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麗
?
崇禎亡國論
周開麗
【摘 要】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一直以來備受史學家爭議。他繼位之初,充分發(fā)揮了其當機立斷的能力,剪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爾后的十七年中,他也是殫精竭慮,希望挽救搖搖欲墜的明王朝。然而,崇禎面對的是祖輩們遺留下來的一個腐朽的爛攤子,國家的內(nèi)外交困,個人的性格弱點,使得他有心而無力,以致一系列政策的失誤,從而加劇了帝國的滅亡,造成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關鍵詞】崇禎 明朝 亡國
明思宗(1610—1644),名朱由檢,年號崇禎,謚號莊烈愍皇帝,廟號思宗(或毅宗、懷宗),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占北京,于煤山自縊身死,明朝滅亡。據(jù)史書記載,崇禎有勵精圖治,憂國憂民,為國事費盡心血的表現(xiàn),僅從這一點上,他說得上是“好皇帝”。但就是這位“好皇帝”卻斷送了二百多年的明王朝。為什么崇禎的勵精圖治換來的卻是亡國之悲與自縊之痛?
崇禎從前輩手中接過來的明朝,早已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危機,行將滅亡的爛攤子。自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起,明朝由盛而衰。而在這場戰(zhàn)爭中失敗的英宗成為導致大明帝國日益走向衰敗的始作俑者。而后來的一個個荒淫昏庸的皇帝更是將明王朝折騰得千瘡百孔。明朝中后期,政治敗壞,皇帝不理政事,奸臣與宦官相繼專權,朝廷內(nèi)外,派系林立,紛爭不已。同時,統(tǒng)治階級對土地進行瘋狂掠奪,“求田問舍而無所底止”,[1]宦官頭目魏忠賢兼并土地多達100萬畝以上。[2]而“若夫窮民,本無立錐之地”[3],土地的高度集中,大批自耕農(nóng)淪為佃戶和奴仆。加上水災、蝗災、瘟疫等自然災害的不斷爆發(fā),全國百姓因此死亡者數(shù)以萬計。而軍隊缺餉,戰(zhàn)斗力低下?;靵y的國家中,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全國各地均爆發(fā)了農(nóng)民暴動和軍隊嘩變,嚴重動搖了帝國的基礎。
在這樣一個明之大廈將傾的危難時刻,不甘于就此隨波逐流地走向滅亡的崇禎在即位后采取了一些行動,以期實現(xiàn)“中興大業(yè)”,曾使得黯淡的明王朝一度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翦除閹黨。魏忠賢及客氏專權是明朝后期政治腐朽的毒瘤之一,剜掉這一毒瘤是崇禎的首要政治目標。崇禎通過懷柔政策,穩(wěn)住魏忠賢、客氏一黨,私下里卻逐漸削弱魏忠賢的權利后盾和政治幫手,并把自己做藩王時的親信調(diào)到宮中。十一月初一,崇禎令將魏忠賢安置于鳳陽;初四日,又下達逮捕令;初七日,魏忠賢自縊而死,崇禎遂“詔磔其尸,懸首河間”。十七日,客氏也被刺殺于浣衣局。[4]隨后崇禎對依附魏忠賢集團的文武官員進行了大清洗,徹底鏟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這一系列行動,充分顯示出崇禎的膽略,成為其政治生命中最為光彩的一頁。
勵精圖治。崇禎一生勤奮執(zhí)政,為了國事煞費苦心。其勤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勤于國事。他不僅白天處理政務,還經(jīng)常加班加點?!胺蔡煜驴剖瑁愔炫諘r,以防壅遏,多有子、丑時者,該批閱至徹夜不休也?!盵5]第二,改革用人制度。崇禎較為重視任用有實際才能的人。他提出:“濟變之日,先才后守”的主張[6]。其在位年間,明朝“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7]”的弊制被逐步打破。第三,崇尚節(jié)儉,不貪女色。崇禎“恭勤節(jié)儉,勵精圖治。自神宗以來,膳羞日費萬余金,上命盡減,但存百分之一。舊制,冠袍靴履日一易,上命月一易?!盵8]此外,崇禎在生活上也嚴于律己,他不貪戀女色,這一點在史料中亦有所記載。
以上作為使得當時的人們對崇禎的“中興”寄予極大希望,然而,行將就木的明朝在嘉靖至天啟等皇帝百般蹂躪下只能茍延殘喘,崇禎上臺苦撐十七年還是沒能保住江山,這與復雜且混亂的大環(huán)境以及崇禎個人的失誤密不可分,與厚重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
(一)官場腐敗
貪官污吏,是封建官僚政治體制下的痼疾之一,到萬歷天啟時期已十分嚴重,進入崇禎年間,則更加厲害。官吏升遷,全憑賄賂?!耙槐O(jiān)司以五千金營邊撫,疑其俸淺,又益二千金,卒得之。一部郎謀浙海道,議者云‘須五千’,作事者斬之,僅許三千金;雖先獻半,竟得一守而去。令之俸足者,得禮曹亦必二千,賓曹亦必千金。有營之銓曹,為出一缺,而大力復攫去,絕無無翼而飛者?!盵9]由此可見崇禎年間貪污受賄之惡劣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二)自然災害
據(jù)《明季北略》卷五,馬懋才上崇禎的奏疏中這樣記載明末的自然災害景象:
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shù)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間有獲者,亦毫不之怪,曰:“死于饑與死于盜爾,與其坐而饑死,何若為盜而死,猶得為飽鬼也。”
以上記錄只是當時全國范圍內(nèi)災荒的縮影,但卻足以反映整個中國此時的普遍現(xiàn)象。
(三)遼東“巨禍”
