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婷
【摘 要】本文提出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觀的意義,以及其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即“知易行難”;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即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突破“知易行難”的關鍵。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學生觀 知易行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涉及很多教育、教學、課程等方面的概念,如教育價值觀、課程觀、知識觀、學生觀等[1]。本文重點分析學生觀。
一、新課改背景下研究學生觀的意義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其學生觀?;A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生觀強調:學生是發(fā)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認真聽講、按時作業(yè)、考試成績好的學生未必是好學生;調皮搗蛋、不愛做作業(yè)、考試成績差的學生未必不是好學生。這就要求教育者樹立嶄新的,基于每個個體全面、健康發(fā)展的科學學生觀,從而使教育活動有“據(jù)”可依[2]。
我國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其角色已然初步從過去的霸權者、主導者、仲裁者轉變成協(xié)調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也從過去的傾聽者、接受者轉變成主動者、建構者、實踐者。師生雙方相對于知識而言,也從過去的“局外人”轉變?yōu)椤熬謨热恕?,在互動中發(fā)展知識,使知識的潛在價值轉化成現(xiàn)實價值,并在這種轉化中使知識“增值”。其相互之間也從過去的支配與服從、控制與妥協(xié)轉變?yōu)閷υ挕⒑献鞯年P系。
二、學生觀的轉變困難——存在“知易行難”的問題
基于新課程的學生觀,教師們逐漸調整舊的觀念,能夠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識到學生發(fā)展?jié)撃艿目臻g。但還是存在相當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理解僅限于表面,他們認定的好學生還是限于能夠認真聽講、不搞小動作、考試成績好等。雖然教師已經(jīng)能夠投入一定的精力去幫助那些學習成績不太理想、有一定學習困難的學生,但對那些思維活躍、注意力轉移較快的學生很難正確評價。這些學生往往只需分配一小部分注意力在所學的知識上就可以掌握學習的內容,多余的注意力自然會分散到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教師對待這樣的學生還顯得有些束手無策。當然,這與我國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有一定的關系。班額過大,教師無暇顧及每個學生的需要,面對不同水平、不同特點的學生,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只有準確地定位角色,有正確的學生觀,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實現(xiàn)學生觀的真正改變[3]。
三、相應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師不能再把學生看作是消極的知識“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識的客體,應該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擁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潛力,是期待點燃的“火把”,有著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興趣,需要建構知識,尋求意義。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這對教師角色的轉換和新課程的實施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承認學生是發(fā)展的,是有潛力的、有差異的人,是活潑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4]。
因此,教師樹立正確學生觀的前提有三點。第一,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學生是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的,學生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必須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當然,發(fā)展中的人意味著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長中的人,這就要求教育者不要求全責備,不讓學生犯錯誤,教育者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尤其是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第二,確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是被動的接受,教師所傳授的東西必須經(jīng)過學生的主體化過程,即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主體行為,是別人替代不了的。第三,認識到學生的獨特性。
(二)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確立了正確的學生觀后,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否則,再完善的學生觀也不會對教育發(fā)展起任何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實施是關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們應注意以下四點[5]:
第一,對自身已有的教學經(jīng)驗進行深入思考。教師應該學會撰寫《教后記》《自身日記》;進行各種形式的對照分析和學習小結;記錄自己的點滴感悟、體驗與思想火花;實踐中的個案剖析與思考;個人成長的回顧等。第二,積極地與他人進行經(jīng)驗交流。在課程改革中,我們通常進行經(jīng)驗交流的方法有:經(jīng)驗總結與交流,教學觀摩中的相互切磋,教學沙龍,有目的、有計劃、有深度地會談。第三,進行自我導向和自主設計的學習。自我導向和自主設計的學習能夠增強自律意識,開發(fā)自我潛能。第四,改變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教師應該樹立與學生平等的觀念,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上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成長,把學生的經(jīng)驗與書本知識結合起來,從“書本中學”到“做中學”,拓寬通往書本知識的路徑。
【參考文獻】
[1]和學新,張丹丹.我國課程改革理論基礎研究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1(05):3-11.
[2]孫艷.新中國三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目的及其學生觀審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8):5-8.
[3]關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操作困難[J].教育探索,2005(02).
[4]李海洋,米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換[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122-124.
[5]楊小莉,張金強.淺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教師[J].科學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