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皓 陸桂娜(天津)
民國九年綏遠平市官錢局壹百文紙幣簡介
林皓 陸桂娜(天津)
綏遠平市官錢局成立于1920年 (民國九年),總局設在歸綏 (今呼和浩特),后隨業(yè)務的擴展,在其鼎盛時期曾發(fā)展到八分局 (包頭、五原、臨河、豐鎮(zhèn)、薩縣、托縣、集寧、興和)、兩辦事處 (天津、太原 〈1936年后改張家口〉)的規(guī)模,并在太谷、大同、北京、張家口等地委托當?shù)劂y號為代理店。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綏遠平市官錢局撤出歸綏。1941年被改組為綏遠省銀行,結束了21年的錢局生涯。
綏遠平市官錢局所發(fā)行的紙幣包括制錢兌換券、銀元兌換券、銅元兌換券三種。就制錢兌換券而言,綏遠平市官錢局在其組建時所頒布的 《發(fā)行章程》中規(guī)定:制錢兌換券分五吊、一吊、五百文、三百文、一百文五種。因本位及單位之差異,于民國十二年回收制錢兌換券改發(fā)銅元兌換券,總計流通時間約三年左右。
本文介紹一枚 “民國九年綏遠平市官錢局壹百文”紙幣 (彩頁3圖1)。
是品長113、寬73mm,由商務印書館代印,無水印。正面主色調(diào)為黃色,主景為 “火車帆船圖”,上方為 “綏遠平市官錢局”字樣、中央為面額 “壹百文”、右側 “公私款項一律通用”字樣、左側為紀年 “中華民國九年印行”,無字軌五位雙號碼。
背面為深藍色雙鳳圖案,經(jīng)請教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泉友,正面上方的蒙文為 “綏遠呼和浩特官錢局”、兩側及正中的圓圈內(nèi)均為 “標準幣”(即制錢)一百文,唯圓圈中有一加蓋“我”字不明其意,下方為蒙文 “民國九年”;此外,背面中央加蓋有一長方形章,長99、寬59mm,九疊篆文,細辨之,其印文為 “綏遠平市官錢局總辦之關防”,背面右側另有半枚橢圓章,可見有 “PingSiKuanKien……”(平市官錢局)字樣,估計為防偽騎縫章,由于此一百文紙幣無存根,且為單邊加蓋,如此推斷無誤,則應有左側帶有半枚騎縫橢圓章的紙幣存在。
無獨有偶,在上海陽明2014年秋拍上,出現(xiàn)了一枚同版次的 “綏遠平市官錢局叁百文”紙幣,圖案細節(jié)與這枚 “壹百文”券完全一致,除年份為 “民國八年”外,僅刷色不同而已 (圖2)。同樣,背面圓圈中有一加蓋 “唯”字,亦不解其意,估計類似冠字的作用,唯不解其來源出處。
由 “壹百文”券、“叁百文”券圖案相似可知,如無意外,綏遠平市官錢局制錢兌換券其他券種的圖案應與此二券相同;而從同期略晚 (民國十年)的綏遠地區(qū)錢莊票的圖案(圖3)可以明顯看出設計上的參考、繼承的關系,從而印證圖1、圖2所列紙幣的真實性。
綜上所述:
1.盡管當時市場上制錢流通量已很少,商品均已改用銅元標價,但綏遠平市官錢局制錢兌換券確有發(fā)行,而非一些資料中所認為的因 “不合時宜”而未發(fā)行?,F(xiàn)壹百文券、叁百文券已面世,其他面值券尚需待新的物證或資料進行印證。
2.綏遠平市官錢局成立于民國九年,但叁百文券所載時間卻為民國八年,故猜測券面所載時間應為制版時間而非實際發(fā)行時間,否則在當時的 “兌換券流通”時代,一個尚未實際成立的銀行,其紙幣如何取信于市場、如何不被深折?
由于筆者泉識所限,上述論述難免疏漏,僅以本文拋磚引玉,敬請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責任編輯 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