當時明朝最大的敵人還是東北的后金,即后來的滿清政權。滿族領袖努爾哈赤通過政治、軍事手段統(tǒng)一了東海女真的各個部落,萬歷四十四年正月,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焚香告天,登上了汗位,建立后金政權。后金天命三年,努爾哈赤發(fā)布了“七大恨”,公開打出與明朝抗衡的旗幟。著名的沙爾滸戰(zhàn)役,徹底地改變了遼東的形勢,明朝由進攻轉(zhuǎn)守,后金由守轉(zhuǎn)攻。努爾哈赤死后,即位的皇太極制定了新的政策和變革措施,同時利用反間計除去了明將袁崇煥,削弱了明朝東北屏障。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的松錦決戰(zhàn)中,明朝十三萬精銳軍事力量全軍覆沒,皇太極指揮這場決戰(zhàn),連破四城,明朝寧錦防線土崩瓦解。明朝從此再不具備與清抗衡的實力。
(四)農(nóng)民起義
崇禎即位之時,西北大地發(fā)生特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紛紛餓死,但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稅。人民走投無路,只得揭竿而起。特別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部隊最為耀眼,也成為明朝最為棘手的敵人。崇禎十七年年初,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渡河攻克太原,然后兵分兩路,向北京挺進。當兩支大部隊即將匯合時,在京城內(nèi)的明朝中央政權卻得不到外援,終于導致崇禎的煤山遺恨。
由上可見,崇禎面臨的爛攤子不是簡簡單單一個“圣君”所能輕易扭轉(zhuǎn)的,明朝的滅亡幾乎是朝夕之間的事,然而十七年的“勵精圖治”為何不能使崇禎逃脫“亡國之君”的慘境?這又不能不歸咎于崇禎自身的原因。崇禎上臺后的一些有為之舉,在當時深受朝廷大臣和貧民百姓的好評,崇禎的自信也是從這些事上樹立起來的,這種個性越演越烈,并最終走入了剛愎自用的極端。
由于崇禎皇帝接手的是一個即將走向末路的明王朝,使得他急于改變現(xiàn)狀,急功近利的個性暴露無遺。當時有大臣上奏疏言:“陛下求治之心,操之過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zhuǎn)為刑名?!盵10]崇幀急于求成,然而事情的結(jié)果又不盡人意,便遷怒于文武百官。他對大臣的要求極為苛刻,“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11],不論大臣地位如何顯赫,也不論曾經(jīng)立下多大的汗馬功勞,只要出一點差錯便將面臨被處死的可能。明軍將帥如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都有對農(nóng)民軍的輝煌勝利,但就是崇禎的性急,將帥稍有敗績,非死即貶,在關鍵時刻“幫助”了農(nóng)民軍。
崇禎的多疑,在處理袁崇煥的問題上,暴露無遺。袁崇煥在任職期間,把東北的防務布置得井井有條,使后金不敢覬覦寧錦一線。然而皇太極的一個小小的反間計,就毫不費力地讓多疑的崇禎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崇禎自毀長城之舉使八旗軍隊得以馳騁東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由于對朝中大臣不信任,其更換官員之頻繁也是前所未有。據(jù)統(tǒng)計,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期間,先后任用了50位宰相,17位刑部尚書。
重蹈祖輩覆轍,信任并任用宦官。崇禎公開承認:“文武各臣,朕未嘗不用,因其蒙,勉用內(nèi)臣耳?!盵12]崇禎上臺著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剪除閹黨,然而為了實現(xiàn)皇帝集權,又給予宦官行使監(jiān)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后來甚至讓宦官總理戶、工二部,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打破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正常秩序,文武百官的積極性嚴重受挫,軍政事務敗壞?!叭糨叾嗍芯褂蓿と徊挥X,妄自尊大,故天下事日壞。”[13]但是龐大的閹人隊伍并沒有給崇禎帶來任何好運,直到最后一刻,也是把守各城門太監(jiān)的臨陣叛變,徹底斷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崇禎不能等同于歷史上其他的亡國皇帝。從毅然摧毀肆虐數(shù)年的魏忠賢集團,到兢兢業(yè)業(yè)為挽救行將滅亡的明政權,這些都顯露出了勵精圖治的能力和勇氣。但是不可否認這位皇帝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剛愎自用、性急多疑、馭國無術。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必然會出現(xiàn)新生政權來代替它,使社會向前發(fā)展。而崇禎作為這一特殊時期的帝王,其欲有所作為而終無所作為的悲劇一生是在所難免的。
參考文獻:
[1]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卷61)[M].
[2]明熹宗實錄[M].明實錄.
[3][明]楊嗣昌.欽奉上傳疏[M].楊文弱先生全集(卷三二).
[4][清]談遷.國榷(卷88)[M].明史卷305宦官.
[5][明]李清.三垣筆記[M].
[6]明史(卷255)劉宗周傳[M].
[7]明史·選舉志二[M].
[8][清]王世德.崇禎遺錄[M].
[9][明]李清.三垣筆記[M].
[10]劉宗周傳[M].明史卷255.
[11]明史·流賊傳[M].
[12][清]談遷.國榷卷92[M].懷宗崇禎實錄卷6.
[13][清]王世德.崇禎遺錄[M].
作者簡介:周開麗,女,貴州遵義人,中共黔南州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