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民生之本,強國之基。
因此,對于教育的改革,家長、教師、學生等都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學校層面,無一不試圖通過改革尋找教育的出路。
作為一所百年老校,鐘祥市實驗小學從有歷史記載開始,就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希冀通過教育的改變,帶給社會乃至國家福祉。
拐點
一種改革究竟要追求什么,塑造怎樣的人?這不僅是改革者的自我追問,也是一個時代的叩問。
2001年,在全國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鐘祥實小進行了“自學輔導法”教學實驗,要求教學遵循一條由“學會”到“會學”再到“創(chuàng)新”的路線,克服教師單向、死板地傳授知識的弊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從而增強學生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先適應自學方式,逐漸形成自學習慣,完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jié)鞏固的學習步驟。
事實證明,此舉確實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習習慣好、自學能力強的優(yōu)秀學生。
問題也相伴而生。
學困生由于能力有限,尋找問題無從下手,更找不到重點,久而久之對學習也喪失了信心,直接導致“貧富差距”拉大。
意料之中,亦是意料之外:“自學輔導法”在轟轟烈烈進行了幾年后,也如之前的改革一樣,偃旗息鼓了。
拐點出現(xiàn)在2012年。
恰逢市教育局倡導“一校一特色”,鐘祥實小順勢而為,以“自學輔導法”為基礎(chǔ),重拾改革信心。
2012年10月,副校長陳艷帶領(lǐng)學校中高年級部分骨干教師赴襄陽、江蘇如皋學習先進課改經(jīng)驗,在那里,教師們親身體驗了課改給學生帶來的巨大變化——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明顯強于一般學校學生。
在“加強小組合作建設(sh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理念驅(qū)動下,鐘祥實小的“三性三成”教學模式初步形成。
“三性”是指課堂教學模式遵循的原則:探究性、合作性、開放性?!叭伞笔侵刚n堂教學模式操作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包括自主學習問題生成、互動互助方法合成、檢測反饋目標達成。
此次改革,鐘祥實小顯得小心翼翼:擬訂中高年級部分班級開展實驗,未指定參與實驗的班級教師在此階段思考這些問題:大家覺得十年前就叫響的模式和教學觀點現(xiàn)在重提有必要嗎?現(xiàn)在的模式教學未必適合我們的現(xiàn)狀,這條路能走下去嗎?
盡管改革的成效還是個未知數(shù),但是在原有改革基礎(chǔ)上做的改變,卻清晰可見:
改變“教”與“學”的順序和主次。新模式要求學生先“學”(課前預習并檢測效果),然后才“教”(解決“學”中暴露的問題),而且“學”為首“教”為次。課堂20多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包括自學、對學、群學、交流匯報),教的時間10分鐘左右,而且是以點撥的形式進行。
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不是根據(jù)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通過我問生答的方式控制學生學習過程,代之以傾聽、幫助、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同時,教師課外花在備課上的時間更多了,因為要充分預設(shè)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并能在10分鐘左右內(nèi)進行有效點撥。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語文學科為例,從自學開始,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讀幾遍課文,給生字注音、組詞,因為小組內(nèi)要交流和檢查自學的效果,所以學生自覺地先掌握生字詞,并對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有初步的了解。在互學和評學環(huán)節(jié),組員要人人發(fā)言,無形中給每個人身上加了壓,以往一些比較被動或懶惰的學生不得不為了發(fā)言去思考,漸漸養(yǎng)成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于鐘祥實小而言,在新的改革來臨之際,試圖從過往改革嘈雜的信息中還原一個清晰的坐標,以此觀照變革,并刻錄一個新的出發(fā)位置。而“三性三成”教學模式,即是此坐標的原點。
知易行難
全人類的命運、每個國家的發(fā)展并無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舊問題的解決同樣意味著新問題的產(chǎn)生。
鐘祥實小的改革亦如此。
“座位難調(diào)整”是最先顯現(xiàn)的問題。
為克服“自學輔導法”兩極分化嚴重的弊端,“三性三成”教學模式以小組管理為依托,企圖以集體的力量帶動每名學生自學,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所以,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調(diào)換座位。
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學習、組織能力,楊小英老師給他們分組。開始她安排的是8人一組,豎排坐成兩條,結(jié)果家長紛紛到校反映孩子看黑板不方便,喜歡聚在一起講話??扇绻珠_坐,就不利于交流,于是楊小英又嘗試著6人一組,在每個小組安排了一名組織能力較強的行政組長,然后,給小組成員分工,有語文組長、數(shù)學組長、衛(wèi)生組長、紀律組長、監(jiān)督員,做到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讓每名學生嘗試不同的職務,在各個方面得到鍛煉。這樣學生競爭意識增強了,家長也滿意了。
