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國
2015年我們辦了一期云南小說大師班,約請了馬原、祝勇、劉大先、胡性能諸位專家,與參會的云南部分作家共同探討小說的寫作之道。這樣的活動我們舉辦過多次,但這次破例啟用了“大師班”的名稱,有人感覺特殊,問:世界男子網(wǎng)球才有大師賽,怎么文學創(chuàng)作班也用大師之說?
這正是我們的初心,要引起注意,引起思索。但我們真正的用意,并不在此,而在提出并明確文學的標準。這給人的感覺,也許就更怪異了。文學的標準不是很清楚?還要重新提出來嗎?還值得重新探討?
局勢其實不樂觀,為文的標準,有必要坐下來重新討論。
世界文學史上,做好作家的標準很清楚,海明威說過,他的文學對手,都是史上留名的作家。中國古代,為文的標準同樣明確,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正其心,明其志。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留下了為文標準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專讀大師之作,成為大師,古來如此,并不含糊。
問題是,現(xiàn)在,不知為何,在一些人和一些地區(qū),文學寫作的標準變得含糊不清了,什么是好作家?答案五花八門。好像中國有一個標準,法國有一個標準,昆明有一個標準,福州另有自己的標準。好像退路很多,在云南做不成好作家,去甘肅就會被認可,或者去某某縣,就會被追捧,好作家的位子就當仁不讓。談文學變得艱難,好與壞莫衷一是了。
我們認為,如上問題如果存在,就需要糾正。從專業(yè)角度理解,沒有昆明作家,沒有云南作家,沒有上海作家和廣東作家,也沒有中國作家或法國作家。地區(qū)性作家的概念都是非專業(yè)的,或者說都是行政的或組織機構的措詞,是一個工作詞匯,不是文學專業(yè)概念。標準的文學認識是,作家只有兩類:好作家或差的作家。同理,文學作品也只有兩種,就是好作品或差的作品。
所以,做一個好作家,也只有一種方法和一條路,就是學習大師、讀懂大師、成為大師。文學只有一個標準,寫作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向大師學習,向文學史學習,向垂范千年的好作家學習,努力使自己忝列其中。
去年的這個小說大師班上,我們就計劃于今年出一份專號,要求參會作家把自己最好的小說發(fā)來,我們挑選,能發(fā)則發(fā),發(fā)不了,我們也無奈。會后作家們發(fā)來了作品,有的我們選中了,有的沒選中,有的作家沒有發(fā)來作品,把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得意之作,發(fā)往其他文學雜志了,都可以。能發(fā)表就好,寫好了就值得高興,暫時找不到感覺,沒寫好,不要緊,有的是時間,慢慢來不著急。明確了標準,有了方向,就大有可為。關鍵不是發(fā)表,是寫出了好小說。
我們辦活動和辦雜志的目的,就是聯(lián)絡各方朋友,坐下來研究怎樣踏上越來越寬闊的正確道路,做成一個符合標準的好作家。我們的小說大師班,還會繼續(xù)辦下去,以期看到云南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好作家和好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