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塵埃落定》和《百年孤獨》,無論是家族歷史的變遷衰落還是對于現(xiàn)實的關(guān)照,對歷史人生的思索和關(guān)照上兩位作家不謀而合,他們關(guān)于孤獨的思索是深刻且悠遠的,但在具體的寫作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fēng)貌,本文意在通過對其孤獨產(chǎn)生原因的不同,對兩部a作品的孤獨意涵進行探尋。
關(guān)鍵詞:《百年孤獨》 《塵埃落定》 孤獨意涵
一.論《百年孤獨》之“孤獨”
論及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繞不開的名字,《百年孤獨》是跳不過的作品。《百年孤獨》寫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起落沉浮的百年興衰史?!肮陋殹笔遣级鞯貋喖易逡淮颂赜械?、與生俱來的印記,也是馬貢多百年的存在狀態(tài),更是拉丁美洲的現(xiàn)實和拉美人靈魂深處的孤獨。本文擬就從分析布恩地亞家族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馬貢多小鎮(zhèn)的存在狀態(tài)以及小說產(chǎn)生的土壤——拉丁美洲的現(xiàn)實等方面入手,就《百年孤獨》的主題“孤獨”略作探討。
1.不懂愛情,不通人道
布恩地亞家族一代又一代的阿卡迪奧們和奧雷良諾們,“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1]。孤獨是這個家族的印記,是家族里一代又一代人存在的狀態(tài),仿佛宿命般輪回,卻不曾改變。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感源出何處?馬爾克斯回答道:
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愛情。在我這部小說里,人們會看到,那個長豬尾巴的奧雷良諾是布恩地亞家族在整整一個世紀(jì)里唯一由愛情孕育而生的后代。布恩地亞整個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我認為,孤獨的反義是團結(jié)。[2]
布恩地亞家族的所有人是孤獨的,雖然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排遣孤獨?;羧ぐ⒖ǖ蠆W·布恩地亞后來癡迷于科學(xué)研究和煉金術(shù)不被認可,發(fā)瘋之后被綁在栗樹底下達半個世紀(jì)。老祖母烏蘇拉精明能干,是這個家族的支柱,很多時候卻不被理解,她曾為自己命途多舛而悲泣,常常感到孤單。他們的子孫無不是孤獨的,阿卡迪奧們?yōu)楂F欲和自私永不滿足地尋歡作樂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借著戰(zhàn)爭試圖打破內(nèi)心與命運的和解,晚年卻重回制作小金魚的歲月?!八[約知道,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xié)定。”[3]俏姑娘雷梅苔絲不食人間煙火的孤獨;阿瑪蘭塔為著愛情,與內(nèi)心不可戰(zhàn)勝的怯懦作殊死搏斗的孤獨;雷蓓卡行為古怪、情欲外露、敢愛敢恨卻被大家誤解和厭惡的孤獨;奧雷良諾·巴比洛尼亞與阿瑪蘭塔·烏蘇拉的愛情孤獨……
奧雷良諾上校是布恩地亞家族最具傳奇的人物,他軍功顯赫,是最令人畏懼的人物。然而,他最終在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了字,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勝利,在制作金魚的循環(huán)中與孤獨妥協(xié),了此殘生。作者借老祖母烏蘇拉對奧雷良諾上校作了評判:
她隱隱約約地發(fā)現(xiàn),他并不象大家都一直認為的那樣是為了某個理想而轉(zhuǎn)戰(zhàn)南北,也不象人們認為的那樣是因為倦怠而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勝利,打勝仗也好,打敗仗也好,他都出于同一個原因,純粹出于罪惡的傲氣。她最后得出結(jié)論,這個她險些為他丟了性命的兒子只是個沒有愛的能力的人。[4]
另一個人物阿瑪蘭塔,她與麗貝卡同時愛上了意大利技師皮埃特羅,在情敵放棄爭奪并與他人結(jié)婚后,她如愿以償同意大利人交往,結(jié)婚似乎是順理成章的。可當(dāng)皮埃特羅向她求婚時卻又拒絕他,皮埃特羅為此自殺。由于悔恨,她故意燒傷一只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她內(nèi)心感到異常孤獨、苦悶,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子奧雷良諾·何塞發(fā)生了不倫之戀。然而她始終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孤獨,重復(fù)縫制裹尸布的工作并沒能排遣她的孤獨,使她遠離怯懦所帶來的痛苦。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內(nèi)心的怯懦又使她排斥愛情。這種矛盾使她的心在孤獨的煎熬中備受磨難。
