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淮安中學 王杰
概念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文/江蘇省淮安中學 王杰
本文主要探討了概念圖在物理課程教學中所具備的優(yōu)勢,以及概念圖運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方式和作用,通過這些研究旨在為高中物理教學提供可參考性建議。
概念圖;高中物理;物理教學
概念圖是運用嚴密的知識邏輯將物理概念和圖形相結合的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提升知識認知的圖形工具,它可將物理知識體系及其內在聯系以科學合理的圖形結構呈現出來,并能夠合理有效地將概念知識融合起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概念圖被普遍地使用在西方國家的教學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現階段在我國概念圖教學方式正作為一種教學實踐來應用。
首先,概念圖模式可以使高中物理課程教學更具實用價值,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使物理的基礎知識、定義、算法更清晰、更形象地展現出來,通過更加精準的課堂表達形式,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持久,學習效果更加顯著。其次,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利用概念圖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加科學化地開展課堂教學,并防止學生因物理知識復雜和枯燥而產生逆反心理,而最終放棄了對物理知識的探索。此外,可將概念圖的優(yōu)勢進一步擴大,將其完全地、充分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建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模型,可以將高中物理概念更系統(tǒng)地表達出來,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各種思維的轉換,為物理課程體系的更新和發(fā)展帶來更好的前景。
(一)通過概念圖的設計來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如今概念圖在課程教學應用中,通常的圖形結構、層次分布都較為復雜。但運用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加快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進度,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在學習方面潛在的弊端。通過創(chuàng)建概念圖的過程,總結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物理教師在學生制作概念圖時,察覺學生在物理課程學習中哪些環(huán)節(jié)的掌握較為薄弱,并對其做重點的指導。因此,在這種教學模式的運行中,物理教師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更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物理教師利用概念圖教學模式能夠更準確地掌握課堂學習的進度,并依照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提升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通過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習的效果。對于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課堂的教學模式的設定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程度,所以課程教學的效果與學生學習的效果是成正比的。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挖掘出自身具備的潛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自主地預習和復習課程所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將物理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例如,在高中物理課堂講解平拋運動的知識點時,由于這部分內容較為復雜難懂,所以需要將概念圖的方式運用進來,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種較為直觀、簡捷的學習模式,便于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有效地將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現實生活里,類似于平拋運動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籃球場上拋出的籃球、操場上踢出的毽子等,建立這些形象化的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可使學生領悟到平拋運動的基本定義,然后再結合有關的物理知識,使學生對課程的重點知識融會貫通。
(三)合理地運用概念圖來鞏固知識的學習。對于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熟知相關的物理知識,掌握所有的物理定律,所以學習物理學科是需要有非常敏捷的頭腦和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但是,在高中物理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物理公式不能靈活地運用,一些定律記憶得不牢固,只要不加復習便會很快淡忘。所以,在教學中為了盡快應對這種情況,物理教師就要合理有效地將概念圖運用起來,能夠在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迷茫與不解中給予及時的點撥和指導,更好地激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致,以便于對物理知識更好地掌握和運用。
當前高中物理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革新以往的教學形式,不斷優(yōu)化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基于概念圖課程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能夠進一步地提升物理教學的質量。所以當下高中物理課程教學應該將概念圖很好地結合起來,教師根據物理知識創(chuàng)建更為形象的圖形模式,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好奇心,以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物理課程的學習,繼而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物理課程知識,促進物理課程教學的發(fā)展。
[1]丁小鋒.探究概念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5(4):51-51.
[2]蔣立城.概念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5(32):54-54.
[3]周海燕.概念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研,2015(28):58-59.
[4]王民華.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概念圖的策略應用研究[J].中學物理,2015,33(12):34-35.
[5]永華.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36):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