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艷
?
遺民陶汝鼐的中期詩文研究
李 艷
【摘 要】明末清初陶汝鼐是一位具有遺民情結的文人。他生于明代,歿于清朝,恰逢朝代更換之際。他的中期作品反映出激蕩的社會人生,也顯出其內(nèi)心的痛苦和煎熬,因此感觸良多,創(chuàng)作頗豐。研究其中期作品,對于研究湖湘文化和遺民文化有一定作用。
【關鍵詞】陶汝鼐 《陶汝鼐集》 中期詩文
陶汝鼐(1601-1683)字仲調(diào),一字燮友,別號密庵,又號石溪農(nóng),湖南寧鄉(xiāng)西沖山人。他的早期作品受竟陵派影響,有爽氣殊倫之感;中期作品,身處朝代更換,顯激越凄楚之意;晚期作品,結廬自然看破世事,回歸清新自然。本文將對收錄在《陶汝鼐文集》中的中期詩文進行初步的分析探討。
(一)概況
在面臨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中,積極振作,投身于反清復明之中,以“傳道”“明道”為己任,把自己的精力和學識用在觀察和反映那個時代中。而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主要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對感情的抒懷以及對于自然風景的感懷。
(二)詩文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
1、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
讀陶汝鼐之詩文,一股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其作五言古詩《湖南寇事詩》,記錄了一件朝代更迭背景下的歷史事件。詩中記述崇禎十六(1643)年夏天,張獻忠占領武昌后,旋率軍南下,占領湘潭,隨后在衡陽建立行宮,所謂“寇焰囂張,不可一世”。詩中有云:“忍見兵火馀,豺鼠復恣肆。丘墓倘不守,嶺?;蚩杉?。漸聞都門變,憂怖不敢寐。世亂人命微,詩書日廢墜。過此當如何,傷心聊復記?!绷攘葞拙湓娋?,勾勒出清兵入侵、國土淪喪之悲,陶汝鼐對清軍之殘暴表示憤慨,也顯示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詩中亦描述到:“于時疫且饑,后骼掩前衡。斗米四百錢,議娠不及施。”當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十室九空,疫病橫行,哀鴻遍野,人民饑腸轆轆,瘦骨嶙峋,而物價飛漲,簡直一派人間煉獄景象。
2、感情的抒懷
陶汝鼐之《和秦淮結社詩,時劉阮仙謝孺玉尚留白門,予聞湘上有警,急歸將母并以為別丁丑五月》則不再是一派悠然休閑之風,而是有明朝大廈將傾的緊張氣息:
風日非不深,興會非不淺。悠悠對秦淮,脈脈方寸轉(zhuǎn)。
江湘四五人,偶聚皆極選。五月桃渡喧,竹枝何婉孌。
雖則歌者酣,我心若重繭。名流激素風,郢雪落湘卷。
始欲抽新懷,彥會不忍遣。日夕觥籌飛,小醉發(fā)雄辯。
垂手亂燈月,舟動類花輦。情親乃及歡,意獨妨沉湎。
中原半盜賊,東南力已鮮。鐘山自晏安,天運或未蹇。
諸子誠及時,為樂亦敏黽。而我重懷鄉(xiāng),歸歟萬慮掞。
湘紋百尺余,擬向棲霞展。醉臥且未能,吾生徒俴俴。
詩人倜儻瀟灑,重視友情,見到這么一批志同道合之輩,自是感慨“偶聚皆極選”,于是在觥籌交錯中與友人暢談理想,“日夕觥籌飛,小醉發(fā)雄辯”,然而此時國境維艱,江山被異族荼毒,人民于水火熬煎,陶汝鼐在結社交友之時,亦有思愁焦慮之情:“中原半盜賊,東南力已鮮”。但也只能憑借友情慰藉心靈,在友誼中尋求精神的慰藉。
3、對自然風景的感懷
洞庭秋風蕭瑟之景、湖天飄渺之象、浪闊濤怒之境與遺民文人們心理情緒相契合,更易生發(fā)其興亡之感,眷懷之情,悲愴之意,陶汝鼐平常礙于滿清高壓難于明白表述,但可借詩歌狀蕭瑟秋景,委婉地抒發(fā)自身家國破碎之愁苦心境。其作《洞庭秋十二首間和些翁作》中有:
微波新水壯于空,灝氣紛然接素穹。睡去魚龍方得夜,香來橘柚亦分風。
憐人落照三閭遠,望古登樓一范同。最是楚天飄渺處,百川疏雨掛殘虹。
因詩人有高潔的人格,有超曠的胸懷,有邁往凌云之氣和自在如神之筆,所以才能悠然心會此間的妙處和出此瀟灑超塵的詞篇。作者非同尋常的抗清道路,經(jīng)歷了“世路”的坎坷艱險后才達到的一種“圓通”和“超脫”的精神境界。
(一)悲慨蒼涼
陶汝鼐一生跨越明、清兩代,故其詩作在竟陵之風氣之外,亦有家國之恨的悲慨之歌。他的不少作品以激越悲涼之情調(diào)敘寫亡國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
如《圍城雜詠》組詩:
“己巳冬,天師薄城下,予正客燕邸,憂憫之極,間作一詩。后簡敗楮中,僅存數(shù)首耳,然當時情事可想也?!保ㄔ娦颍?/p>
“無援獨戰(zhàn)眾如云,氣盡斜陽鼓不聞。箭簇一身空賜藥,是誰孤注滿將軍”(其三)
這些篇目中,詩人在這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憂心國事,激憤悲愴,慷慨欷歔,淚隨語下,完全是對當朝所謂“虎賁龍將”的嘶吼泄憤,這是陶汝鼐詩中最為激越昂揚的部分,突顯出其悲慨蒼涼的別樣詩風。
(二)曲折沉郁
末世王朝危機四伏,一觸即潰。在其七言律《諸軍》:
“諸軍消息莫沉沉,井底時占四塞霒。姑蔑旌旗猶在望,蚩尤風雨為誰深?徘徊忠孝之間事,崩迫乾坤以內(nèi)心。永日抑書成晝臥,卻疑蕭槭是笳音?!?/p>
詩中敘述詩人面對當前中原戰(zhàn)事無音信,眼看著清軍肆意占領國土,“一望中原,凄然腸斷”,感傷民族危亡及回天無力的無奈或深或淺地傾注在字里行間。
參考文獻:
[1](清)陶汝鼐.陶汝鼐集[M].梁頌成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08.
[2]梁頌成.陶汝鼐和他的著作[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5).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