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華
關于趙孟頫書法結構中的習慣性粘連與其人格的相關性探討
■陳利華
1.1相關
文中的“相關”是指根據(jù)書寫者作品中的線條、結構、章法中的若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對書寫者的人格做出推、預測。但值得注意的是:相關不等于因果。舉個例子,談談“相關”與“因果”的區(qū)別:比如,在一般情況下,身高與體重相關,即甲身材比乙高,甲體重也傾向于比乙重;或者說甲體重比乙重則甲身材也傾向于比乙高,但是,不能說因為甲身材比乙高,所以甲體重就一定比乙重,或者說因為甲體重比乙重所以甲身材一定比乙高。(相關系數(shù)(correlation coefficient)通常以-1.00—0.00—+1.00之間的數(shù)字表達。-1.00表示兩個變量完全負相關,0.00表示兩變量完全不相關,+1.00表示兩個變量完全正相關,即如果知道一個變量的測量值,研究人員就能夠準確預測他們另一個變量的測量值。完全相關的事例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很少見到。就以身高與體重的相關性為例,F(xiàn)reedman等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年齡在18至24歲的男子中,身高與體重的相關系數(shù)為+0.47。[1]這也就是說個子高的人比矮的人重,但有例外。)
1.2人格
此處的“人格”[2]是指:個體特有的特質模式及行為傾向的統(tǒng)一體,即心理特征的整合、統(tǒng)一體,又稱之為個性。人格的英文詞為personality最初源自古希臘語persona,即指古希臘演員演出時所戴的面具?,F(xiàn)代心理學“人格”一詞借用了persona的含義,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xiàn)的種種言行,即個人按照不同的社會角色從而遵從不同社會要求而做出的反應,是一個人外在的、公開的表現(xiàn);二是指一個人內在的、私下的表現(xiàn),即面具后的實實在在的真我。前者因為明顯受意識影響而易具有不穩(wěn)定性,兩者可能完全不同。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在常態(tài)書寫中,書法可以揭示人格的兩重性:線條主要揭示人格的無(潛)意識的、內隱的、穩(wěn)定的、較真實的一面;結構、章法除了能揭示無(潛)意識的內容,還能揭示書寫者有意識的、前意識的、外顯的、易變的一面。
直到今天,趙孟頫仍是個可能遭人非議的書畫家。趙孟頫作為宋朝的皇族后裔,還是富有影響力的士大夫階層的一分子,成為當時屈膝侍敵的變節(jié)儒林的一員,在大眾的眼中也就成為漢奸文人的典型代表了。這是后人對其人、書法充滿了鄙視的主要原因所在。比如,代表性的負面評論有明代項穆、清代的包世臣:
項穆:1“子昂之學,上擬陸、顏,骨氣乃弱,酷似其人?!盵3]2“若夫趙孟頫之書,溫潤閑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jié)不奪之氣?!盵4]
包世臣:1“子昂如挾瑟燕姬,矜寵善狎。”[5]2“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后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shù)百年者,徒以便經(jīng)生胥史故耳。然竟不能廢者,以其筆雖平順,而來去出入處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學吳興者,雖極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勻凈,是以一時雖為經(jīng)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煙銷火滅也?!盵6]
在涉及書法與人格的相關性論題時,不應該避開對趙孟頫書法的分析。趙孟頫生于公元1254年,卒于公元1322年。首先,請看趙孟頫早、中、晚各期代表性作品圖片:
圖1《趙孟頫書杜甫詩》局部,時年28歲左右,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趙孟頫書《杜甫秋興八首》于元初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前后。為趙氏早期所創(chuàng)作,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字結構自身的規(guī)定性的交叉、與準規(guī)定性粘連、連貫外,在時間順序上后書寫的部分與前書寫部分出現(xiàn)習慣性粘連,尤其是合體字及筆畫多些的字:如“隂”“菊”“開”“涙”“繫”“園”“寒”“露”“楓”“林”“森”等。這種現(xiàn)象同樣出現(xiàn)在趙孟頫中、晚期的書法作品中,請看其作品圖片:
圖2為趙孟頫書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的《題陸柬之文賦卷》,以此卷中左右結構的單字為例,左右兩部分粘連的字有:“陸”“行”“賦”“跡”“初”“稱”“歐”“褚”“論”“故”“知”“德”“趙”“跋”,“法”“耶”兩字中的左右兩部分因楷書行書化后生成了準規(guī)定性連貫,因此可不視為左右結構的合體字,而可以將此兩字視為獨體字來看待,加上一個右部橫畫看不清是否粘連的“頫”,只剩下筆畫少的“以”一個字。這也就是說,在此件作品中左右粘連比例接近百分之百!當然這也可以說是特例,但趙孟頫人到中年,如此高比例的粘附率,確實值得我們關注。
圖2《趙孟頫題跋》45歲書,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圖3《趙孟頫書蘇軾赤壁賦》局部,時年48歲,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3為《前赤壁賦》局部,右圖為《后赤壁賦》局部,創(chuàng)作時間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繼續(xù)以左右結構的單字為例,觀察《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中左右兩部分粘連的情況:上兩圖為作品局部,左圖中“桂”“棹”兩字沒有粘連,右圖中“復”“識”兩字沒有粘連,剩下的左右結構的字則處于粘連狀態(tài)或具有粘連傾向(圖片的清晰度所限)。
