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亮 馬建軍 李建明(山東青州市博物館)
青州西辛戰(zhàn)國墓出土 “齊法化”刀幣范綜述
李亮亮 馬建軍 李建明(山東青州市博物館)
2015年6月,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青州市博物館在清點文物周轉庫房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批戰(zhàn)國齊刀幣陶范及用于制作陶范的范磚。莊明軍先生的 《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齊刀幣范的認識》就其性質展開過論述,并介紹了幾塊標志性標本,《山東青州西辛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則公布了與這批資料同時出土的另外5件標本?,F(xiàn)將相關資料盡數(shù)匯總如下,希望對業(yè)界研究有所裨益。
此次發(fā)現(xiàn)的刀幣范包含陶范碎塊及范磚兩類,共計39塊。其中,刀幣范均為碎塊,保存最好的大約占完整陶范的三分之二左右,從尺寸和特征判斷均為齊三字刀范,共計32塊。用于制作刀幣范的范磚多數(shù)較為完整,共有7塊。
共計32塊,其中面范17塊,背范10塊,5塊難以斷定是面范或是背范。其共同的特征是均為夾細砂灰陶;澆注面多數(shù)有一層灰白色的涂抹物,且多數(shù)有高溫灼燒的痕跡;絕大多數(shù)范的背面都有指窩,按排列規(guī)律推斷完整范每橫排三個,一般有3到5排。
1.面范。17塊,均為夾細砂灰陶碎塊;殘存長度4.5至16厘米,寬3.9至13.5厘米,厚2至4.5厘米,多數(shù)在3厘米以上;其中10塊帶有 “齊大刀”三字中的一個或兩個字,均為陰刻,筆畫較細,但刀的輪廓刻劃較深;其中7塊在澆注口兩側或陶范邊緣有陰刻的文字或符號 “五”、“丨”、“上”、“貞”、“∧”、“蟲”、“N”;范的背面基本上都有指窩。
面范上發(fā)現(xiàn)的刻劃符號
代表性標本介紹:編號00439。夾細砂灰陶;保存狀況相對較好的一塊,殘長12.5、寬12.5、厚3厘米,重0.772千克;系面范上半部,并排三把刀,均為上半部,左側一枚保留 “齊”字,其余兩個均保留 “齊大”兩字,隱約能看到 “刀”的一部分筆畫;有明顯的使用過的痕跡,顏色偏深偏黑;值得注意的是,最右側刀一邊有另一枚殘留的一部分刀身,其上有 “可”形刻劃符號,該符號常見于背范,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打破關系,懷疑是二次利用;范的最右邊上有一深刻形符號;背面橫排兩組共六個指窩,每排三個。
編號00437。夾細砂灰陶;保存相對較好,殘長18、寬13、厚4厘米,重1.778千克;保留完整澆注口及并排三刀刀柄及刀身下部,右側兩枚 “化”字較為清晰,陰刻,筆畫較細;澆注口左側有一未知刻劃符號;有明顯灼燒痕跡,表面顏色較深發(fā)黑;背面橫排三組九個指窩,每排三個。編號03519。夾細砂灰陶;殘長8.3、寬7.9、厚3.5厘米,重0.309千克;保留有兩組刀尖頂部,刀尖下有陰刻 “齊”字,筆畫較細;表面有高溫灼燒痕跡;范的背面有橫排兩個指窩。
其他標本:編號03525。夾細砂灰陶;殘長7.2、寬3.9、厚3.0厘米,重0.160千克;僅殘存一刀尖及陰刻 “齊”字,筆畫較細;表面有一層明顯的灰白色細砂狀物質;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3528。夾細砂灰陶;殘長6.3、寬4.4、厚3.2厘米,重0.132千克;殘存一刀尖頂部及陰刻 “齊”字上半部,筆畫較細;表面有高溫灼燒痕跡;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3530。夾細砂灰陶;殘長6.1、寬4.9、厚3.8厘米,重0.167千克;殘存刀身一段及陰刻 “法”字一邊,筆畫較細;表面有灼燒痕跡;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3531。夾細砂灰陶;殘長6.9、寬4.4、寬3.4厘米,重0.154千克;殘留刀尖一段及陰刻 “齊”的上半部,筆畫較細;表面有灼燒痕跡;由于碎塊較小,背部未見指窩。
