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龍
港臺青年國家認同的三維分析
文/李龍
1. 西方二維分析視角及其應用
在西方國家認同研究中,國家認同包含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和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前者是根本性的國家認同,后者是派生性的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的二維分析視角基本能夠有效解釋各國公民的國家認同現(xiàn)象。(1)公民既有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又有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例如,美國公民認同自己是美國人,同時認同選舉產生的民主黨政權。(2)公民只有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無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一是激進的政權不認同。例如,部分埃及公民反穆巴拉克政權,激進的政權不認同往往導致對抗和沖突,造成政局動蕩;二是溫和的政權不認同。例如,部分美國公民不認同民主黨政權,但并非通過激進暴力方式,而是通過選票。以上兩種情況中,公民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并不存在問題,政權不認同并不影響公民認同自己是埃及人或美國人。但相較于(1),(2)中公民的國家認同程度要低一些。(3)公民既無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又無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實際上,無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肯定就無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這種情況屬于分離主義。例如,烏克蘭東部克里米亞大部分公民既不認同自己是烏克蘭人,又不認同烏克蘭中央政府,采用全民公決、武裝對抗等形式脫離烏克蘭。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是根本性的國家認同,因此(3)屬于最為嚴重的國家認同危機。
2. 中國內政的復雜性與二維分析視角的局限
國家認同的二維分析視角在分析中國港臺地區(qū)民眾的國家認同時存在局限性。例如,香港大部分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認同香港是中國領土主權的一部分,即具有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同時也基本認同中央政府對香港的管治,即具有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但是,為什么結果呈現(xiàn)出來的仍然是香港人的國家認同危機呢?再例如,臺灣民眾對大陸政權的認同也存在分歧,少部分民眾堅持中國國家認同,但是不認同大陸政權,而是認同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這與西方國家認同研究中競爭性的政權認同不同,表現(xiàn)為敵對性的政權認同;大部分民眾反對中國國家認同,但承認(非認同)大陸政權。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央港關系和兩岸關系具有特殊性,無先例可循,這對既有西方國家認同理論構成挑戰(zhàn)。因此,有必要在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和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基礎上增加一個新的維度——政體意義的國家認同,將國家認同的二維分析視角發(fā)展為三維分析視角。
1. 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
從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來看,香港青年排斥中國人國籍認同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是根本性的國家認同,因而這屬于最嚴重的國家認同危機,排斥中國人國籍認同極有可能衍生出分離主義,即從主權意義的國籍不認同惡化為主權意義的領土主權不認同。
對此,中央必須強硬回應:(1)強化香港青年的中國人國籍認同。未來中央有必要要求港府在國民教育中強化主權意義的中國認同,即香港不是國家,而是中國領土主權的一部分。此外,中央需要加強香港青年與內地的聯(lián)系,在聯(lián)系中讓香港青年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國家的存在。(2)防范分離主義利用香港青年。部分泛民勢力走向極端化,和外部反華勢力勾結,傳播“港獨”言論,在香港內部煽動香港青年對抗中央政府,破壞國家主權。對此,中央需要密切關注其最新動向,防范香港青年被利用。
2. 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
從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來看,香港青年對抗中央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泛民勢力并未反對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辯稱完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是意圖將“一國兩制”中的“一國”虛化,造成事實上只有“兩制”,沒有“一國”。這種“不反國家反政府”的論調根本站不住腳,它僅從狹義上理解國家認同,將國家認同等同于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甚至是觀念中的國籍認同,忽視了另一個維度的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二者缺一不可。中央有必要進一步強化香港青年政權意義的中國認同,即“香港是中央政府下轄的一個地方特別行政區(qū),是一級地方政權,依法必須接受中央政府的管治”。
