可以陵[凌]駕而其上也?!雹鉀r且,“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1
應該說,郭、黎作為最早一批身履目擊了西方社會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在觀察西方文明時保持了相對客觀的態(tài)度,雖然沒有擺脫從中國文化看世界的模式,但對幫助人們改變?nèi)A夷觀念、睜眼看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于應該如何學習西方,他先是提出了“內(nèi)修戰(zhàn)備以御外侮,擴充商賈以利財源”的初步構(gòu)想。121884年,他在《敬陳管見折》中提出“整飭內(nèi)政”“酌用西法”的總體思路,并提出七項具體措施,包括:水師宜急練大支,火車宜及早興辦,京師宜修治街道,公使宜優(yōu)賜召見,商務宜重加保護,度支宜預籌出入,遣親貴大臣赴歐美考察。應該說,這七項措施均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從后來的歷史發(fā)展來看,如優(yōu)賜召見公使,光緒帝戊戌維新時期才行之,派大臣考察外國,則是清末新政時期才行之,由此可見黎庶昌外交觀念的前瞻性與先進性。
國際法是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也就是說,它主要是調(diào)整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的總和?!?3作為通用于主權(quán)國家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實體之間法律規(guī)則的總體,國際法產(chǎn)生之后,便成為西方國家間處理對外關(guān)系的重要準則而受到普遍重視。19世紀中葉,隨著國門洞開和西學東漸,國際法開始傳播道中國,并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逐漸成為辦理近代外交的準則。
黎庶昌出使歐洲后,很快對當時弱肉強食的國際形勢下國際法的作用和局限性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首先,國際法只是歐洲各國“相與維持”的工具,真正對解決外交問題起決定作用的是國家實力。在歐洲各國爭奪霸權(quán)的過程中,公法只是個幌子:“大抵西洋今日各以富強相競,內(nèi)施詐力,外假公法,與共維持?!?4真正遇上外交交涉,“則各國俱頗自尊大,純?nèi)螄鴦葜畯娙跻詾槭欠?,斯固未可盡以理喻。徒執(zhí)禮義以相抵制,彼且視為漠然”。15所以,基于國力并不足以與西方國家抗衡,中國應“謹慎守約,不使官民再啟釁端,亦可十年無事?!?6
其次,黎庶昌認為要改善中國的國際環(huán)境,在外交交往中應該對各國區(qū)別對待:“竊謂今日時勢,似宜有一二強大之國,深與結(jié)納;殆未可一律相待,使無輕重厚薄之分?!?7并對歐洲各國進行了比較:英國為歐洲各國“雄長”,法國“目前尚未暇注意東方”,俄國“高掌遠蹠,志在得地南侵”且“行事譎詐”,“殆未可深恃也”,故中國應該“廓開大計,與眾合從,東聯(lián)日本,西備俄羅斯,而于英法大邦擇交一二,結(jié)為親與之國”。18而且,在英、法兩國中,黎更傾向于選擇英國。19
在第二次出使日本任期屆滿之際,黎庶昌綜合自己多年的外交思考,建議清政府與日本訂立中日同盟條約:“趁修改條約之際,將球案一宗彼此說明,別訂一親密往來互助之約,如德奧義三國之比,用備緩急。設異時西洋強國啟釁,東方庶免肘腋之虞,別生枝節(jié)。雖公法條約原不足恃,而具成言在前,則在我有所羈縻,在彼亦有關(guān)外人之口?!?0
謹慎守約的思想并沒有使黎庶昌在外交交涉中畏首畏尾,而是在中國國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利用有利的國際局勢,堅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
晚清中國國力衰頹,內(nèi)憂外患交織。涉海而來的西歐各國開始時側(cè)重在中國謀求商業(yè)利益,但是隨著其在亞洲殖民的步步推進,尤其是隨著中國周邊國家相繼被殖民,到19世紀70年代,中國的邊疆出現(xiàn)了嚴重的危機。英國的魔爪伸向中國的新疆、西藏、云南地區(qū),法國則取道安南,謀求對中國西南地區(qū)的控制。沙俄擴張成性,對領土的欲望無休無止,直指中國的整個北部。早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就趁火打劫,割去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此時更是趁亂在中國新疆地區(qū)擴張。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也急于擴張,侵入中國臺灣。
一時之間,新疆成了俄、英、中三國角力的戰(zhàn)場。新疆問題起于1864年,這年,新疆爆發(fā)了反清武裝起義,很快陷入了割據(jù)紛爭的混亂局面。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和沙俄軍隊趁機入侵,阿古柏勢力逐漸擴張,1870年侵占了北疆全部和南疆的部分地區(qū)。沙俄和英國分別于1870年、1872年與阿古柏簽訂條約,以承認其統(tǒng)治地位為條件,換取通商、駐使等權(quán)利。