編號03533。夾細砂灰陶;殘長4.5、寬3.5、厚3.9厘米,重0.091千克;殘存一刀身中部,其上有陰刻 “法”字,筆畫較細;表面有灼燒痕跡;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3534。夾細砂灰陶;殘長6.0、寬4.5、厚3.5厘米,重0.109千克;碎片,破壞嚴重,難以斷定部位,但有類似 “五”刻畫符號,推斷應為面范;背面有一指窩,有一層明顯的白色涂抹物。
編號00443。夾細砂灰陶,使用痕跡明顯,顏色偏深,呈灰褐色;殘長9.6、寬7.8、厚3.2厘米,重0.357千克;殘存一刀把及一刀身局部,隱約能辨認出 “法化”兩字刻劃痕跡;表面灼燒痕跡明顯;背面橫排兩個指窩。
編號00447。夾細砂灰陶,使用痕跡明顯,表面已發(fā)黑;殘長5.8、寬4.6、厚4.3厘米,重0.133千克;殘存兩刀尖,各有一陰刻 “齊”字,筆畫較細;灼燒痕跡明顯;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2309。夾細砂灰陶;殘長15.2、寬10.5、厚3.6厘米,重0.748千克;保留澆注口一部分及三個刀柄,刀柄中部均有兩道陰刻豎線;有灼燒痕跡;背面有兩排四個指窩,每排兩個。
編號00438。夾細砂灰陶;殘長16.5、寬13.4、厚3.3厘米,重0.987千克;并排三把刀刀柄;有明顯灼燒痕跡,表面變?yōu)榛液谏坏侗钣覀扔幸?“上”字形刻畫符號;背面橫排兩組共六個指窩,每組三個。
編號00440。夾細砂灰陶;保存相對較好,殘長14、寬13.5、厚3厘米,重1.299千克;并排三刀身基本完整,“齊法”兩字清晰,陰刻,筆畫較細;最右側邊緣有深刻的“丨”形符號;灼燒痕跡嚴重,表面發(fā)黑;背面橫排三組九個指窩,每組三個。
編號00488。夾細砂灰陶;面范右下角,殘長寬高;僅留澆注口一部分及一刀柄環(huán)部;其右側刻有 “貞”字符號。
編號00441。夾細砂灰陶;殘長15、寬13.5、厚4.2厘米,重1.245千克;殘留澆注口及刀柄環(huán)部;表面有明顯的一層灰白色涂抹物;背面三排指窩,兩排各三個,一排殘留一個;根據(jù)刻痕的深度推測應該為面范;左下角殘留刻劃符號一角。
編號03522。夾細砂灰陶,殘長7.8、寬5.5、厚2厘米,重0.135千克;有三道深刻的豎線;表面有灼燒痕跡;根據(jù)刻痕的深度判斷應該為面范。
2.背范。10塊,夾細砂灰陶,均為碎塊;殘存長度7.8至15.3、寬5.3至13.5、厚3至4.4厘米;多為刀尖部位,一般在刀尖下刻有三道平行橫線,部分保留刀尖或刀柄一部分;相對于面范,背范上刀的輪廓及線條刻劃均刻劃較細、較淺;2塊背范上有陰刻文字或符號 “丨”、“王”、“匕”;除個別較小的碎塊外幾乎所有范的背面都有指窩。
代表性標本:編號02312。夾細砂灰陶;殘長11.5、寬8.8、厚3.4厘米,重0.595千克; 殘留并排兩個刀尖,刻制而成,刀尖下各自刻有三道橫線;表面有明顯灼燒痕跡,顏色變?yōu)榛液谏蛔髠鹊都鈾M線下有兩個刻畫符號,上部一個類似 “丨”,下部為 “王”字;背面有橫排兩指窩。
編號00442。夾細砂灰陶;殘長15.3、寬13.5、厚4.3厘米,重1.401千克;保存相對較好,左側刀保留刀身大半部及刀柄一部分,右側兩枚刀保留完整刀身及刀柄一部分;刀尖下均刻有三橫線;有高溫灼燒痕跡;最右側刀刀身下部有一 “匕”形刻畫符號;背面有三排九個指窩,每排三個。
其他標本:編號02310。夾細砂灰陶;殘長10、寬8.5、厚3.9厘米,重0.475千克;保留并排兩個陰刻刀尖,刀尖下刻有三道平行橫線;有灼燒使用過的痕跡;表面有一層明顯的灰白色涂抹層;背面有橫拍兩個指窩。
