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保華 余孟孟
道德課堂的精神追求和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進一步挖掘道德課堂的理論品質和實踐經驗,對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也提出:“堅持立德樹人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諸多舉措的基石?!笨梢哉f,立德樹人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對教育的殷切期望,也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教育理論與時俱進的品質。道德課堂倡導“合乎道,至于德”,以學生為主體,以提升師生生命質量為核心,對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道德缺失、偽道德甚至反道德行為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道德課堂的精神追求和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進一步挖掘道德課堂的理論品質和實踐經驗,對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諸多學者對道德課堂和立德樹人進行了一定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如包俊娟從構建道德課堂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角度指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氛圍,強化教學技能,傳導價值理念,提升人格魅力,促進課堂文化構建。駱郁廷、李金杰和田保華等從道德課堂的內涵、建構及實踐等方面探索了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和有效機制,提出了構建立德樹人的內部整合和外部協同機制、激勵機制、目標導向機制、主體能動機制以及創(chuàng)新驅動機制等。盧麗麗等認為,把立德樹人作為基礎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有利于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平臺和課外實踐平臺,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另外一些研究主要是從其他方面對立德樹人進行了研究。如許軍國從校園文化視角出發(fā),認為要從學校的物理環(huán)境、課堂教學和學科課程等方面體現立德樹人的文化特質,讓立德樹人的過程成為“用文化育文化人”的過程。吳潛濤等認為“三個面向”是全面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總要求,并指明了立德樹人的基本路徑和前進方向。還有其他學者從高校的視域出發(fā),對立德樹人及學生管理、人文素養(yǎng)、責任感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本文試從道德課堂的內涵、特征、品質等方面出發(fā),探索立德樹人的實現機理和途徑,推動立德樹人的理念和要求向縱深發(fā)展。
一、道德課堂的內涵及其與立德樹人的關系
道德課堂是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的一種高品質課堂形態(tài)。具體而言,它要求課堂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徑,至于‘德之目標”。所謂“道”,即規(guī)律,也即教育教學規(guī)律、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規(guī)律;所謂“德”,即生態(tài),即圍繞實現師生的共同發(fā)展,為實現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而建構的課堂生態(tài)。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秉承著道德的準則,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身心愉悅、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幸福,獲得學業(yè)進步和身心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獲得向善、向上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精神成長,這是最大的課堂道德。
具體而言,道德課堂的內涵包括三個部分。首先,“為道德而教”,就是課堂教學要樹立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和素養(yǎng)的目標,強調育人而不只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方法引導。其次,“道德地教”,即要求課堂教學的開展、過程和方法本身是道德的。就是說,凡是違背兒童天性、違反長遠育人目標的課堂教學行為都是缺失道德的。最后,“合乎規(guī)律地教”,即合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規(guī)律以及教學規(guī)律,只有合乎規(guī)律的課堂教學才能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
立德樹人的基本含義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即“立德”和“樹人”。“立德”就是樹立品德、樹立德業(yè),它從道德操守的角度,強調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成為后世效法的榜樣,便能人格不朽[1]?!皹淙恕敝饕概嘀渤砷L、培養(yǎng)人才。
(一)道德課堂與“立德”
立德樹人強調以德立人、樹人以德。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樹人是立德的追求和目標。在新時期提出“立德”,不僅要強調在教育教學中弘揚真善美、貶斥假丑惡的個人道德品質,還包括培養(yǎng)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包括加強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傲⒌隆钡倪@一要求在道德課堂中主要表現為“為道德而教”,強調育人而不只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方法引導。
(二)道德課堂與“樹人”
如果說“立德”主要偏向于對人的道德引導和要求,那么,“樹人”就主要指向人的成長和成才。對于人的成長和成才,首先就要搞清楚人的差異性特征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教育理論發(fā)展和現實情況來看,人的成才越來越表現為激發(fā)個體自身潛能、順應個體自身成長規(guī)律和引導個體朝向多樣性、個性化發(fā)展。尊重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是“樹人”的基本要求,而“合乎規(guī)律地教”就是道德課堂的基本內涵之一。二者都要求教育教學的開展要合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
(三)道德課堂與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就要求在教育上要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為,要面向所有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的可能,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黨和國家倡導“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就要辦“學生滿意的教育”。在這方面,道德課堂給出了一種嘗試和答案,那就是在課堂上要“道德地教”。這要求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本身是道德的,也是學生所滿意的。由此可見,道德課堂的內涵與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相通的、一致的。
二、道德課堂有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一)道德課堂有利于實現智育和德育雙滋養(yǎng)
德育與智育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進行才能相互促進。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育德”是學科教學的首要功能。但在以往各學科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道德認知,輕情感體驗;重外在形式,輕內在品質”的弊端。道德課堂突出強調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目標達成的重要性,要求各學科教師深入挖掘和充分彰顯學科本身所蘊涵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內涵。學科教師不再進行以往的“無教育的教學”,而是讓學生的學科知識增長過程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發(fā)展的過程。學校教師既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獲得,又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促使學生形成人文情懷。道德課堂解決了“只教書不育人”的問題,讓教育回歸本質,實現了知識、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觀培養(yǎng)的有機統一,實現了智育和德育的雙滋養(yǎng),從而有效促進了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