3. 政體意義的國家認同
從政體意義的國家認同來看,香港青年基本不認同內地的社會主義政體。依據(jù)“一國兩制”方針,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保留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具有極大包容性,既包括內地人對香港政治制度的包容,也包括香港人對內地政治制度的包容。
然而,香港青年世代常常采用二分思維來區(qū)分內地和香港的政體,即“內地是不民主的,香港是民主的”。香港青年可以在政體意義上不認同內地,但需要尊重。現(xiàn)實卻是,香港青年混淆國家認同的維度,將政體意義的不認同內地轉而擴展到政權意義的不認同中國,對中央依法管治香港采取對抗態(tài)度,甚至從政體意義的不認同中國擴展到主權意義的不認同中國,走向分離主義。
1. 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
從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來看,當下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主要存在兩大問題。(1)國家認同的混淆。在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上,部分臺灣青年堅持中國認同,部分臺灣青年則堅持臺灣認同;在中國認同的內涵上,通常堅持中國認同的臺灣青年將中國理解為“中華民國”,堅持臺灣認同的臺灣青年則基本將中國理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2)中國認同的減弱。臺灣青年世代主權意義的中國認同越來越弱化,堅持中國人國籍認同和臺灣是中國領土主權一部分的比例越來越低。
在主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上,臺灣青年的中國認同危機較香港青年更為嚴重。香港認同主要具有“地區(qū)主體性”,不能在主權意義上根本性地沖擊中國認同;而臺灣認同則具有“國家主體性”,在主權意義上根本性地沖擊了中國認同。由于央港關系與兩岸關系不同,因此,香港青年主權意義的中國認同中的“中國”,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臺灣青年主權意義的中國認同中的“中國”可以是“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中國。
2. 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
從政權意義的國家認同來看,臺灣青年對大陸政權表現(xiàn)出復雜態(tài)度:(1)少部分支持藍營的臺灣青年與國民黨的官方主張類似,不承認大陸政權,認為“中華民國”政權才是中國的合法政權。(2)大部分支持藍營和部分支持綠營的臺灣青年事實上承認大陸政權,將大陸政權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而他們認同的是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這種承認是與中國相聯(lián)系的承認。(3)部分支持綠營的臺灣青年對大陸政權也持承認態(tài)度,但他們認同的是臺灣政權,否認臺灣政權與中國存在聯(lián)系,這種承認是與中國無聯(lián)系的承認。
在兩岸關系現(xiàn)狀下,臺灣青年可以不認同大陸政權,相反在政權意義上,不認同大陸政權反而比承認大陸政權更具積極意義。原因在于,前者屬于“一個國家內部的兩個政權之爭”,反而有助于維持臺灣青年主權意義的中國認同;后者走向“一國兩府”或“兩國論”,削弱臺灣青年主權意義的中國認同。但是,這僅是兩岸政治關系定位尚未明確情況下的“權宜之計”,是為了主權意義的中國認同而擱置政權意義的中國認同的“無奈之舉”。隨著兩岸走向統(tǒng)一,需建構臺灣青年對大陸政權合理的認同。
3.政體意義的國家認同
從政體意義的國家認同來看,臺灣青年基本不認同大陸的社會主義政體,并誤認為“臺灣是民主的,大陸是不民主的”,在政體上并不認同大陸。實際上,“一國兩制”完全有能力包容臺灣青年不認同大陸政體,兩岸“和平統(tǒng)一”后,大陸仍然不會尋求臺灣青年認同大陸政體。“一國兩制”下,臺灣青年需要尊重而非敵視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能出現(xiàn)維度混淆,從政體意義上不認同大陸轉而在主權意義上不認同中國。中央有必要在對臺工作中讓臺灣青年全面客觀地了解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一國兩制”方針。
在研究港臺青年的中國認同時,國家認同的三維分析視角具有兩點價值:(1)內地(大陸)青年的中國認同強于香港青年,香港青年的中國認同強于臺灣青年;(2)港臺青年的中國認同中,普遍存在維度混淆問題。
借助于三維分析視角可以對未來強化港臺青年中國認同進行準確定位:(1)在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問題上,有必要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決反對主權意義的不認同國家,防范分離主義;反對政權意義的不認同國家,確保中央政府依法有效管治香港;允許政體意義的不認同內地,但必須尊重內地社會主義政體,揭露香港青年國家認同中的維度混淆問題,避免其因為政體意義的不認同內地而出現(xiàn)政權意義或者主權意義的不認同中國。(2)在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問題上,中央需要制定對策強化臺灣青年主權意義的中國認同,堅決反對“臺獨”;兩岸政治關系定位尚未明確前,允許臺灣青年無政權意義的中國認同,但要強化臺灣政權與中國的聯(lián)系,在兩岸政治關系定位明確后,需要建構臺灣青年對大陸政權的合理定位和認同;允許臺灣青年不認同大陸的社會主義政體,但需要尊重,不能出現(xiàn)國家認同的維度混淆,因為政體意義上不認同大陸轉而在主權意義上不認同中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摘自《中國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