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文法學院 北京 100083
淺議案例教學法在法制史教學中的應用
張 璐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文法學院 北京 100083
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的進步和發(fā)展,社會對于專業(yè)法律從業(yè)者的需求日益增多,這在客觀上要求各大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為社會培養(yǎng)和輸送大量具有法學背景知識且能將其熟練運用于社會實踐中的專業(yè)人才。國內(nèi)法學教育和科研機構也積極對此作出回應,在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等方面進行了相應的調(diào)整。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具有強烈實踐性的教學法,引起國內(nèi)各高校法學院的日益重視,并引起學術界的密切關注和討論。本文從法律史教學的角度探討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案例教學法,求教于方家。
案例教學法
在國內(nèi)外法學教育實踐中,案例教學法有如下表現(xiàn)形式:
第一、判例教學。這一教學方法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在1870年創(chuàng)造的。蘭德爾認為,“作為一門科學的法律包含了某些原則或?qū)W說。能夠熟練掌握這些知識并把它運用到復雜的人際實務中的人,就是真正的律師。有效掌握這些法律學說的最好的和最簡潔的方法就是研究包含這些原則的案例?!迸欣虒W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準備一套收集了相關部門法或某一主題的案例交由學生課前閱讀,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案件事實,尋找法律規(guī)律,確定法律依據(jù),并做好發(fā)言摘要。在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在簡短的啟發(fā)性發(fā)言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相互辯論,通過師生之間及同學之間的互動,加深同學對于法學的理解并使其具備基本的法律實踐能力。
第二、案例教學法。案例是包含有復雜問題或疑難情節(jié)的真實發(fā)生的典型性案件,一個案例就是一個實際情景的描述。教師在講授法律精神、法學原理等抽象概念和法律條文等具體法律規(guī)范中,通過引入一個典型性案例,“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和組織學生對典型案例進行研究、討論,引導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則的教學方法?!卑咐虒W的具體做法是,教師講授某種法學理論或規(guī)則,然后提出一個相關典型案例交由學生熟悉案情并找出對應知識點,結合理論與實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由教師總結歸納,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所講法律原理和規(guī)則。
從法律傳統(tǒng)來看,我國屬于成文法國家,法學教育是以闡釋法律原理、解釋法律規(guī)則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法律精神、原理、概念、特征等抽象問題的講授,具體案例是用于說明和理解抽象理論的,這與英美等判例法國家的法學教育有明顯區(qū)別。所以,在我國法學教育中采用的多是案例教學法,而非判例教學法。
《中國法制史》是我國法學院核心課程之一,是本科生的必修課程。這是一門歷史學與法學的交叉學科,兼具兩種學科特征,又具有較強理論性。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通常這門課程開在低年級,所面對的學生大多缺乏基本法學知識儲備,這些因素疊加起來,要求該門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運用。
重慶大學法學院關于案例教學法實施情況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為以上論斷提供了一定佐證。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不同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存在著不同需求。在調(diào)查中,近一半的高年級同學表達出希望教師在法學專業(y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而在低年級新生中,具有相同意愿的學生僅占14%。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低年級學生還缺乏基本的法學知識儲備,無法很好地注意和領會到蘊含在具體案例中的抽象法律原則。當回答“你希望采用案例教學法的課程類別”這一問題時,學生們的選擇呈現(xiàn)出從應用法學到基礎法學再到理論法學依次遞減的態(tài)勢,僅13.4%的學生表達出希望在法律史學課程中加入案例教學的意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學生們認為案例教學法并非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法學本科教學。
這些數(shù)據(jù)是否說明案例教學應當從法制史教學中徹底退出呢?作為相關專業(yè)教師,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吨袊ㄖ剖贰氛n程的教學內(nèi)容起自夏商,迄于當下,時間跨度長,內(nèi)容涵蓋廣,內(nèi)容龐雜,史料浩繁,加之時間與空間的隔閡,使得學生在最初的新奇之后,很容易失去興趣并對學習的意義產(chǎn)生困惑。在說明一個距今相去甚遠的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概念時,對古代思維范式非常陌生的學生很難理解古人為何會制定現(xiàn)在看來如此荒謬的法律規(guī)則。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仍然一頭霧水,不得要領,久而久之對這門基礎課程的興趣蕩然無存。
如果在這時引入具體案例,用案例來解釋和說明抽象的理論和概念,會對學生了解古代的法律指導思想和立法背景,進而理解相關法律規(guī)則,切實掌握課程重點非常有幫助。用故事一般的案例激發(fā)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促進他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體會中國法制史學科的魅力。
針對法制史學科自身特點和接受課程的學生特點,筆者認為,法制史教師在選取案例的過程中應當保持足夠的謹慎,在學生能力范圍內(nèi)選擇具有典型性、涵蓋性,延展性的案例。
第一、所選取的案件要有一定典型性。
中國法制史史料浩繁,案例充足,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一個抽象的理論問題用一個案情簡單明了的案例加以說明,幫助學生去理解和體會。例如,在講到中國古代倫理法特征的時候,通常會提到“禮”,這是理解中國古代法制的一把鑰匙。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唐律提出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唐律“一準乎禮,初入得古今之平”。如何理解“一準乎禮”?筆者從唐律以“禮”作為立法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論依據(jù)兩個方面進行講述,然后提出王彥威案,讓學生從現(xiàn)代法律思維和古代法律思維兩種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將會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造成不同結論的原因何在,從而加深學生對于古代法律中“禮”的理解。
第二、所選取的案件要有一定涵蓋性。
法制史教材通常以時間為線索,以朝代為章節(jié),所涉內(nèi)容極為龐雜,知識點豐富,系統(tǒng)性稍顯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有只見“點”不見“面”的困擾。為了避免知識講授過程中的雜亂無章之感,教師應當選取具有一定涵蓋性的案例,盡量將知識點覆蓋全面,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例如在講授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時,筆者選用的是《晉書·刑罰志》所載的“毆主傷胎案”。此案案情雖然并不復雜,但因其所處特殊歷史背景之中,案件所涉范圍相當廣泛,包括貴族品級制度、官吏特權制度、婚姻繼承制度、刑事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多個方面。將某一時期法制史的重點知識用一個案例統(tǒng)一起來,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講述,幫助學生整理出一個記憶網(wǎng)絡,既有重點又能觸類旁通,在一定程度上客服了法制史知識點的零亂和散漫。
第三、所選取的案例要有一定延展性。
歷史是一個縱向的、不間斷的發(fā)展過程,法制史當然也不例外。在選取案例時,應當充分注意到案件所涉思想、原則和具體規(guī)則的延續(xù)性和繼承性。如果選取的案例只能說明只在某一階段曇花一現(xiàn)或者在整個歷史脈絡中都顯得極為特殊的案例,這在幫助本科學生從宏觀了解和把握中國古代法律,并沒有太大的幫助。還以上述“毆主傷胎案”為例。此案發(fā)生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中國法律發(fā)展史上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過渡時期,許多法律制度在這一時期確立或改變,例如“重罪十條”、“五服制罪”等制度,一直影響后世千年。以這個案例為契機,探討制度的建立及之后的演變,整理出一條大致的脈絡,增強學生的歷史宏觀感。
總之,法制史是法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重要但難于把握。這對法制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傳統(tǒng)教學基礎之上注重案例教學法的使用,尤其注意案例的選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奧妙的求知欲望,才能高質(zhì)量地完成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任務。
[1]曾文革等.《法學案例教學法的探索與思考》,載《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2卷第1期.
張璐(1981.11—),女,漢族,籍貫:新疆,學歷:博士,職稱: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