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華
何謂《罪己詔》
在中國古代帝制下,“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实鄣臋?quán)威大得無邊無際,大到生殺予奪,大到無以復加,大到如日中天。所以,中國字中的“理”字,是由一個“王”字加上一個“里”字組成。即“王”之“言”即為“理”也?;实鄣囊谎跃哦梢娖渲?。敢以下犯上者,誅其九族,可見皇帝的威嚴到了何種慘烈的程度。
皇帝是永遠不會有錯的,判斷對錯的標準是皇帝一張嘴說了算,錯的也是對的。皇帝的意志是天意,“天”還會錯嗎?可皇上也真會有錯,可奇怪的是,中國的權(quán)威大得無邊無際、大到無以復加的皇帝也常常作自我批評?;实圩晕遗u的典型模式便是《罪己詔》。我們細讀歷史,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真有皇帝們的《罪己詔》,而且數(shù)量龐大,車載斗量,難以盡數(shù)。
單聽到這三個字,便足以讓人心驚肉跳了,皇上會有“罪”嗎?皇上的“罪”居然要“詔告天下”,更加不可思議了。
“為尊者諱”的原則在這兒行不通了。若旁人竟敢如此批評圣上,100個腦袋也不夠砍。就是那五個字:“君辱而臣死?!笨苫实圩约簠s要發(fā)《罪己詔》,可見皇上的自我批評,坦誠到了何種程度。
《罪己詔》源遠流長
中國帝王的《罪己詔》源遠流長,居然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的神話時代。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自有帝制以來,便有《罪己詔》相伴相生,如影隨形。
不要以為下《罪己詔》的帝王,都是亡國之君大廈將傾時的被動之作,我們查一查《罪己詔》的歷史,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這么回事,下《罪己詔》的皇帝大多是功德蓋世的圣明之君。
據(jù)典籍記載:大禹即帝位,一次,見犯罪之人,傷神飲泣。左右問其故,禹曰: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禹見民罪,深感負疚,認為自己沒有當好帝王。這是我們可以查到的,最早的以“口諭”的形式發(fā)布的《罪己詔》。
商滅夏后,湯帝布告天下,此布告史稱《湯誥》。在《湯誥》中,湯檢討了自己的過錯。禹、湯“罪己”,后經(jīng)附會神化,遂成為后世皇帝效法的《罪己詔》。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文字形式《罪己詔》詔告天下的皇帝是漢文帝。公元前179年,有人建議漢文帝要早立太子,漢文帝不同意,就頒“詔”,在該“詔”的開篇第一句話中便自責說:“朕既不德?!边@4個字的分量很重,意思是說,如果我現(xiàn)在立太子,就是更加重了我的不道德。同年冬天,漢文帝又下了第二道《罪己詔》。由此可見,在“皇帝威嚴大于天”的中國古代,發(fā)布《罪己詔》的,并非都是亡國之君的被動“罪”己,更多的是開國之君、盛世明君自我反省的主動之舉。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太宗在位不過23年,卻頒布了28道《罪己詔》。這位與他的父兄們一起建立了強大的唐王朝的著名君主,這位在中國歷史上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偉大帝王,他的謙恭自責和自省自律,真的是萬世楷模。
在“二十五史”中找到的,下過《罪己詔》的周成王,居然下了260份《罪己詔》,另外還有4份,一份是漢武帝著名的《輪臺詔》,兩份是崇禎皇帝的《罪己詔》。如果包括袁世凱在內(nèi)的話,在中國歷史上,總共有8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
最早的一份《罪己詔》是漢文帝在公元前179年下的,最后一份是民國5年(1916年)下的,整個時間跨度為2085年。平均每8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詔》。
各朝下《罪己詔》的皇帝數(shù)量分別是:漢代15位,若包括呂后的話,兩漢24位皇帝中有15位下過《罪己詔》;接下來三國有1位,就是魏文帝;吳國2位,兩晉7位,南朝14位、北朝1位,隋朝1位,唐朝8位,五代6位,宋代7位,遼代1位,金代1位,元朝4位,明朝3位,清朝8位。如果按所占比例來算的話,清朝比例最高:10個皇帝有8個下過《罪己詔》。
《罪己詔》是執(zhí)政者強大的標志
中國古代皇帝的《罪己詔》甚多,但清朝順治皇帝的《罪己詔》讀來讓人感悟良多。順治皇帝福臨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代皇帝。他親政不過10年。首先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諸多弊政,又克服了滿族統(tǒng)治者自身的落后因素,籠絡(luò)漢族士大夫,從而緩和了民族矛盾,將滿族的統(tǒng)治,變?yōu)闈M漢一家,實現(xiàn)了一定程度上民族間的相對包容,使得國力強盛,府庫充盈,擴疆拓土,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朝大國,為后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所以我們說,福臨順治皇帝是清朝開國時的圣明之君。然而正是這位盛世明君,在他的《罪己詔》中,其反省之誠懇,痛深創(chuàng)巨,字字千鈞,痛陳自己的14宗大罪,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反省自裁,自我批評,是十分難得的,堪稱《罪己詔》之范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茍且目前。且漸習漢俗,于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yǎng),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極,高厚莫酬,惟朝夕趨承,冀盡孝養(yǎng)。今不幸子道不終,誠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賓天,朕止六歲,不能服衰绖行三年喪,終天抱憾。惟事奉皇太后順志承顏,且冀萬年之后,庶盡子職,少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室諸王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孫,為國藩翰,理應(yīng)優(yōu)遇,以示展親。朕于諸王貝勒,晉接既疏,恩惠復鮮,情誼暌隔,友愛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滿洲諸臣,或歷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讬,盡厥猷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延納,于用人之際,務(wù)求其德于己相侔,未能隨材器使,致每嘆乏人。若舍短錄長,則人有微技,亦獲見用,豈遂至于舉世無材,是朕之罪一也。
設(shè)官分職,惟德是用,進退黜陟,不可忽視。朕于廷臣,有明知其不肖不即罷斥,仍復優(yōu)容姑息,如劉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芍^見賢而不能舉,見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我們在皇帝的《詔書》中,既沒有聽到居功自傲、唯我獨尊的狂妄自大,也沒有聽到排除異己、強權(quán)政治的專橫跋扈,這幾乎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耳朵。一位大清王朝的君主,能做出如此深刻的自我反省,并將自己的14宗罪“布告中外,咸使聞知”,難怪當時的清朝,可以成為世界上經(jīng)濟實力最強大的、GDP總量世界第一的天朝大國。
西方學者韋伯在《儒教和道教》一書中,把中國帝王的“罪己詔”,跟西方的魅力理論相比較后認為,如果一個帝王不能對自己的為政過失進行反省的話,他的魅力就會流失掉。
《罪己詔》是“君權(quán)神授”的帝王們的“自我批評”?!蹲锛涸t》并非執(zhí)政者之恥,而是執(zhí)政者之榮;并非執(zhí)政者軟弱的表現(xiàn),而是執(zhí)政者強大的表現(xiàn)。通過這段中國封建皇帝自我批評的極品鑒賞,我們又該從中悟出些什么?顯然,批評與自我批評是自潔自凈最好的過濾網(wǎng)。
(作者系陜西電視臺經(jīng)濟頻道資深財經(jīng)評論員,作家)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