面對這種危亡的局勢,受制于中國的國力和受傳統(tǒng)“不勤遠略”思想的影響,清政府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駐外外交官員)抱有放棄“荒野之地”以謀求與列強妥協(xié)的幻想。在著名的“海防”“塞防”之爭中,就有不少官員主張放棄新疆,專營關(guān)內(nèi)。而號稱精于洋務的郭嵩燾也有“回疆無足經(jīng)營,列圣之心,先后符合”21的錯誤看法。
而經(jīng)歷了“海防”“塞防”之爭后,清政府認識到二者均不可廢,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于次年3月進軍新疆,戰(zhàn)事進展十分順利。英國見阿古柏戰(zhàn)事不利,試圖用調(diào)停的辦法保存阿古柏政權(quán),派前駐華公使威妥瑪與郭嵩燾接觸。經(jīng)過一番談判后,郭嵩燾形成了放棄新疆,割地換息兵的處理意見。黎庶昌則力勸郭嵩燾放棄這個意見,認為:第一,殖民主義者往往得寸進尺,對領土的欲望永無止境,割地以惠他國而可保邊境無事的想法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第二,邊遠地區(qū)具有抵制殖民者擴張的緩沖作用,未可輕棄。第三,輕易棄地會刺激各國瓜分中國領土的欲望。第四,基于以上三點,中國在邊遠之地是迫不得已但必要的。22以上建議雖未被郭嵩燾采納,但展現(xiàn)了黎庶昌堅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觀念。
黎庶昌對互派使節(jié)的性質(zhì)與作用始終處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認識與實踐的矛盾中。一方面,他從中國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認為:“今之遣使,純是周鄭交質(zhì)故智?!?3基于對歐洲國家以國家實力論是非、萬國公法僅為其“相與維持”的工具的認識,他對使節(jié)能起到的作用也相當悲觀:“故其國既非蘇張之舌所能說,亦非陳班之勇所可施?!?4這里,他以古代著名外交家所起到的重大作用為參照來比附近代使節(jié)的職權(quán),選擇了過高的參照系,難免得出失望
另一方面,他在實際外交活動中,首先就體會到公使作為派出國的代表,是派出國地位、形象在派駐國的集中表現(xiàn):“至遣使駐扎,處處為國體所關(guān),若欲求益國家,不特公使一職其慎其難,即參贊亦未易言勝任?!?5并進而得出公使宜慎選的結(jié)論。對公使聯(lián)絡周旋亦可收增進彼此了解、化解隔膜之效也有明確的認識:“現(xiàn)今國家遣使四出,在外洋亦知中國之誼,意在聯(lián)絡邦交,漸臻融洽,迥非昔年情事可比?!?6而后,多年的出使經(jīng)歷使他不僅認識到近代國際交往中公使地位的重要,而且對西方國家以對待公使的不同態(tài)度來施展外交之術(shù)的做法十分欣賞:“西洋視公使甚尊。每遇國家朝會、燕饗、慶賀大事,多者歲七八次,少亦四五次,無役不有使公使揖讓其間?;蛄⒄?,或授坐,各適其本國所宜;而交誼之輕重,即寓于詞色抑揚接見之頃?!?7那么,“彼之所以為禮者,在我自可仿而行之”。他建議皇上、皇太后于每年春秋召見各國公使,“接以溫語,賜宴款之。凡其眷屬人等例得侍從,不苛以儀文,概隨其國俗。”28主張學習和模仿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功之處。另外他還參照日本設有專門招待外國賓客的鹿鳴館,建議清政府在京師、上海、天津三處設西洋格式的賓館,“不厭崇宏巨麗”,用于接待來訪的外國王公大臣和公使。29
黎庶昌作為最早一批踏上歐洲國家國土的外交官,其外交認識與主張具有歷史性,亦即兼具歷史進步性與局限性。具體來說,第一,他對西方國家行中國古先賢(老子、孔子、墨子)之道的認識,只是一種直覺的推測,其中不乏穿鑿附會的成分,并不準確。雖然他沒有意識到西方文明是一種獨立發(fā)展且較中國文明更為先進的文明,而是從中國的角度看世界,認為西方國際是實踐了中國先賢治國理念的另一片樂土,是一種“西學中源”論。當從當時來看,這種認識卻是有益的:西方國家既然不是夷狄,而是行中國古道的樣板,那么向西方學習就不是什么“以夷變夏”,而是“禮失求諸野”的古老行為了。第二,其聯(lián)英、日以抗俄(前期只是聯(lián)英)的主張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這突破了清政府在處理外交關(guān)系中的“孤立主義”傾向,開始積極思考利用國際形勢,尋求與具有一定共同利益的國家結(jié)盟來抵抗對中國威脅最大的國家的侵略,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注釋:
①黎庶昌.答李勉林觀察書,拙尊園叢稿,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6冊[M].臺灣:文海出版社,1966:88.