(二)道德課堂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
立德樹人要求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這樣的人是具有主體地位的人,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看作平等對話的對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要在民主、協商、平等的氛圍下開展。道德課堂主要是以“合道德”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呈現尊重、關愛、民主、和諧學習的生態(tài)課堂。讓學生在充滿尊重、關懷、民主、和諧的環(huán)境中,在身心愉悅、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幸福,獲得學業(yè)進步和身心全面發(fā)展,進而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態(tài),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生活中享受到快樂,以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生命質量和人生境界。道德課堂通過教育內容的綜合化豐富學習的意義,實現人的尊嚴、意義和價值的統一,以塑造當前和未來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人。
(三)道德課堂有利于提升教育者道德水準和育人能力
欲樹人,先立德。要立德樹人,必先立師德、鑄師魂。立德樹人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只有具有高尚師德、精湛師技、博大師愛才能無愧于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道德課堂對教師而言,是教師生命延續(xù)的舞臺和追求卓越的過程,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完善人格,實現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道德課堂提出“師道”的概念,要求教師要“遵師道”,在道德的環(huán)境中進行有道德的教學,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使課堂教學過程和結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讓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德育意識和育人能力的提高,便保障了立德樹人任務的有效落實。
三、道德課堂實現立德樹人的具體途徑
道德課堂是鄭州市對十多年課改成果和推行素質教育經驗進行總結、升華,從而提出的一種旨在打造高品質課堂形態(tài)的實踐性教學成果。以下將以鄭州市的道德課堂為例,探討道德課堂實現立德樹人的具體途徑。
(一)深化立德樹人理念的傳播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的方向。道德課堂不僅在本質上指向立德樹人,而且它蘊含的豐富而具體的內涵和一系列可操作的途徑和方法,也易于被人理解和把握。通過道德課堂理念的傳播和交流,可以加深人們對立德樹人的認識。
2010年以來,鄭州市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組織了多輪中小學教師培訓,宣講道德課堂的理念;舉辦各種關于道德課堂建設的展示會、研討會、交流會,深化大家對道德課堂的認識。通過培訓,教師掌握了道德課堂的理念與要求;通過研討、交流和互動,教師對道德課堂和立德樹人有了更清晰認識,也形成了一系列認識成果。例如,2011年,鄭州市就形成了“道德課堂十八條”的思想,即教師應具備的八大素養(yǎng)和道德課堂建設的十大行動策略。這“十八條”,既是道德課堂的內在要求,也是立德樹人的實現途徑。
(二)探索多樣化道德課堂模式,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
對于學校教育而言,立德樹人要真正實現效果,就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道德課堂多樣化的實踐模式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在鄭州市的課改實踐中,就形成了一批千姿百態(tài)、卓有成效的道德課堂實踐形態(tài):鄭州第一零二中學的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課堂、鄭州七十四中學的理解課堂、鄭州回民中學的綠色生態(tài)課堂、鄭州二中的移動自主學堂、鄭州三十四中的文化課堂、鄭州六十中的責任課堂、鄭州第一零七中學的生本課堂、鄭州五十二中的生命課堂、緯三路小學的情智課堂、航空港區(qū)實驗小學的生動課堂等等。同時也形成了一些頗具特色的道德課堂建設模式:鄭州三十一中的“三三四教學模式”、新鄭市的“導學法”課堂教學模式、鄭州九中的分課型構建道德課堂、鄭州61中的“雙主六環(huán)”等。上述這些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注重操作流程的統一性和規(guī)范性,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可以依據學科、學情和內容的不同,進行適時的調整。這些教學模式的價值取向和理念依據最終都是指向立德樹人的,其目的是落實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各項要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三)通過師生生命質量的提升,保障立德樹人的要求
一方面,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育理念在逐步發(fā)生變化,但大部分教師對教育的關注還停留在傳授知識上,其中有一些教師雖已關注到學生技能、技巧,甚至智力和能力的培養(yǎng),但大多僅為點綴。同時,在教師備課時,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定年級段的抽象人群來認識,即使研究學生,其重點也是以課程和教材為中心,思考的也是學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教材等。這樣的課堂和教學最缺失的就是對學生作為活生生的生命體多方面發(fā)展需要的關注,這樣的課堂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好奇心的刺激。可以說,這種教育是對學生生命質量的漠視,是不道德的課堂。
另一方面,教師的生命價值的提升也往往被忽視了。課堂教學對于教師而言,是其職業(yè)生活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感受、體驗、態(tài)度和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不應該只是教師為學生成長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教師自己生命價值體現和自身發(fā)展的組成。那么,同樣可以說,不體現教師生命成長、不提升教師生命質量的課堂,也不是道德課堂。只有真正實現師生生命質量和價值不斷提升的課堂教學,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立德樹人的實現。
(四)通過道德課堂實踐成果的評估認定,檢驗立德樹人的效果
道德課堂實踐的成果需要評估和改進才可達到最佳的效果。通過開展鄭州市各地區(qū)的道德課堂交流展示會,對課程、教學和評價等進行匯報和學習,為各縣市區(qū)和市直學校搭建借智、借力,互助、互學的平臺。督導檢查和專家指導為道德課堂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并且進行了課堂診斷,從課標解讀、導學案編制、作業(y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師生成長記錄到合作學習小組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和反饋。
道德課堂通過“道德”的方式全方位踐行立德樹人的理念。道德課堂的目標是通過不同學校的自身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變革,摒棄唯分數、唯升學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把學生的全面成長、個性發(fā)展放在核心地位,將尊重學生、尊重生命、以生為本作為教育教學的終極理想和目的,有力推動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劉娜,楊士泰.立德樹人理念的歷史淵源與內涵[J].教育評論,2014(5):141-143.
【作者單位:1.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2.湖南教育報刊社;3.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