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
謠言之殤
“聽說了嗎?無籽葡萄吃不得——吃多了會導致不育!”
2016年10月,一條“葡萄無籽是因抹了避孕藥”的信息在網上瘋傳,讓不少網友心生恐慌。
一些無籽葡萄產區(qū)也因此受到影響。
前些年的“蛆橘事件”也是如此。
“告訴家人、同學、朋友暫時別吃橘子!今年廣元的橘子在剝了皮后的白須上發(fā)現小蛆狀的病蟲。四川埋了一大批,還撒了石灰……”2008年,這樣一條消息從手機傳到網絡,旋即引發(fā)了網民恐慌,導致全國不少地區(qū)柑橘嚴重滯銷。
【解析】
地震謠言曾讓某省大批群眾上街“避難”,爆炸物謠言引發(fā)外地某縣民眾大逃亡,日本福島事件后的核污染謠言誘發(fā)“搶鹽風波”……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信息的傳播更為廣泛、快速,網絡謠言也混跡其間,頻頻撥動公眾神經。
僅2015年,微信朋友圈謠言的舉報處理總量就達到2100多萬起。雖然大多數被迅速辟謠,但是過一段時間后,它們往往又再次“粉墨登場”,煽動公眾傳播。
網絡謠言依托于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社交平臺,內容集中于社會安全、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和公共政策等方面,對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穩(wěn)定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每一個網民在甄別和抵制網絡謠言,保護自我權利的同時,也要擔起維護網絡生態(tài)和諧的責任。
【支招】
網絡辟謠需練就“內功”
積累一定的科學、法律、社會常識,提高對謠言的“免疫力”。
注意查證網絡信息的出處和可靠性。
避免偏聽偏信,有時只需“百度”一下,就能識破謠言。
特別提防網上瘋狂煽情、口水四濺、感嘆號密集的煽動性信息,比如“是某某人就頂”之類的話。
認清一個現實:法律法規(guī)已明確了對散布網絡謠言的懲處。不信謠、不傳謠必須從自己做起,自覺抵制網絡謠言,做到遵紀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