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 王淼生
基于MPCK視角下的概念解讀*——以凸多邊形內角和為例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王淼生
舒爾曼1986年提出PCK理論后,立即引起各國學者關注,從而使數(shù)學教師特有的學科教學知識從PCK泛學科的研究中獨立出來,形成MPCK(數(shù)學教學內容知識)理論.MPCK理論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厚實的學科知識,更要有扎實、靈活的教學法知識,實現(xiàn)“冰冷、枯燥”的數(shù)學學術知識轉化為“火熱、生動”的教學(教育)知識,這是MPCK理論核心所在.概念教學歷來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心與難點,尤其是跨越中小學多年段的數(shù)學概念更要引起高度重視.本文基于MPCK視角下的三角形內角和概念教學的點滴體會,敬請批評指正.
吃透教科書,領悟主編意圖是MPCK理論視角下概念教學的具體體現(xiàn).
文1在第38頁“角的度量”一節(jié)中,通過射線給出了角的概念及直角、平角與周角等特殊角,同時介紹了測量角的工具——量角器.小學教科書主編這樣精心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文2第59頁“三角形”一節(jié)中借助量角器來量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度(注:此時開始引入角度符號).同時把三角形三個內角剪下來拼在一起發(fā)現(xiàn)是一個平角.依據(jù)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年齡、心理特點,文1與文2側重于小學生動手操作、直觀感知等感性認識.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故而將理性認識(邏輯論證)留給后續(xù)教學(初中教學即文3與文4)來進一步處理.為了體現(xiàn)小學與初中的銜接,更是為了提醒一線教師有效實施小學與初中的過渡,初中教科書主編特意在文3第七章“三角形”的章引言指出:在小學我們通過測量得知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度(形成與小學呼應).但三角形有無數(shù)多個,要說明任意一個三角形內角和都等于180度,不可能對所有三角形都進行測量,必須論證.章引言同時還指出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平面圖形,也是認識許多其他圖形(凸多邊形)的基礎.借助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探究多邊形內角和.不僅可以進一步認識三角形,而且還可以了解一些幾何中研究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鑒于初中生的認識水平、知識結構等,初中階段應該逐步學會并順利完成由說理到基本推理轉變,即邏輯論證、度量計算,因為嚴謹是數(shù)學的生命所在.這正是初中教科書主編在文4中特意安排一章“幾何的回顧”的原因.其中第一節(jié)“幾何問題的處理方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明有些幾何命題可以通過觀察、實驗得到,但也有些命題僅僅通過實驗、觀察是不夠的,還需要給予嚴謹?shù)淖C明,讓學生體會到邏輯論證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教科書主編用心良苦,銜接十分到位又絲毫沒有越位,全力作為而沒有亂作為.文2在第67頁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度”后,文2接著在第68頁繼續(xù)探究得到四邊形內角和等于360度,意猶未盡,但又考慮到小學生的承受能力,怎么辦?主編在第68頁最下方提出一個問題:你能想辦法求出六邊形的內角和嗎?為了徹底鞏固,更為了與初中無縫對接,小學教科書主編在文2第69頁的練習十六中特意設置了第4題:畫一畫,算一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原題如下:
可以說小學教科書主編有意開始滲透類比思想方法,通過上述這個練習,將小學階段的多邊形內角和“作為”到恰到好處,正所謂“增之一分太長,減之一分太短.”正如波利亞所言:“類比是一個了不起的向導”,“類比是一個偉大的引路人”.緊接著初中教科書主編在小學基礎上對多邊形進行分割,文3第81~82頁采取預留空白的形式進一步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凸n邊形內角和,限于初中生的知識水平,但又滲透類比與歸納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得出凸n邊形內角和為(n-2)×180度.這就為高中深入研究并借助數(shù)學歸納法給予嚴謹證明留下伏筆.并在第82頁右邊的思考中提出“把一個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還有其他分法嗎?”這樣給師生又留下無限思考空間!作為呼應,初中教科書主編在文4第89頁利用邊空的形式再一次列出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n邊形的分法.至此,初中階段就圓滿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高中將在初中基礎上,針對凸n邊形中的“n”屬于n≥3,且n∈N,即有關正整數(shù)命題,這樣與正整數(shù)相關的命題證明方法即高中數(shù)學歸納法呼之欲出,這正是主編在高中教科書即文6第二章“推理與證明”中安排第三節(jié)“數(shù)學歸納法”的原因所在.此外小學教科書主編在文2第61頁指出“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為高中立體幾何即文7第42頁展現(xiàn)公理2(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有且只有一個平面)提供了實際案例.