“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是所有學科教師無法回避的難題。
剛實施課改時,校長讓楊小英老師用模式上一節(jié)語文課,楊小英先讓學生自學課文中的生字詞語,然后讓他們在小組內(nèi)交流是怎樣記住這些字詞的,最后請各組代表在全班展示,結(jié)果一節(jié)課40分鐘,只學習了生字,課文勉強讀了一遍。如此下去,一篇課文上完至少需要四課時,絕對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剛?cè)计鸬募で橐幌伦颖贿@堂課澆滅了。
副校長陳艷即刻采取措施:
召集課改的幾位實驗教師一天一小結(jié),兩天一集中,想辦法,出主意,最后決定把預習當作學生的家庭作業(yè)。預習要求有重點,可操作,這樣一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上也縮短了學生不必要的交流時間。比如生字詞,只需要報聽寫,對于錯誤的字詞請學生交流熟記方法即可,對于課文,學生只要重點談自己讀后的感受。這樣課堂時間就能很好把握了。
而對于語文教師而言,還要在“三性三成”教學模式中尋找丟失的語文味。
“三性三成”教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加適合數(shù)學這類探究性較強的學科,對于語文來說,就很容易異變成問答課,一問一答,一點語文味也沒有了,作者的情感完全體現(xiàn)不出,散文、詩歌、童話、寫景等題材的文章全變成了一個個題目,學生只要回答了教師給出的學習要求就行了。這樣的語文課還是語文課嗎?兩天下來,很多語文教師無法繼續(xù)上下去了,他們又聚在一起想辦法,要想語文味濃,最主要的是學會品讀課文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那就應該抓好學生展示的環(huán)節(jié),適時點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不僅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能體會作者的感情。
困難還有這些:
在“三性三成”教學模式主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畢竟是粗淺的,缺乏深層次的探究,教師怎樣適當點撥,更好地把“教”與“學”有效結(jié)合?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小組之間的競爭,使得部分急性子或比較強勢的A、B層次的學生對C層次的學生產(chǎn)生了“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如何解決“A、B”與“C”的矛盾?
田立琴老師的經(jīng)驗很系統(tǒng)——
首先,精心設(shè)計學習目標,充分預設(shè)展示的短板。在“三性三成”課堂教學模式下,語文課堂很關(guān)鍵的一點在于確立準確的、既包容課文的主要知識點,也要突出重難點的學習目標,同時充分預設(shè)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后還可能存在的難點,通過適當?shù)狞c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強化小組建設(shè)評價,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先加強對行政組長的培訓,要求他們隨時關(guān)注組員的各方面表現(xiàn)和組員間的關(guān)系,及時記錄和協(xié)調(diào)。每日、每周評價時,組員集體鼓勵和幫助C層次學生。其次是教學中,對C層次的學生適當放低學習要求,放大成績,鼓勵他們在遵守紀律、班級服務等方面為小組爭得榮譽。
知易行難,任何改革都是在知行兩者相互激蕩中螺旋前進的;知難而上,任何改革的逆襲都需要這種精神。
最簡單的道理,往往就是最有用的錦囊
改革,不是拒絕常識,標新立異。
鐘祥實小的改革故事并不晦澀,“讓每一名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管理,以此解決學生厭學問題和提高課堂效率”即是全部,道理簡單直白。
不過,最簡單的道理,往往就是最有用的錦囊。
雪松組的薛宇軒是個非常調(diào)皮的孩子,不遵守紀律,家庭作業(yè)也很少完成,小組經(jīng)常因為他被扣分,組員們甚至聯(lián)名找班主任要求更換組員,這讓班主任很傷腦筋??墒窃诓痪煤蟮亩具\動會上,他的表現(xiàn)讓所有師生折服了。
一開始,他主動要求參加800米的長跑比賽時,班主任是猶豫的——懶散、到處惹事,這樣的孩子,能堅持下來嗎?可賽場上的一幕讓全校師生幾乎都記住了他:剛起跑不久,他被別的選手絆倒了,而且鞋子也掉了一只,可他爬起來只看了看將要超過他的選手,立刻撒開腿就往前繼續(xù)跑。于是賽場上那個一只腳穿著紅色的鞋子,一只腳穿著白色的襪子,奮力奔跑的身影永遠定格了。
運動會結(jié)束后,班主任還沒來得及總結(jié),雪松組的組長帶領(lǐng)組員起立,齊聲說:“老師,同學們,我們?yōu)檠τ钴庲湴粒呛脴拥?!”話音剛落,全班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件事給了所有孩子深深的震撼,在隨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孩子們慢慢嘗試著去想辦法幫助C層學生,組員之間能夠互相尊重、體諒,共同進步。
金花老師的《合理安排時間》一課讓人感觸很深。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怎樣合理安排時間,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同時做,哪些不能同時做,這是“統(tǒng)籌”最簡單的問題。以往的課堂上,“先洗水壺,再接水,再燒水,在燒水的同時洗茶杯,找茶葉,最后等水開了后沏茶”就是標準答案,不過,“三性三成”后,課堂變成了這樣——
“我覺得應該先接水,再洗茶壺,不接水怎么洗茶壺?難道你們在家是干洗茶壺?”