編號03526。夾細砂灰陶;殘長7.8、寬5.3、厚3.3厘米,重0.279千克;殘存三道陰刻橫線,推測為刀身上部;表面有一層明顯的灰白色細砂狀物質;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3529。夾細砂灰陶;殘長11.2、寬8.6、厚3.0厘米,重0.335千克;刻有兩道平行豎線,推測可能為刀身;背面有三指窩。
編號00444。夾細砂灰陶;殘長14.5、寬10.8、厚4.2厘米,重0.867千克;殘留并排兩個刀尖,刀尖下有三道橫線;表面灼燒痕跡明顯,部分位置顏色因高溫變?yōu)楹谏?;背面兩排四個指窩,每排兩個。
編號00445。夾細砂灰陶;殘長14、寬11、厚3.3厘米,重0.594千克;隱約能看到線刻的兩組橫排平行線,推測為刀尖部位;表面有灼燒痕跡;背面未見指窩。
編號03523。夾細砂灰陶;殘長10.6、寬9.3、厚4.4厘米,重0.439千克;保留澆注口一部分及一刀柄及刀身拐角一部分;背面有兩指窩;根據(jù)刻痕的深度推測應該為背范。
編號00446。夾細砂灰陶;殘長10.3、寬7.2、厚3.8厘米,重0.310千克;并排三個線刻刀尖,左側一枚僅保留刀尖,右側兩個保留刀尖及刀身大部分,刀尖下刻有三道橫線;表面有灼燒痕跡;背面兩排四個指窩;根據(jù)刻痕深度推測應為背范。
編號03524。夾細砂灰陶;殘長9.1、寬8.0、厚4.0厘米,重0.424千克;保留有并排兩組陰刻豎線,每組四條,應該為刀柄部分;表面有高溫灼燒痕跡,灼燒部位明顯發(fā)黑;背面有三指窩及一個戳印圓圈;根據(jù)刻痕深度推斷為背范。
3.難以斷定。共5塊,材質與以上材料相同,但由于關鍵特征不明顯,難以確定其性質。
編號02311。夾細砂灰陶;碎塊,殘長7、寬6、厚3.8厘米,重0.211千克;表面有灼燒痕跡;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3521。夾細砂灰陶;碎塊,近似三角形,殘長11、寬8、厚4厘米,重0.425千克;僅保留一道刻劃豎線,部位難以斷定,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3520。夾細砂灰陶;殘長11.2、寬6.9、厚3.8厘米,重0.389千克;殘存一刀柄圓環(huán)及刀柄一截,以及澆注口一部分;背面有豎排兩指窩。
編號03527。夾細砂灰陶;殘長6.0、寬5.8、厚3.9厘米,重0.156千克;僅存一刀柄圓環(huán),環(huán)內(nèi)發(fā)黑,有明顯灼燒痕跡;背面有一指窩。
編號03532。夾細砂灰陶;殘長5.5、寬4.3、厚4.0厘米,重0.130千克;殘存一刀柄圓環(huán),推測應該為澆注口處;有高溫灼燒痕跡。
共7塊,多數(shù)保存完整,材質與面范、背范相同;長26至27、寬12.6至13.5、厚3.6至4.8厘米;顏色較面范、背范偏深,多為灰褐色,推測是未經(jīng)高溫灼燒;部分磚上有一層灰白色涂抹物;少數(shù)磚上有刻劃符號。
代表性標本:編號00452。夾細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長26.8、寬13.0、厚3.6厘米,重2.130千克;一面有三排共九個指窩,每排三個;一二排指窩之間有一刻劃圓圈;磚的一側上下兩端各有一 “丨”刻劃符號,推測應為便于合范所刻的標識。
其他標本:編號00451。夾細砂灰褐陶;一側有破損,長26.5、寬12.7、厚4.3厘米,重2.686千克;一面有四排共十二個指窩,每排三個。
編號00448。夾細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長26.5、寬13.5、厚4.8厘米,重3.038千克;一面有五排指窩,每排三個。
編號00449。夾細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長26.0、寬13、厚4.3厘米,重2.806千克;一面有四排指窩,每排三個。
