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
對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基本認識
張 欣
【摘 要】后殖民主義是繼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出現(xiàn)的持續(xù)時間較長、涉及學科較廣的一種全球性理論思潮。它以后結構主義的解構和“非中心化”思維模式為基礎,經(jīng)薩義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發(fā)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話語系統(tǒng)。本文試在以國內(nèi)出版的若干專著的基礎上,通過對后殖民理論的部分特點的解讀,進一步厘清對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基本認識。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 全球化 西方中心論 二元對立論
后殖民理論是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西方文化主潮。它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而且一度在90年代初期代替了式微的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成為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批評界關注的熱點。進入全球化以來,隨著薩義德和斯皮瓦克的著述被重新解讀,加之霍米·巴巴的聞名,后殖民理論又得到了新的發(fā)展。作為一種話語,后殖民主義“總是隨著不同的民族、種族、語言和宗教團體所提出的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要求而變化”[1]。雖然界定后殖民理論的概念和內(nèi)涵一直在西方學術界存在爭議,但無論定義如何,在關于后殖民主義的一些普遍意義上的特點還是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簡單說來,后殖民理論屬于一種批評話語系統(tǒng),并且與后現(xiàn)代理論相呼應。后殖民理論的特點在于它“質疑現(xiàn)代性,關注全球化,反對本質主義和西方中心論,強調(diào)多元性和文化批判”,并且“傾向于利用后結構主義來否定殖民主義的基礎——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顛覆文化的和種族主義的等級秩序”[2]。
首先,后殖民主義質疑現(xiàn)代性,反對西方中心論。在質疑現(xiàn)代性的問題上,后殖民理論無疑和后現(xiàn)代主義存在共同點。后現(xiàn)代主義的根本特征是對‘元敘事’的懷疑和否定。它從本質上質疑現(xiàn)代性,認為任何事物是變化的,事物的發(fā)展也是斷裂而非漸進的。在敘事方面,后現(xiàn)代主義倡導文化批評,力求突破整體敘事和“宏大敘事”的限制。正如王寧教授所言,后現(xiàn)代主義是“東方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批評家用以反對文化殖民主義和語言霸權主義,實現(xiàn)經(jīng)濟上的現(xiàn)代化的一種文化策略”,因而它與后殖民主義在質疑現(xiàn)代性方面甚為契合。在后現(xiàn)代主義者福柯“話語-權力”理論的影響下,薩義德將東方學詮釋為“通過做出與東方有關的陳述,對有關東方的觀點進行權威裁斷,對東方進行描述、教授、殖民、統(tǒng)治等方式來處理東方的一種機制”[3]。而身為女性的斯皮瓦克,其理論不免與對女性話語的弘揚掛鉤。她將女性定義為“男人的附屬物”,并且對那些活躍于西方世界的白人女性批評家持批評態(tài)度。她批判了文學作品《簡·愛》中帝國主義的話語權,認為“強調(diào)簡·愛作為一位成功的原型女性主義者(pro-feminist)和獨立自主的個人(主義者)出現(xiàn),忽視了在這一授予宗主國婦女新身份的建構過程中對‘土著女性’的強制作用?!保?]這種獨特的女性視角,加之她在種族和地域上又屬于第三世界的后殖民地,使得斯皮瓦克在后殖民理論上更具批判的犀利性和解構的徹底性。
后現(xiàn)代主義雖然產(chǎn)生于西方,但從來不只屬于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的傳播與全球化是分不開的。阿什克羅夫特認為全球化是“個人生活和地方社區(qū)受運行于全世界的經(jīng)濟文化力量影響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指世界變成某種單一地域的過程”[5]。杜林則認為后殖民主義試圖使所謂“非現(xiàn)代化”擺脫西方所謂的“現(xiàn)代主義普世論”的影響,而全球化理論不僅探討不因歷史和地緣關系結合起來的種種社群的形成過程,而且更加深入地探討“世界經(jīng)濟”對于地方和民族經(jīng)濟的勝利。其次,后殖民主義是一種非歷史化理論,而全球化則意味著世界的地域界線逐步模糊進而隱退,并演變?yōu)橐粋€支離破碎卻是一體化的、能復制的世界里。[6]由此看來,全球化和后殖民主義有著牽扯不斷的關系,后殖民理論者也對全球化給予了相當?shù)年P注。