“不一定要在燒水的時候去洗茶杯,找茶葉,接水的時候也可以做這些事情??!”
……
這樣一個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從孩子的眼光去看,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才是課堂。有時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思維的過程、表達的過程。
涂艷老師在深入學習模式后,針對自己的教學情況,反復推敲并提煉出三個環(huán)節(jié),形成了“涂氏風格”: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怎樣更好體現(xiàn)質(zhì)疑解疑亮點?怎樣保障訓練檢測的水平?
在執(zhí)教《圓的面積》一課時,涂老師始終把握“把講臺讓給學生,把提問權(quán)、質(zhì)疑權(quán)讓給學生”的原則,深深體會到讓學生主宰課堂的幸?!?/p>
生1: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需要哪些條件?
生2:圓面積與什么圖形面積有關(guān)?
生3:我認為可以利用轉(zhuǎn)化法把圓分成幾等份,轉(zhuǎn)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然后再求出它的面積。
生4:它的表面是圓形,你準備把他轉(zhuǎn)化成什么形狀的圖形?
生5:轉(zhuǎn)化后的圖形與圓面積又有怎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一系列的生生互動,質(zhì)疑問難是涂老師在課前沒有預設(shè)到的,而恰恰這幾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正是課中要一步步突破的重點和難點。此時,涂老師把問題進行集中提煉:“圓是個曲線圖形,對如何轉(zhuǎn)化提出更高要求,究竟怎樣轉(zhuǎn)化更合理呢?請各小組選擇合適的學具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p>
課堂儼然變成了競技場,孩子們帶著自己的疑問動手操作,合理推理,驚喜呈現(xiàn)三類結(jié)果:第一類是把剪成的小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第二類是把剪成的16個小扇形拼成梯形;第三類是把剪成的16個小扇形拼成一個三角形。
以下是學生的部分對話——
生1:你為什么要把圓轉(zhuǎn)化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呢?
生2:因為圓是曲線圖形,我平均分成的8份小扇形,就只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生3:老師,有沒有辦法把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剪得更像平行四邊形呢?
師:因為邊是弧線,所以只能是接近平行四邊形,想什么辦法能讓弧線更接近直線呢?
生3:我們只有把分成的小扇形再分多些,這樣曲線就能成直線了,才能更接近平行四邊形。
生4:那兩圖形之間的面積有什么關(guān)系?怎樣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呢?
生5:平行四邊形的長是圓周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圓的半徑,所以圓面積就是圓周的一半乘以半徑。
在多種方法求證圓面積公式的推導中,涂老師始終由學生提出問題,在質(zhì)疑解疑中探討問題,在小組展示中解決問題,最終明確圓面積與半徑長短息息相關(guān),更透徹理解“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數(shù)學思想。
鐘祥實小的改革,當能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他好學不已,對未知懷有深刻的好奇,絕對不會對新的事物采取封閉的態(tài)度;作為公民,在現(xiàn)代國家的框架里享自由,盡義務;他能領(lǐng)略自然的奧秘與生活的況味……
今天,我們的教育不只是希望孩子知識豐富,更希望他們性靈充盈;我們不只夢想教育能使國力強盛,更希望通過教育,讓國民有自尊。而教育改革便是這一切美夢的根基。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