現(xiàn)在,整個世界縮小到了她的皮膚的表面,而她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擺脫了所有的痛苦。她難過的是沒能在多年以前就得到這樣的啟示……這既不是出于恨,也不是出于愛,而是出于對孤獨的無比深邃的理解。[5]
阿瑪蘭塔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是布恩地亞家族成員內(nèi)心不可戰(zhàn)勝的怯懦。與其說沒有愛的能力,不如說他們沒有愛的勇氣。關(guān)于這一點,從烏蘇拉對雷蓓卡的評價里可以得到明證:
她已經(jīng)明白,只有她雷蓓卡,這個從沒有吃過她的奶,而只吃地上的泥土和墻上的石灰的人,這個血管中沒有流著她的血,而是流著陌生人的陌生血的人——這些陌生人的尸骨還在墳?zāi)怪锌寺蹇寺遄黜?;只有雷蓓卡,這個內(nèi)心焦躁、情欲外露的女人才是唯一具有無限勇氣的人,烏蘇拉曾希望自己的家族也具有這種勇氣。[6]
這個家族不僅僅不懂愛情,更致命的是他們不懂得去愛,一種對他人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的愛和關(guān)心。如譯林出版社1984年版的譯者序中寫的:“……在這個家族之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guān)心和支持。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中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統(tǒng)一起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盵7]馬爾克斯認為孤獨的反面是團結(jié)。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他們不團結(jié),所以孤獨。
2.馬貢多的封閉與隔絕
孤獨不僅僅是布恩地亞家族的特有的印記,也是馬貢多存在的狀態(tài)。馬貢多小鎮(zhèn)由一個小村落發(fā)展為市鎮(zhèn),繁榮一時,而后衰落,最終被一陣颶風(fēng)從地球上卷走消失。馬貢多這個剛開始有著“烏托邦的純潔”的小村子并非一個原始部落,倒更像一個世外桃源,與其說是原始,不如說是隔絕。正如邁克爾·伍德指出的:“馬孔多既非蒙昧,亦非受到賜福,更非是全然遠離于時間。它是遙遠的當(dāng)代,是時間的一塊碎片,是塵世孤獨的所在”。[8]
馬貢多“是遙遠的當(dāng)代”,“是塵世孤獨的所在”,就像馬爾克斯本人說的:“與其說馬貢多是世界上的某個地方,還不如說是某種精神狀態(tài)”[9]。
3.拉丁美洲的孤獨
布恩地亞家族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馬貢多是一個封閉、隔絕、落后、被遺忘的小鎮(zhèn),是哥倫比亞的寫照,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
殖民、戰(zhàn)爭、革命、暴力,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一部飽含血與淚的坎坷跌宕、蹣跚前行的歷史?!霸诂F(xiàn)代化的旅途上苦苦尋覓, 忽左忽右, 忽好忽壞, 充滿深深的挫折感”[10]。
拉丁美洲的獨特性使得它在以歐洲文明為中心的世界邊緣游走,亟需尋求西方世界的認同。然而這樣的努力卻滿是險阻艱難,因為歐洲的“頭腦清醒的天才們”堅持以他們自己的尺度來衡量拉丁美洲,而“以他人的圖表來表現(xiàn)我們的現(xiàn)實只會使我們越來越不為世人所知,越來越不自由,越來越孤獨。[11]”拉丁美洲要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發(fā)展道路,而不是盲目追隨西方,按照西方的意愿設(shè)計自己的一切?!袄∶乐薏辉浮⒁膊粦?yīng)成為一盤棋局中沒有任何主見的‘相,不抱任何按照西方的意愿來改變自己的獨立和特色的計劃的不切實際的空想?!盵12]
二.《塵埃落定》中憂郁的“孤獨”
《塵埃落定》中存在《百年孤獨》式的“孤獨”,無論是家族歷史的變遷衰落還是對于現(xiàn)實的關(guān)照,對歷史人生的思索和關(guān)照上兩位作家不謀而合,但在寫作氣質(zhì)上卻獨具風(fēng)格。他們關(guān)于孤獨的思索是深刻且悠遠的,馬爾克斯的孤獨是一棵樹,生氣盎然,激烈妖嬈;阿來的孤獨就像一片雪原,寂靜幽暗,隱秘深沉。作為偉大的作家,他們身后站立著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拉美的古老神秘、中國文化的厚重積淀以及藏族文化的空靈,兩位作家的寫作中流淌著的是本民族的血脈,是精神文化的養(yǎng)分,在《塵埃落定》的后序中就寫到:“因為我的族別,我的生活經(jīng)歷,這個看似獨特地題材的選取是一種必然”[13],民族氣質(zhì)使然,西藏雪域高原的寧靜不同于拉美的熱烈,阿來的“孤獨”也不同于馬爾克斯的“孤獨”。
