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少杰
學習的實質是對知識的構建和對技能的掌握,知識是基礎,技能是重點。知識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學習是從最基本的符號學習開始的,而符號學習則是指對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進行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在客觀事物和符號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就是關鍵所在。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提倡生活化教學,以生活中的事物、化學現(xiàn)象等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探究學習,在生活中進行鞏固和應用。這對促進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以生活素材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直接向學生講授抽象的化學知識,認為高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且教學時間緊,通過講授后練習,更能讓學生學好化學知識。其實不然,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直觀感知上,若化學教學中根據(jù)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例如,在講“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用生活中常見的鍋碗瓢盆作為素材,引導學生了解其物理性質。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目標和內容,從生活中選擇具有典型代表的素材來引入主題。例如,在講“甲烷”時,教師可呈現(xiàn)煤礦中瓦斯爆炸的圖片,引出甲烷這一主題,然后以生活中常見的天然氣、沼氣、油田氣、可燃冰鞏固對甲烷的直觀認知,由此而引出甲烷的元素,導入“烴”,然后展開對甲烷分子結構的探析。
二、以生活現(xiàn)象輔助,促進概念學習
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習的基礎,只有讓學生牢固掌握了概念,才能為命題學習、化學計算奠定基礎。在傳統(tǒng)的化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歸納演繹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通過符號而了解概念的字面意義,但不利于學生掌握其內涵。概念的實質是同類事物的共同關鍵特征和本質的屬性,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學中教師可從生活中選擇多樣的同類事物來引導學生展開分析,從而使學生掌握化學概念的本質。
例如,在講“生命的基礎能源——糖類”時,在學生的概念中,凡是甜的都是糖,不甜的則不是糖,教師可以提問:今天你吃糖了嗎?有的學生肯定回答沒有吃,教師否定該類學生的回答,闡釋大米、面粉、玉米等食物中就含有糖,并展示含糖食物與含糖量。再問:什么是糖?哪些物質屬于糖?通過對糖類的元素組成、通式的探究,引導學生對糖類進行定義,從而促進學生對糖類概念的理解。
三、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交流
在化學教學中提倡生活化探究,在探究過程中還要注重以生活方式來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在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更多的是教師按照教材中的知識點,采用語言方式進行講解,而在化學教學中提倡生活化探究,就是要讓學生以生活中的交流方式來學習化學知識,在和同伴的合作中對化學知識進行質疑、討論、分享和交流。同時,在學生討論中輔以相應的生活案例,給予學生點撥,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
例如,在講“化學能與熱能”時,教師可以借助教材閱讀材料啟發(fā)學生思考:糖類在生物體內發(fā)生的氧化還原反應與體外的燃燒是否不同?在明確能量的轉化基礎上,以生活中的木材和石灰石為例提出問題:木材燃燒時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能量如何變化?(生成新物質,釋放能量)物質中的原子之間是通過什么結合的?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有什么關系?以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教師結合具體的生活案例進行點撥,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四、緊密聯(lián)系生活,引導學生應用
在課堂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概念后,要注重結合生活實際以相應的練習作為鞏固。課堂練習可圍繞所學概念展開。
例如,在講“甲烷”后,引導學生寫出CH4和Cl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結合生活中煤氣的案例引導學生對其氧化反應(燃燒)展開交流。在課堂練習中,要盡量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來進行拓展,這樣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相應的概念。
在課后,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
例如,生活中有的學生喜歡在煮牛奶時加糖,而這是一種錯誤的方法。在學習賴氨酸后,可引導學生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思考正確的加糖方法。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注重從單純的講授逐漸轉向直觀引導,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出發(fā)點,以生活素材來引導學生學習化學,以生活中的化學現(xiàn)象來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在課堂探究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廣泛交流,在交流中豐富其體驗,在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的基礎上去應用知識,在應用中鞏固知識,從而提升化學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