上述通過對小學、初中及高中教科書的回顧與解讀,不難看出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可謂步步到位,承上啟下,循環(huán)上升,無縫對接.
MPCK理論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概念教學中不斷完善并創(chuàng)新.
1.三角形內角和
求任意凸多邊形內角和,不僅對小學生,其實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是較為困難,怎么辦?我們可以先探究最簡單的凸多邊形,即三角形,正如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要善于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shù)學的訣竅.”那如何求三角形內角和呢?讓我們順著教科書主編的意圖一起來回顧吧.
(1)小學測量觀察法.
方法1:借助量角器直接測量三個內角的度數(shù),并相加得到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度.
方法2:在紙上劃出一個三角形,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來,然后拼在一起,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正好是一個平角,于是得到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
上述方法1與方法2正是小學生得到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的思維方法與實施過程,其本質就是通過實驗與觀察,但數(shù)學是嚴謹?shù)?,對于?shù)學結論必須給予嚴格證明,這為初中繼續(xù)探究與論證指明了方向.
(2)初中初步論證法.
方法3:過點B作直線DE∥AC,則∠DBE為平角180度,如圖1所示,利用平行線基本性質可得∠A=∠DBA(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C=∠CBE(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A+∠B+∠C=∠DBA+∠ABC+∠CBE=180度.
方法4:在邊AC上任取一點D(不含端點),則∠ADC為平角180度.過點D作DE∥AB,DF∥BC,分別交BC、AB于E、F,如圖2所示,利用平行線基本性質可得∠A=∠EDC(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C=∠ADF(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B=∠EDF?∠A+∠B+∠C=∠EDC+∠EDF+∠ADF=180度.
圖1
圖2
方法5:延長AC至點D,則∠ACD為平角180度.過點C作CE∥AB,如圖3所示,利用平行線基本性質可得∠ECD=∠A(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BCE=∠B(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A+∠B+∠C=∠ECD+∠BCE+∠BCA=180度.
方法6:在三角形ABC內任取一點D(不含邊界),過D分別作AB、BC、CA的平行線,分別相交于E、F;G、H;M、N,如圖4所示,利用平行線基本性質可得∠A=∠EFG=∠EDN(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B=∠NED=∠FDG(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C=∠FGD=∠GDN(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A+∠B+∠C=∠EDN+∠NDG+∠GDF=180度.
圖3
圖4
2.三角形外角和
以上分析就事論事,都是從內角去考查,能否換一個角度呢?既然有內角,當然就會有對應的外角,那凸多邊形的外角和為多少呢?我們依然退回到最原始、最基本的三角形,那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呢?
陳省身教授在北京大學的一次學術講學中語驚四座:“人們常說,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這是不對的!”大家愕然!怎么回事?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這不是數(shù)學常識嗎?接著這位老教授對大家的疑問作了精辟解答:“說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不對,不是說這個事實不對,而是說這種看問題的方式不對,應當說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倘若把眼睛盯住內角,我們只能看到: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度;五邊形的內角和等于540度;…;n邊形的內角和(n-2)×180度.這就找到了一個內角和公式.公式里出現(xiàn)了邊數(shù)n.如果看外角呢?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四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五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任意n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這就是把多種情形用一個十分簡單的簡論概括起來.用一個與n無關的常數(shù)代替了與n有關的公式,找到了更一般的規(guī)律.”
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了數(shù)學家波萊爾的一段話:“數(shù)學家的目的往往是尋求一般的解,他喜歡用幾個一般的公式來解決許多特殊的問題.”因此,數(shù)學教學不是羅列更多的現(xiàn)象,也不是追求更妙的技巧,而是從更普遍的、更一般的角度尋求規(guī)律和答案.