圖4左圖:《趙孟頫書三門記》局部,時年49歲,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右圖:《趙孟頫書止齋記》局部,時年55歲,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以左右結構的字為例,《趙孟頫書三門記》(書于大德六年,即公元1302年)的局部圖中,只有筆畫少的“以”、右部沒有橫向及斜向筆畫的“制”外,其余的左右結構的字則處于粘連狀態(tài)或具有粘連傾向。類似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右邊《趙孟頫書止齋記》(書于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的局部圖中:只有筆畫較少的“於”、右部沒有橫向及斜向筆畫的“則”外,其余的左右結構的字則處于粘連狀態(tài)或具有粘連傾向。提醒大家注意一下,趙孟頫書寫這兩件作品的年齡分別為49歲、55歲。在粘附這一點上來說,其后的作品同樣也證明了這一點。接下來請繼續(xù)欣賞趙孟頫晚年的代表性作品:63歲時書寫的《膽巴碑》、66歲時書寫的《仇鍔墓碑銘》和67歲時書寫的《杭州福神觀記》。
還是以左右結構的字為例,在上圖《趙孟頫書膽巴碑》(書于延佑三年即公元1316年,為趙氏晚年的代表作)局部之一頁中除了“師”以外,其余的左右結構的字全部處于左、右兩部分相互粘附的狀態(tài)。
在上面《趙孟頫書仇鍔墓碑銘》(書于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為其晚年力作之一)兩個局部圖片中,左右結構的字全部處于左、右兩部分相互粘附的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書法史著名書家的作品中是很少出現(xiàn)的。
類似的現(xiàn)象重復出現(xiàn)在趙孟頫去世前兩年所書的《杭州福神觀記》(書于元延祐七年即公元1320年)中,請見下圖,請讀者觀察此帖或下面兩張局部圖片??傊?,筆畫多些的(九個筆畫以上的)字,尤其是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包圍、半包圍的合體字部件之間出現(xiàn)習慣性粘附。
圖5《趙孟頫書膽巴碑》局部,時年63歲,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6《趙孟頫書仇鍔墓碑銘》局部,時年66歲,現(xiàn)藏日本陽明文庫
圖7《趙孟頫書杭州福神觀記》局部,時年67歲
之所以將趙孟頫線條之間的接觸、粘連定義為粘附,是因為就趙氏大多數(shù)作品而言線條偏柔性,具有軟、曲、藏等特征。
通過觀察和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剛性線條也好,柔性線條也罷,除了字結構自身的規(guī)定性的交叉、與準規(guī)定性粘連、連貫外,在時間順序上后書寫的部分與前書寫部分出現(xiàn)習慣性粘連與人格獨立意識缺乏或薄弱具有相關性。
通過對趙氏早、中、晚期單字結構中線條粘附的現(xiàn)象分析來看,我們似乎不難理解包世臣對趙孟頫書法的鄙?。骸白影喝鐠渡嗉?,矜寵善狎?!薄?,古代弦樂器中的一種。燕姬,燕地的美女。矜寵,自恃有寵而驕。狎,親近而不莊重。
趙孟頫不可能不知時人對其作為趙宋王朝的后裔侍奉元朝的人生選擇的看法,他的痛苦、壓抑與無奈可能并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試看其《罪出》一詩: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在,見事苦不早。平生獨往愿,丘壑寄懷抱。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誰令墮塵網(wǎng),宛轉愛纏繞。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哀鳴誰復顧,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丘壟缺拜掃。愁深無一語,自斷南支杳。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穹昊。當我們回顧趙孟頫的一生,不難發(fā)現(xiàn)趙孟頫仕元并非是“失節(jié)”這樣一個詞語就能夠解釋得清楚的。
縱觀趙孟頫以上各年齡階段代表性的書法作品中,除了字結構自身的規(guī)定性的交叉、與準規(guī)定性粘連、連貫外,在時間順序上后書寫的部分與前書寫部分出現(xiàn)的習慣性粘連,與其說是揭示了其人格獨立意識薄弱的一面,不如說是客觀地展示了他無奈、痛苦和壓抑的一生。
[1]Freedman,J.D.,Pisani,R.,Purves,R.,&Adhikari,A.(1991).Statistics(2nd.ed).New York:Norton.轉自Social Psychology (Fifth Edition)Elliot Aronson,Timothy D.Wilson,Robin M..Akert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5頁。
[2]其實“人格”一詞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止一種涵義,比如還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通常指人按照法律或其他社會準則應享有的權利或資格。
[3]項穆《書法雅言》,《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520頁。
[4]項穆《書法雅言》,《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頁。
[5]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655頁。
[6]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665頁。
作者單位:河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