②就筆者所見,最早對黎庶昌的外交認識與主張有所涉及的是黃萬機,其1989年出版的專著《黎庶昌評傳》第十章設"政治思想與外交方略"一節(jié),但對黎庶昌外交思想只是概略性論述,稱:"他的外交思想和外交路線,是建立在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民族自立的基礎上的……在外事活動中,既不盛氣以驕人,也不卑詞以媚人,總是不亢不卑,保持皇華使節(jié)應有的尊嚴……在外事交涉中,庶昌堅持維護國家尊嚴和華僑利益。"見黃萬機:《黎庶昌評傳》,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213頁。集中論述黎庶昌外交思想的是鐘金貴和魏登云,前者在其《黎庶昌外交思想初探》(《人民論壇》,2012年第17期)中將黎庶昌的外交思想歸結(jié)為聯(lián)日、英或法以抗俄及文化外交兩點,后者在其《論黎庶昌外交思想特色》(《蘭臺世界》,2012年第21期)中將黎庶昌的外交思想總結(jié)為摒棄華夷之辨、以夷制夷、和戎并用、以文化為紐帶廣結(jié)善緣四點。但以上三者都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以論代史,較少引用原始史料。第二,以"外交思想"為題,概念上失于寬泛而并不準確,稱其為"外交認識與主張"才屬名實相符。第三,未以歷史的眼光看待黎庶昌的外交認識與主張,有不顧歷史事實拔高、溢美之嫌.
③黎庶昌.上穆宗皇帝書,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24~25.
④黎庶昌.尊攘紀事序,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389.
⑤黎庶昌.尊攘紀事序,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388~389.
⑥黎庶昌.儒學本論序,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第390.
⑦黎庶昌.與莫芷升書,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406.
⑧黎庶昌.與莫芷升書,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408.
⑨黎庶昌.讀墨子,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238.
⑩郭嵩燾詩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1984:202.
(11)郭嵩燾日記(三),第124頁.
(12)黎庶昌.與李勉林觀察書,西洋雜志[M].湘潭: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180~181.
(13)王鐵崖.國際法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4.
(14)黎庶昌.與李勉林觀察書,西洋雜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80.
(15)黎庶昌.上沈相國書,西洋雜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82頁.
(16)黎庶昌.與李勉林觀察書,西洋雜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81頁.
(17)黎庶昌.上沈相國書,西洋雜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82頁.
(18)黎庶昌.與李勉林觀察書,西洋雜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80~181.
(19)“欲擇所從,則莫如英為宜矣.”見黎庶昌:上沈相國書,西洋雜志,第182頁.
(20)黎庶昌.《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密陳日本近日情形片》,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二,第1~2頁.
(21)郭嵩燾.英外相調(diào)處喀什噶爾情形折,郭嵩燾奏稿[M].長沙:岳麓書社,1983:373.
(22)見黎庶昌《郭少宗伯咨英國外部論喀什噶爾事》《上沈相國書》《答曾侯書》,《西洋雜志》,第28—29、182、188頁.
(23)黎庶昌.與莫芷升書,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407.
(24)黎庶昌.與莫芷升書,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407.
(25)黎庶昌.上沈相國書,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182.
(26)黎庶昌.上沈相國書,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182.
(27)黎庶昌.敬陳管見折,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372.
(28)黎庶昌.敬陳管見折,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372.
(29)黎庶昌.敬陳管見折,拙尊園叢稿[M].上海:醉六堂,清光緒19年(1893):372.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出版社)
楊豐坡,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xiàn)史碩士,南開大學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