薩義德較早關注到了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他認為“由于現(xiàn)代帝國主義所促動的全球化過程,這些人、這樣的聲音早已成為事實。忽視或低估西方人和東方人歷史的重疊之處,忽視或低估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通過附和或對立的地理、敘述或歷史,在文化領域中并存或爭斗的互相依賴性,就等于忽視了一個世紀世界的核心問題?!保?]他雖然批判東方主義,但不反對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溝通,相反,他認為如果沒注意到東西方文化中“重疊”的東西,只看到差異和對立,人類的文明就不能進步。霍米·巴巴則反對把“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和“文化差異(cultural difference)”這兩個術語等同起來。他認為文化多樣性僅僅承認一系列分離且相異的行為、態(tài)度和價值系統(tǒng)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樣會出現(xiàn)一種暗示:這些差異僅僅是畸形變態(tài)的或是異國情調(diào)的。[8]因此,“文化多樣性”這一術語與后殖民理論者反對的種族、文化身份等問題是一致的,遭到了他的批判。他更傾向用“文化差異”這個術語,這讓人們在承認文化差異的同時還能保持對文化融合的懷疑態(tài)度,不至將差異固定化和絕對化。
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是西方殖民主義的基礎。在二元對立論的視角下,以“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為衡量標準,東西方文明被認為具有截然相反的文明基質,并由此決定了西方文明率先走向現(xiàn)代化的歷史道路,而東方文明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只能通過學習西方而完成。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實質上文化霸權。薩義德認為文化霸權是帝國主義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西方著作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東方,并非對作為一種歷史存在的東方的真實再現(xiàn),僅僅是西方人的一種文化構想物,是一種人為的話語實踐的產(chǎn)物。[9]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宗主國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各方面都與邊緣國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種對立的實質是將西方發(fā)展的道理普世化。話語即權力。在這種對立的權力話語模式中,邊緣國僅僅是為宗主國的強大作陪襯,東方天然貧弱,西方天然強大,如同在對后殖民女性主義的批判一樣,將東方比喻成柔弱的女性。東方主義為西方控制東方設定了一副虛假的政治鏡像。這種思維模式認為歐洲具有比其他地區(qū)更好的自然環(huán)境,歐洲人更具有理性、自由的文化基因,而這種文化基因導致了希臘羅馬的民主與共和、中世紀時代的自治城市和市民社會、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漸次出現(xiàn),進而發(fā)現(xiàn)了美洲,導致資本積累和促使技術創(chuàng)新,由此形成了西方文明遙遙領先于其他文明;其他地區(qū)只有學習西方,才能走向“現(xiàn)代化”??傊瑬|方主義對東方的設計、想象和描述,實質上就是東西方文化力量不均衡的產(chǎn)物。西方文學作品、文化歷史著作描寫的東方形象是為其帝國主義政治、軍事、統(tǒng)治服務的,作為一種權力和控制形式的東方主義無不體現(xiàn)著文化霸權和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而這些正是像薩義德這樣的后殖民主義者所反對的。
后殖民理論思潮十分復雜,它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有著跨學科的傾向,與當代西方許多理論思潮都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對于這種仍處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中的思潮而言,厘清其理論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通過以上對后殖民主義特點的粗淺分析,可以基本對這一西方重要的學術思潮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翟金.邊緣世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論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2]徐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愛德華·薩義德著,王宇根譯.東方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4]巴特·穆爾-吉爾伯特著,陳仲丹譯.后殖民理論—語境 實踐 政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王寧,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7]劉海靜.抵抗與批判:薩義德后殖民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 社,2013.
[8]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籍曉紅.解構東方主義的二元對立模式—賽義德的東方主義[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6(3).
作者單位:(天津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