《塵埃落定》它借一個傻子(或者說是一個孤獨者)的眼來描述青藏高原的變遷,古老即將沒落的土司制度即古老的生活方式,在外界刺激下的被迫改變,寫麥琪土司這個家族最后的沒落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肮陋殹痹凇秹m埃落定》中是在永恒孤獨,是看到了歷史進程卻又無可奈何的孤獨,是一個“傻子”式清醒的孤獨。
1.無處可逃的宿命,難以抗拒的終結(jié)
“塵埃落定”象征著土司制度的最終消亡。這曾在歷史時期繁榮至極,然而在時代的洪潮下終是只有“灰飛煙滅”的結(jié)局。小說中寫 “我”這個僅存的繼承人也被仇人的兒子了結(jié),這個曾經(jīng)榮耀的家族正如作品所言:塵埃落定后,什么都沒有了。在歷史不可阻擋的進程中,土司制度最終成為一種幻影,漂浮在人們的記憶中。
無疑,土司制度的消亡有其歷史必然性,然而作者的筆觸所及不止于此,他寫這篇洋溢著神秘和純潔的“奇異文化”,寫對生活于此地的人們的贊美:“我要用小說去懷念那生與死、鐵與血的大的浪漫”,他深愛著這片土地,深愛著藏地的神秘與古老,然而在時代歷史的進程中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卻無可避免地被侵蝕、被消解,他在書中寫道;
但我知道,自己的寫作過程其實是身在故鄉(xiāng)而深刻的懷鄉(xiāng)。這不僅是因為小城里已經(jīng)是另一種生活,就是在那些鄉(xiāng)野里,群山深谷中間,生活已是另一番模樣。故鄉(xiāng)已然失去了它原來的面貌。血性剛烈的英雄時代早已經(jīng)結(jié)束。像空谷回聲一樣,漸行漸遠。在一種形態(tài)到另一種文明,人心猥瑣而渾濁。[14]
阿來具有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他以藏族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去感受普遍的人文關(guān)懷,在現(xiàn)代的文明沖突中反思藏族的歷史與現(xiàn)實,在更廣闊的人類的視角中去建構(gòu)和思考人類普遍性的問題,他的孤獨連同主人公的孤獨一道,超越歷史與現(xiàn)實,達到超越性的孤獨思索。
2.一個“傻子”的孤獨
小說通過一個傻子,抑或“孤獨者”的獨特視角,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他的所見所聞。這個人曾經(jīng)被認為是傻子,被人淡忘,被人忽略;這個人后來又成為為人稱道的“聰明人”,他算是跟得上時代的人,他有超凡的目光,種下了人類衣食所必須的糧食建立起土司領(lǐng)地的第一個市場,甚至預(yù)見了土司制度的消亡。
他用一雙奇特的眼睛來洞察這個風(fēng)云際變的世界,他提出超前的想法卻招致人們的驚詫和不理解,看似與現(xiàn)實世界格格不入,但是卻又洞悉一切。這個被世人稱為“傻子”的“我”有著超乎尋常的預(yù)感未來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使得“我”能夠在歷史動蕩中無數(shù)次帶領(lǐng)家族躲過劫難,并最終走向鼎盛。然而全知比無知更令人痛苦,明知結(jié)局卻無可奈何,這是一種處在這段歷史進程中的人的孤寂與憂傷。他承擔(dān)著無人理解的痛苦和深深的無力感,他的孤獨無人能體會能感受,他在世俗中無法超脫,他一個人孤獨地承受著這一切的來臨,就像等待著早就知道的結(jié)局,自己卻束手無策,只能默默忍受、默默等待……他是“傻子”,是一個清醒地感受著孤獨的“孤獨者”
我當(dāng)了一輩子傻子,現(xiàn)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聰明人,不過是在土司制度將要完結(jié)的時候到這片奇異的土地上來走了一遭。
是的,上天叫我看見,叫我聽見,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讓我看起來像個傻子。[15]
《塵埃落定》的孤獨深沉而憂郁,對古老文明的眷戀,對歷史的抗拒,這一偉大的史詩性悲劇,帶給歷史、文化、人類以深沉的思考,以一種普遍的歷史感和人性指向追求人類普世的意義。“我”的孤獨超越歷史時空,穿透現(xiàn)實的阻礙,超越民族、語言、文化,給世人以精神借鑒。
三.結(jié)語
《塵埃落定》和《百年孤獨》基于不盡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上對人類的精神世界作了解讀,或熱烈或冷靜,對時代的懷舊、對歷史的反思、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guān)注都達到了一種典范式的垂訓(xùn),對人的歡樂悲傷,幸福痛苦,失落獲得等情緒進行訴說來告訴世人生活在別處,對于時間空間的過分依賴會使得人困倦不看,心靈不安。生活在此時和彼時并無太大區(qū)別,人類的精神孤獨并不來源于時空,而是源自天然的面對改變時的恐懼,我們生來就孤獨,為著追尋家園,為著為生存尋求證據(jù)。所以在面對歷史時茫然,面對行將沒落的文化時憂慮。兩位作家對人類普遍性的生存孤獨和精神孤獨的闡釋,超越歷史和現(xiàn)實直面超時空的人類的共同孤獨,其偉大之處正在于此。
參考文獻
1.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
