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凡
內容摘要:激發(fā)學生識字的欲望和興趣,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既輕松識字、提高效率,是新課改中教師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文章從“閱讀識字”,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認寫分開”,及早獲得閱讀的能力、盡早進入閱讀狀態(tài),閱讀識字互相促進、識字與寫話相結合,鞏固識字效果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閱讀識字 識字效率 途徑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二年級是小學生識字的重要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第一學段要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激發(fā)學生識字的欲望和興趣,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既輕松識字、提高效率,是新課改中教師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我認為“閱讀識字”是提高識字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閱讀識字”,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
低年級的教材編排是邊學習拼音邊進行識字教學,學拼音與學識字相結合,同步進行。學生入學不久,就能讀借助拼音讀出漢字,學生的識字量每天都增加一些,學生達到一定的識字量以后,老師指導學生閱讀識字,識字又促進了閱讀,使學生的閱讀心理需要得到了滿足,從而激發(fā)學生去學習更多的生字。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生最熟悉的東西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據這個道理,在學拼音階段給學生補充的識字內容,如“小學生”、“同學”、“老師”、“語文”等學生身邊的、最熟悉的事物,這些字的音、形、義三方面,音、義是學生很熟悉的,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義聯(lián)系起來。有了音義作基礎,記住字形就不難了。教育學研究表明,6~8歲是人的語言發(fā)展的第二個最佳期。要緊緊抓住這個黃金時期,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加大識字量。
二.“認寫分開”,及早獲得閱讀的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小學生對漢字是先感知整體輪廓,再細辨?zhèn)€別筆畫。所以,筆畫的多少與認字的難易無關,只與寫字的難易有關。易認的字不一定易寫,難寫的字不一定難認。對小學生來說,“橡皮”、“歡迎”這些字,雖然筆畫較多,結構復雜,但和筆畫少的字比,認起來難度并無多大差別。另外,剛入學的小學生,肌肉群還不發(fā)達,寫起字來很困難。所以,我們的要求是讀寫不同步,讀的多,寫的少。讀:讀課本,讀課外書,能讀什么讀什么,能讀多少讀多少。寫:只要求學生寫課后生字表里的字,而且老師嚴格要求把這些字寫正確,寫規(guī)范,寫熟練。通過寫話,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生字。考試也只考生字表里的字。這樣雖然識字量的要求有所加大,但并沒有加重負擔。新課標、新教材對識字明確提出“會認”和“會寫”兩種要求,體現認寫分開,多認少寫,加強寫字,降低難度。這樣安排,體現了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以便及早獲得閱讀的能力。會認的字,只要求讀準字音,不抄、不默、不考。
三.盡早進入閱讀狀態(tài),閱讀識字互相促進
教師要指導學生盡早進入閱讀狀態(tài)。從識字一始就開始進行閱讀,盡早把識字與理解語言結合起來。如學了“早晨”、“上學”、“太陽”、“書包”、“高興”等幾個詞后,就把這幾個詞連成句子讓學生讀。學生的母語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研究表明,兒童在入學以前,已經通過家庭、社會、幼兒園等,掌握了很多口頭詞匯。入學后重在學習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盡早地進入閱讀階段,節(jié)省時間,提高閱讀教學和識字教學的效率。識字要有憑借。在學生認識了一定數量的字以后,就指導學生利用課本識字。每篇課文少則識字一二十個,多則識字二三十個。有時一節(jié)課讀一篇課文,有時一節(jié)課讀兩篇課文。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讀一讀課文認一認字,認一認字再讀一讀課文;邊閱讀邊識字,邊識字邊閱讀。這樣學生認得快,記得牢,效果好,同時還鍛煉了閱讀能力。通過以上途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閱讀。識字、閱讀相互促進,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共同提高。當然,重視識字與閱讀的聯(lián)系,但也要避免片面理解。因為有些字本身能夠獨立成詞,含義也比較具體,那么采用形象的、直觀的方法就比較直接,千萬不要生硬地套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不要一律通過詞句等語境限制識字,以免影響識字效果。
四.識字與寫話相結合,鞏固識字效果
寫話可以鞏固學過的生字。學生從學習寫字后,就要盡早練習寫話。從寫詞開始到寫句,從寫一句話到寫兩句、三句,從寫幾句到寫一段、兩段。寫話訓練時,要求學生寫詞要做到寫正確,寫一句話要做到寫完整,寫一段話要做到寫通順;不會寫的字不要硬寫,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請教老師解決。寫話要采取多種形式:主要有貼圖看圖寫話、畫圖看圖寫話、觀察生活寫話、聽記、摘抄等。在寫話的過程中,鞏固了學過的生字。對于不會寫的字,通過想辦法會寫了,等于又學了新的字。從識字方面來說,寫一遍比讀一遍記憶的效果更好。識字、寫作相互促進,識字能力、寫作能力共同提高。
(作者單位:遼寧省錦州市國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