編號00450。夾細砂灰褐陶;殘缺一角,長26.5、寬12.6、厚4.7厘米,重千克;一面有四排指窩,每排三個。
編號00454。夾細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長27.0、寬12.8、厚4.8厘米,重3.06千克;一面有五排指窩,每排三個。
編號00453。夾細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長27、寬13.5、厚4.8厘米,重3.086千克;一面有五排指窩,每排三個。
1.青州市博物館此次入藏的39塊刀幣范 (范磚)均系 “齊法化”三字刀陶范。經(jīng)查閱相關材料,確定這一批陶范出自青州西辛戰(zhàn)國墓。這是青州地區(qū)第三次出土戰(zhàn)國齊刀幣范。第一次發(fā)現(xiàn)見于 《光緒·益都縣圖志》:光緒十三年 (1887)益都城北二十三里前范王莊村民挖地時挖得齊刀幣范一窖,大部分都是齊法化。第二次同樣發(fā)現(xiàn)于前范王村,1965年出土,由面范和背范組成,不僅保存完整,而且屬同一套范,較為罕見。第三次發(fā)現(xiàn)即西辛古墓出土的這一批刀幣范,《山東青州西辛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中已公布5件,合此次整理的39件,實際共44件,是近年來齊刀幣陶范發(fā)現(xiàn)較多的一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齊故城宮城內(nèi)曾于1972年、1982年、1984年、1986年 (兩次)5次發(fā)現(xiàn) “齊法化”陶范 (同時還有石范、銅范,四字刀范等)。2009年又在宮城外,大城內(nèi)發(fā)現(xiàn) “齊法化”陶范56件。除臨淄古城外,僅在煙臺福山、濰縣、臨朐、青州等地有所發(fā)現(xiàn),但多數(shù)流失或出土地點不明確,而青州發(fā)現(xiàn)的不僅出土地點明確,而且數(shù)量上僅次于臨淄齊故城,為齊國鑄幣作坊的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證據(jù)。
2.目前所見 “齊法化”陶范多數(shù)出土于冶鑄遺址,有的出土于窖藏,但是出土于墓葬者僅此一例?!逗唸蟆氛J為這些齊刀幣范是作為耐火磚使用的。我們在整理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些范的二次利用痕跡,而普遍存在于范表面的 “脫范劑”是否可以說明這些范是可以反復利用的?
3.在這些范的表面多有刻劃符號,他們當中有些能釋讀,有些則難以識別。這與廣泛見于陶器上的 “物勒工名”的陶文有相似之處,卻又有著明顯的不同。其中體現(xiàn)的是官營私營的區(qū)別還是行業(yè)的區(qū)別,或者另有深意值得進一步研究。
4.與以往發(fā)現(xiàn)的材料相比,西辛古墓出土的這批刀幣范既有一致性,例如材質、尺寸、脫范劑及指窩的廣泛運用,包括刻劃符號等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也有其自身特征;首先,這批材料出自墓葬,是目前已公布材料中唯一能確定出自墓葬的;其次,這批刀幣范上的刻劃符號多數(shù)未見于以往材料,可作為有益補充;此外,00439號標本上有明顯的打破關系,表明該幣范經(jīng)過二次利用,這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盡管青州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冶鑄遺址,但青州地區(qū)卻屢次發(fā)現(xiàn)刀幣范,是否說明除齊故城之外,齊國在今青州地區(qū)另有冶鑄中心存在?
(責任編輯 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