2.曽利君:《馬爾克斯在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2.4.
3.張國培(編):《加西亞·馬爾克斯研究資料》,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84年版.
4.許志強:《馬孔多神話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6.
5.馬爾克斯、門多薩(著),林一安(譯):《番石榴飄香》,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
6.阿來(著):《阿來文集 塵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
7.陳思廣(主編):《阿來研究1》,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
8.王泉(編):《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的西藏書寫》,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
9.曹笑笑:《孤獨·愛情·人道——論百年孤獨源出何處》,《金田》,總第307期.
10.周笑盈:《靈魂深處的孤獨——論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天水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
11.趙德娟:《歷史·孤獨——<百年孤獨>與<塵埃落定>之比較》,《劍南文學(xué)(經(jīng)典教苑)》,2012年09期.
12.李濛濛:《不可逃脫的宿命與強勢文化的沖擊——阿來小說主題意蘊變化探析》,《文藝爭鳴》,2013年09期.
13.王定天:《無法告別孤獨──解讀<塵埃落定>》,《宜賓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1999年03期.
注 釋
[1]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2]馬爾克斯、門多薩(著),林一安(譯):《番石榴飄香》,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108—109頁。
[3]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第188頁。
[4]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譯文出版社,1984年,第234頁。
[5]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譯文出版社,1984年,第262—263頁。
[6]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譯文出版社,1984年,第235頁。
[7]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譯文出版社,1984年,第Ⅳ頁。
[8]Ibid.,p.32.轉(zhuǎn)引自,許志強:《馬孔多深化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6,第172頁。
[9]馬爾克斯、門多薩(著),林一安(譯):《番石榴飄香》,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111頁。
[10]周笑盈:《靈魂深處的孤獨——論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天水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
[11]何榕(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xué)獎授獎儀式上的講話》,載于張國培(編):《加西亞·馬爾克斯研究資料》,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84年,第153頁。
[12]何榕(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xué)獎授獎儀式上的講話》,載于張國培(編):《加西亞·馬爾克斯研究資料》,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84年,第154頁。
[13]阿來:《阿來文集 塵埃落定》,2001.08,第425頁。
[14]阿來:《阿來文集 塵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1.8,第425頁。
[15]阿來:《阿來文集 塵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1.8,第418頁。
(作者介紹:蘇巧明,蘭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