方法7:三角形是一個靜止的圖形,我們從運動的觀點,將靜止轉化為運動.讓一個人沿著三角形周圍走一圈,會發(fā)現(xiàn)這個人正好轉了一圈,如圖5所示,即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而每一個平角都是180度,因此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3×180度-360度= 180度.
3.凸多邊形內角和
上述方法7就是從運動與靜止的相對關系來構造模型.同理可得,對于四邊形也可以這樣讓一個人沿著四邊形周圍走一圈,會發(fā)現(xiàn)這個人也正好轉了一圈,即四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事實上,讓人沿著凸n邊形周圍走一圈,最后還是轉了一圈回到原處,這就說明凸n邊形的外角和是一個定值,恒為360度.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由以下方法得到凸n邊形的外角和恒為360度,如圖6所示.
圖5
圖6
有了這一新的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得到以下證法:
證法1:對于凸n邊形,我們將凸n邊形的每一條邊都向同一個時針方向延長(射線),如圖6中的第一個圖,此時發(fā)現(xiàn)有n個平角,但是要減去所有的外角,故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n×180度-360度=(n-2)×180度.
對于上述得到的凸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n-2)×180度,還可以有其他方法嗎?我們觀察(n-2)×180度相當于n-2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為此得到下面的證法:
證法2:對于凸n(n≥3,n∈N)邊形A1A2A3…An,任取其中一個頂點,不妨取A1,將A1分別與A3、A4、…、An-1連接,這樣的連線將凸n邊形分割成n-2個三角形,如圖7所示,故凸n邊形的內角和為(n-2)×180度.
圖7
圖8
圖9
倘若我們展開將得到(n-2)×180度=n×180度-360度①.此處n×180度表示什么呢?360度又意味著什么呢?n×180度表示n個三角形的內角和,360度表示一個周角,那么上述①式表示n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減去一個周角.弄清它們的含義就可以得到以下精彩的解答.
證法3:對于凸n(n≥3,n∈N)邊形A1A2A3…An,在其內部(不含邊界)任取一點O,連接OA1、OA2、OA3、…、OAn,如圖8所示,此時這樣的連線將凸n邊形分割成n個三角形,故其內角和為n×180度.同時應該減去頂角,即∠A1OA2+∠A2OA3+…+∠An-1OAn+∠AnOA1=360度.
故凸n邊形的內角和為n×180度-360度.
讓我們再一次審視上述凸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并再一次適當變形為(n-2)×180度=(n-1)×180度-180度②
式②的右邊表示什么意思呢?有什么含義呢?其實(n-1)×180度相當于n-1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減去180度就是減去一個平角,據(jù)此我們還可以得到以下證明.
證法4:對于凸n(n≥3,n∈N)邊形A1A2A3…An,在其中一邊(不妨在邊A1An)上任取一點O(不含端點),連接OA2、OA3、…、OAn-1,如圖9所示,此時這樣的連線將凸n邊形分割成n-1個三角形,即△A1OA2,△A2OA3,…,△An-1OAn故其內角和為(n-1)×180度,但同時應該減去一個平角即∠A1OAn,所以∠A1OA2+∠A2OA3+…+∠An-1OAn=180度.故凸n邊形的內角和為(n-1)×180度-180度.
4.高中構思方法
上述都是從分割的角度來思考的,能否從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來尋求問題的解決呢?
證法5: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四邊形的內角和呢?五邊形呢?凸n邊形呢?對于四邊形,我們只要連接其中一條對角線,此時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故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2×180度=360度③.
仿照上述方法可以將五邊形分成三個三角形,此時五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180度=540度④.
那凸n邊形呢?上述③、④兩式還可以這樣來看:
對于四邊形內角和:360度=2×180度=(4-2)×180度;
對于五邊形內角和:540度=3×180度=(5-2)×180度;
由類比與歸納可得凸n邊形內角和為(n-2)×180度.
