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街頭是我的“故事”之源
記者陶瑾
前陣子,一組《80歲爺爺10年街拍成癮》的照片在朋友圈熱傳,故事的主角就是在蘇州生活的上海人盧承德。
從七十歲拿到相機,到現(xiàn)在十年的攝影時光,帶給盧承德意想不到的人生體驗與生命感知。盧老是一名業(yè)余的老年“拍客”,他的作品從最開始的老街、老房子,到老城廂的百姓生活,再到街頭紀實,執(zhí)著地記錄著城市的滄桑和變遷,記錄最平凡的人和事,他對城市的底層文化和市井生活進行了幾乎全景式的掃描和洞察。
他的影像富有想象力,畫面關系的處理足以讓人發(fā)出會心的微笑。在這些作品里沒有雕琢藻飾的痕跡,沒有強烈的視覺沖擊、突兀的結(jié)構(gòu),盡顯平實之美。而正是這些常見于大街小巷,司空見慣又別有新意的畫面,最能直入人心。
Q:當初怎么會走進攝影圈,后來又是如何提升自己的?
盧承德:退休前我在蘇州一家建筑公司搞員工技術培訓工作。當時看到同事吳萬一拍的建筑工人師傅的形象,特別欣賞?;蛟S就是這匆匆一瞥,注定了我與攝影的緣分,盡管來得遲了些。
2006年,我70歲,兒子給我買了一臺數(shù)碼相機,叫我到外面多拍拍照、多接觸社會,這才開始走上攝影之路。平常我看一些攝影書及畫冊,看不同類型的攝影藝術展,經(jīng)常去聽攝影家講座。我想要拍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
Q:您的很多作品,鏡頭都對準了人,請談談您的拍攝想法。
盧承德:我喜歡人文紀實類攝影,十年來主要圍繞“蘇州老宅人家”進行拍攝,我覺得攝影作品中如果缺少人就缺少了生氣。為了拍好市井人物,我在小巷的石庫門里可以拍上一整天,抓拍居民淘米、洗衣、晾曬等各個富有生活意趣的細節(jié)。我還拍了租住在小巷的外來打工者,記錄了他們的蝸居生活。我想在當今時代的變遷中多為這些不起眼的人群留下點影像資料,這也是我的拍攝初衷。
Q:這幾年您聚焦于上海、南京的街頭,如何用影像記錄流光溢彩背后的城市人文?
街頭對我來說就是個寶庫。當代著名攝影家陸元敏老師的作品對我啟發(fā)很大,他的活動舞臺是上海街頭,他通過鏡頭賦予意義與生命的對象。這喚起我對無數(shù)往事的回憶,也是我街拍的靈感來源。
上海,它的大都市形象人盡皆知,煙火氣卻被湮沒在來去匆匆之間。那時,母親在世時我利用去上??赐赣H和妹妹的機會,拍了不少上海的街頭、老房子、弄堂。上海的街頭,是日常與瑣碎的,而另一面,超日常與隱喻的上海,也逐漸顯現(xiàn)——那是一個充滿神秘、懷舊與不安的“隱形劇場”。
我去了上海的“城中村”高家浜,這是與所謂的“魔都”隔著“千山萬水”的封閉世界。當我懷著試試看的心情走進去時,才發(fā)現(xiàn)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形形色色,可以拍到我想要的內(nèi)容。我抱著尊重、理解的心態(tài),走到他們中間,和他們攀談。等他們完全信任自己時,我才拿起相機拍些反映他們起居生活的片子。
此外,我利用去南京女兒家期間拍攝了南京的街景和老城南。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發(fā)源地。這里的一個門牌、一棵老樹或是一口井,都可以喚醒老南京人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Q:您拍過一張?zhí)K州老人在街上吃油條的照片,還記得嗎?
盧承德:是的,那時候我住在觀前調(diào)豐巷,巷子里就有大餅油條攤。冬天里,正好看見一位老人現(xiàn)買現(xiàn)吃,拍的那刻仿佛看到了自己,盡管素不相識,卻產(chǎn)生影有時就像雙面鏡,既映出被攝者的影子,也觀照了攝影師自已的內(nèi)心感受。
Q:我發(fā)現(xiàn)您的鏡頭里會表達一種新舊對比感,比如您拍攝的那組“上海北外灘”,看起來特別有味道。您想表達的是?
盧承德:這張照片是前兩年拍的,剛巧我去上海聽攝影講座時,看到上海北外灘附近的濱江綠地,沿江豎立了多塊反映老上海江邊碼頭的玻璃老照片。于是想到通過透視,把老照片和現(xiàn)在的景觀融合在一起,或許是一道不錯的懷舊風景,展現(xiàn)出時代發(fā)展的新舊交替。
Q:有人覺得您的攝影有點類似瑪格南照片風格,您覺得呢?
盧承德:今年3月份,我有幸參加了圖蟲網(wǎng)組織的《和瑪格南大師一起街拍》活動。兩位瑪格南大師穿著都非常低調(diào),鉆進人群中很難引起他人的注意,這對于街頭攝影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細節(jié)。而我認為,學習攝影,首先看看大師們是怎么做的,向他們學習,但不要試圖復制他們的影像。
我們一起走了上海的街頭,后來分散開各自取景拍攝。我去找了40年前在上海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條小路上看到兩根方形的木質(zhì)老電線桿還在使用,引起了我的關注。
Q:10年攝影旅程,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攝影需要溫情的凝視,憑借人生閱歷的積累,從平凡中發(fā)現(xiàn)、捕捉一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人類生存的樣式以及世俗的妙趣。下半年,我打算去上海拍一個關于“失去記憶的老上?!敝黝},從曾經(jīng)上學、居住、工作的地方切入,從熟悉的街道、巷弄深入。
1.透過老照片望出去的上海北外灘特別有味道
2.古董店里寫字的老板與玻璃櫥窗里折射出的攤販與行人,構(gòu)成了一幅山塘風情圖
3.老房子里的人們,生活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有點“夢游”之感
4.上海,它的大都市形象人盡皆知,煙火氣卻被湮沒在來去匆匆之間
5.南京老城南的外來打工者,為自己的生計和孩子的教育躊躇著
6.拆去的老蘇州回憶,還能找得回么
7.調(diào)豐巷里的那個低頭吃油條的老人,享受著實實在在的人間煙火
8.上海的街頭,是日常與瑣碎的,而另一面,那是一個充滿神秘的“隱形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