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東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西廂愛情偶像性與世俗性的統(tǒng)一
楊卓東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哲學上說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兩者之間形成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所以西廂愛情既有其偶像性一面,即高于普通平常百姓之愛情的一面,但有著其貼近平民大眾,世俗性的一面,但并非如此兩者就形成對立,反之兩者之間正是一種統(tǒng)一的關系。
西廂;偶像性;世俗性
在西廂愛情當中,作者竭力將男女主人公塑造出一個美好的形象,無論是從男女主人公的外在形象(男的俊雅風流,女的貌似天仙),還是內在修養(yǎng)(鶯鶯針織女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張生文采風流,才高八斗)都賦予其一種偶像般的形象氣質,以及在精神內涵方面(雙方都渴望追求愛情婚姻的自由,并對于沖破門當戶對的牢籠以及封建倫理觀念都有著一定的勇氣,并用實際行動付諸于實踐。雖然他們都有著高于普通人的許多方面,有著男神、女神般的氣質,但他們首先畢竟還是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塵世中人而存在,所以在他們身上又無可避免表現(xiàn)出許多世俗性來,如張生的見色起意,見了美貌女子便不惜以溫習經史、盡孝之名去接近心儀的女子,當老夫人提出將鶯鶯許配給退敵之人時方才挺身而出,頗有點“乘人之危”的意味;當退了敵兵老夫人設宴要求時,自以為好事將近時便不免在房內意淫一番,當鶯鶯迫于無奈,出于情義主動走向張生成就魚水之歡時,張生也就喜不自勝,來者不拒了;以及張生在時而也會爆粗口,這些都無異于一種世俗男子。而鶯鶯呢,見了俊俏風流少年不免似懷春少女,情竇初開,背著母親在滿是男人的寺廟中閑逛幽會,以至與張生同床共枕,充滿著原始欲望的沖動,但卻又生怕別人知道,心中想著張生又怕太過主動失了顏面,張生來剪貼又擔心紅娘知曉而發(fā)怒怕丟了面子失了身份,而當鄭恒來攪局之時為了自我幸福也不免耍心機耍狠了??墒沁@雙重形象在男女主角身上并不矛盾,而是一種統(tǒng)一。他們的偶像性不僅能吸引到廣大讀者(或是聽眾)的喜愛與追捧,甚至是效仿,同時賦予故事本事一種傳奇浪漫色彩,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生活于塵世生活中人很多時候都是需要一些偶像崇拜的(特別是對于中低層人民),這種偶像崇拜類似于古代百姓對神佛的崇拜一般,越是當社會黑暗混亂之時,人們越會企圖從宗教中去乞求解脫與安慰,最典型的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樣,在封建桎梏下,婚戀自由,沖破封建倫理道德束縛依舊是一個翻不過的高墻,這個時候他們(特別是真正渴望愛情自由,有反封建意識之人)喜歡、渴望有更多的像鶯鶯與張生這樣的偶像出現(xiàn),而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張生與鶯鶯完全可以算是古代愛情保衛(wèi)戰(zhàn)中的楷模。而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世俗性則賦予他們一種貼近現(xiàn)實之感,如果說偶像性是高于普通現(xiàn)實生活的話, 他們他們身上所反映的世俗性則是拉進了他們與普通大眾的距離,讓人們覺得更有一種真實可信的感覺。
從愛情的發(fā)展過程看,在王實甫《西廂記》中,崔鶯鶯、張珙二人從相愛到結成婚姻經歷了一個在“禮”的約束中掙扎、以“義”為支撐沖破“禮”的約束而結合,到最終結為婚姻——也就是回歸“禮”的過程。才子佳人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理想的婚姻觀念,這類故事中的主角類型有高度的相似性。而《西廂記》則是才子佳人故事的代表作,它繼承了傳統(tǒng)才子佳人的婚姻觀念,但是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突破和發(fā)展。作者在傳統(tǒng)的“才子佳人”的世俗婚姻觀中注入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忠貞互愛的新婚姻觀。在整個故事當中,作者在愛情模式方面并沒有突破傳統(tǒng)“才子佳人”的封建世俗愛情觀,但與此同時“才子佳人”的模式卻也正是受人追捧與膜拜的理想形式,正如現(xiàn)代(特別是影視作品)所流行公主與王子,灰姑娘與白馬王子等愛情形式般,是一種偶像式的愛情,但從一個另層面看卻又不免落入俗套,缺乏獨創(chuàng)性。其次作者在繼承傳統(tǒng)世俗婚姻觀念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并提出了了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愿望與號召。
他們在追求愛情過程中的的所做作為從整體上來看就是一對才子佳人,天造地設的戀人為爭取愛情幸福而努力、勇敢地對封建倫理觀念做出主觀或客觀的反抗,如果從細節(jié)上分析的話,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方面又不免有著世俗普通男女的大眾性了;比如在崔張戀愛的過程中,作者并沒有回避世俗人之常情而去使之唯美化,而是使之自然流露,其中甚至不惜筆墨去描繪崔張之間性的原始沖動與發(fā)生,“將柳腰款擺,花心輕折,滴露牡丹開”。而《西廂記》的價值正是將人類的原欲以美麗的形式公之于眾,并給予熱情的禮贊。原始的欲望和沖動是最具世俗普遍性的,而正是它無形中牽引著崔張走進,并推動他們愛情的發(fā)展,即使當彼此原始的沖動擦出火花,作者只是以美麗的言辭給予歌頌,從一個層面上看,這一世俗行為也正是他們?yōu)閻鬯床Φ呐枷裥孕袨?,所以兩者之間其實是統(tǒng)一的。
而在這為愛情婚戀自由奮斗的過程中,崔張兩人所體現(xiàn)出的沖破封建門當戶對的意識有體現(xiàn)其偶像性一面,但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最終卻又回到了門當戶對的世俗當中。但不得不提的是崔張愛情所反映的反封建世俗婚姻觀體現(xiàn)了愛情的偶像性,盡管最終結局又形成了門當戶對的模式,卻是受到當時社會背景影響以及作品的“合乎情理性”的需要,一部作品如果太超前了,則難以被時代和讀者所接受,要為故事給出一個合理而又美好的結局,最終崔張愛情不得不向封建禮教妥協(xié),但這并不影響這一愛情所折射出的熠熠光輝和高度的思想魅力,反之這一世俗性和偶像性的統(tǒng)一,使得其成為古往今來的經典。
[1]劉懷堂.《西廂記》主題新探[A].2007.
[2]金圣嘆.金批《西廂記》[M].2001.
[3]蔣星煜.西廂記研究與欣賞[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325
[4]張宗 .楊寶霖補正.詞林紀事·詞林紀事補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69.
[5]黎文雯.情欲與邏輯的沖突·以弗洛伊德學說探析《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形象[J].中國知網.2012.1.
[6]劉曉芳.論《西廂記》中僧侶形象的世俗性[J].中國知網.2010.
[7]鄒尤.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論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思想[A]. 貴州大學學報.2007.11.第二十五卷第六期.
[8]崔花云. 論《西廂記》對傳統(tǒng)世俗婚姻觀念的突破[A].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4.第三十卷第二期.
I237
A
1671-864X(2016)10-0011-01
楊卓東(1992-),男,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