上述分析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是一種不完全歸納法,當然不完全歸納法不一定正確,比如文5第101頁~102頁的“課題學習”材料中得到以下結論:三角形面積是它的中點三角形面積的4倍;四邊形面積是它的中點四邊形面積的2倍.然而對于五邊形、六邊形呢?事實上,五邊形、六邊形的面積與它的中點五邊形、六邊形的面積并沒有固定的倍數(shù)關系,由此說明類比與歸納不一定正確,正如波利亞指出:“合情推理是危險的、有爭議的和暫時的.”因此上述歸納得到的結論需要給予證明,這正是以后高中將要學習的數(shù)學歸納法.不妨設an=(n-2)×180度,以下用數(shù)學歸納法給予嚴格證明:
證法6:(1)當n=3時,顯然成立;
(2)假設n=k(k≥3,k∈N)時命題成立,即ak=(k-2)× 180度,則當n=k+1時,我們將邊A1Ak“撕裂”成兩邊,即邊A1Ak+1與AkAk+1,這就相當于在原k邊形基礎上增加了一個三角形A1AkAk+1,如圖10所示,即有ak+1=ak+180ak=(k-2)× 180+180=[(k+1)-2]×180度,故n=k+1時命題成立.
再由以上(1)、(2)可知,該命題對所有大于3的正整數(shù)均成立.
圖10
數(shù)學歸納法是證明與正整數(shù)相關的命題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數(shù)學歸納法通過有限歸納無限,實現(xiàn)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這正是數(shù)學歸納法的神奇與偉大.通過數(shù)學歸納法,讓小學生、初中生克服了“無限”的瓶頸,只有跨越了“無限”,才能真正認識“無限”,實現(xiàn)從無限到有限的轉化.其實數(shù)學歸納法既是一種演繹推理,又是一種歸納推理,因此,數(shù)學歸納法的實質是數(shù)學歸納——演繹法,將從小學到初中的學生一直憋在心中的疑團解開,而且為了將來在大學進一步學習第二數(shù)學歸納法、跳躍歸納法、倒退歸納法等留下伏筆,這正是交接而不脫節(jié)、到位而不越位的具體踐行.
仔細研讀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教科書,深深敬佩這些主編們的精心設計與內容安排,像上述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圓,小學在文8中通過對圓的認識學會作圓,以及求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接著初中在文4中從側重于圖形的角度研究了圓、直線與圓及圓與圓之間的位置關系,即定性研究,而高中則在文7中借助平面直角坐標系,即用代數(shù)坐標來表示幾何點進行精確地定量研究,這樣實現(xiàn)從數(shù)到形、從定性到定量,充分體現(xiàn)了解析幾何的核心思想:用代數(shù)方法來定量研究幾何問題,這就為大學繼續(xù)深造空間解析幾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MPCK理論要求數(shù)學教師在審視概念時,要以全面、發(fā)展、系統(tǒng)的眼光.從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數(shù)學教育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由實踐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說理到論證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螺旋上升的自然過程.有人說小學、初中、高中及高等數(shù)學就像一盤棋,數(shù)學教師就是這盤棋的對弈者,理應全盤考慮、全局考量、全權考究,才能下一盤精彩的對局,筆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更像是4×100米接力賽,每一棒隊員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前一棒不僅要奮勇爭先,還要為后一棒精心交接好,同時又要確保在規(guī)定的區(qū)域內完成交接棒.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弄懂教材,吃透主編意圖,掌握課標要求,清晰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材從何處開始,在何處收尾,小學與初中的交接點在哪兒,初中與高中的銜接點又是什么,交接棒的區(qū)域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概念教學交接而不脫節(jié)、到位而不越位,唯有這樣才能演繹出數(shù)學概念教學魅力課堂.
1.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王建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初中三年級·下冊)教師用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選修2-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7.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9.孫凱.回到概念:基于對稱,理解分類——以“圓的分類討論問題”習題課為例[J].中學數(shù)學(下),2016(5).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基于數(shù)學教學內容知識(MPCK)視角下的概念教學案例研究》(課題批準號:FHB15046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