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寧
摘要:目的 探究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后復發(fā)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2例EM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臨床病理類型、AFS分期、手術方式和術后用藥情況與EM治療后復發(fā)的關系。結果 102例EMS患者治療后有35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34.3%,與臨床病理類型、AFS分期、手術方式中和術后用藥均有關;其中深部結節(jié)型和混合型的復發(fā)率高于卵巢型和腹膜型,保守性手術的復發(fā)率遠高于半根治性手術和根治性手術,術后使用孕三烯酮的復發(fā)率低于未用藥物治療,與AFS分期呈正相關關系,比較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 對于EM的治療,應根據病理類型、AFS分期等選擇相適應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同時重視術后短期用藥,可降低治療后的復發(fā)率。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理分期;手術方式;復發(fā);影響因素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屬于婦科常見病,子宮內膜種植學說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病灶是由內膜細胞種植在不正常位置而形成,多見于育齡期女性,臨床表現為痛經、月經失調、不孕、性交疼痛以及膀胱刺激征等,該病癥在病理組織學上屬于良性,但也會出現增生、浸潤、轉移等惡性行為,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1-2]。本研究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2例E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治療后復發(fā)的相關因素進行探討,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EM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22~52歲,平均年齡為(37.8±4.5)歲,其中卵巢型子宮內膜異位72例,非卵巢型子宮內膜異位30例,根據臨床病理類型、AFS分期、手術方式和術后用藥情況進行分組:①病理類型:卵巢型49例,腹膜型8例,深部結節(jié)型15例,混合型30例;②AFS分期:Ⅰ期14例,Ⅱ期29例,Ⅲ期52例,Ⅳ期7例;④手術方式:保守性手術61例,半根治性手術30例,根治性手術11例;④術后用藥: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藥物(如孕二三烯酮)75例,未使用27例。
1.2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12~36個月的隨訪,每6個月隨訪1次,期間患者有不適情況,隨時就診,內容包括病史、盆腹腔檢查、血清CA125值、術后輔助治療、生育情況、復發(fā)間隔時間等,記錄可能影響治療后復發(fā)的各類指標,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復發(fā)判定參照標準為:治療后癥狀緩解,3個月后復發(fā);治療后盆腔炎陽性體征消失,隨訪復現并達到術前水平;復診發(fā)現新EMS病灶,檢查血清CA125值升高,符合上述標準者即可診斷為復發(fā)。
1.3統(tǒng)計學處理 以SPSS 14.83.5統(tǒng)計學軟件對收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均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隨訪結果顯示,102例EM患者治療后有35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34.3%。不同臨床病理類型中,卵巢型與腹膜型、深部結節(jié)型與混合型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并不顯著(P>0.05),其中深部結節(jié)型和混合型的復發(fā)率高于卵巢型和腹膜型,比較差異顯著(P<0.05);不同AFS分期中,復發(fā)率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Ⅳ期>Ⅲ期>Ⅱ期>Ⅰ期,呈正相關關系(P<0.05);不同手術方式中,保守性手術的復發(fā)率遠高于半根治性手術和根治性手術(P<0.05),其中半根治性手術和根治性手術的復發(fā)率比較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使用孕三烯酮的復發(fā)率低于未用藥物治療,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EM屬于雌激素依賴性疾病,目前臨床上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尤其是腹腔鏡手術開展以來,手術治療EM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EM高復發(fā)率的問 題[3]。該類病灶病理表現呈多樣化特征,常規(guī)檢查無法識別無色素改變病灶,在腹膜后和鏡下的病灶在術中也很難辨認,即便采用根治性手術也不能保證完全清除病灶,加之內源性和外源性激素的存在,治療后內膜異位種植灶容易再生、復發(fā)[4-5]。除了最基本的病情、年齡、病理類型、AFS分期等因素外,EM治療后復發(fā)與手術方式、術后用藥等因素也存在密切關聯,由于病理類型等不可改變,手術方式和術后用藥則成為了臨床關注的重點。
本組研究中,102例EM患者治療后有35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34.3%,在病理類型分組研究中,卵巢型與腹膜型、深部結節(jié)型與混合型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并不顯著(P>0.05),深部結節(jié)型和混合型的復發(fā)率高于卵巢型和腹膜型,比較差異顯著(P<0.05),表明EM治療后復發(fā)與病理類型有關;在AFS分期分組研究中,復發(fā)率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Ⅳ期(57.1%)>Ⅲ期(44.2%)>Ⅱ期(20.7%)>Ⅰ期(14.3%),表明EM復發(fā)與AFS分期呈正相關關系;在手術方式分組研究中,復發(fā)率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保守性手術(42.6%)>半根治性手術(26.75)>根治性手術(9.1%),且術后使用孕三烯酮的復發(fā)率遠低于未用藥物治療(P<0.05),表明EM復發(fā)與手術方式和術后用藥均有關。
綜上所述,EM是一種較容易復發(fā)的慢性婦科疾病,在治療時應根據病理類型、AFS分期,結合患者需求,選擇相適應的個性化手術方式,并在術后合理使用抑制卵巢功能藥物,以此來降低治療后的復發(fā)率,真正達到治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珺,余軍輝,王建國,等.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術后復發(fā)的相關因素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11(3):801-804.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