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
序言
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鎮(zhèn)王家河村(群富村),王姓聚居,共分五分(房)。從一世祖開基以來經歷了大約650年。王姓族人祖?zhèn)鳌暗範t”手藝,多以鑄造為業(yè),現在冶金行業(yè)稱為“翻砂”。這種手藝起于何時,現在已無從查考,我在光緒八年(1882年)編纂的《孝感縣志》上找不到任何蹤跡,1959年出版的《孝感縣簡志》上也未見明確記載。從采訪族人看,至少晚清以來即以此手藝謀生。早年主要生產犁面、犁尖等農具和鐵鍋,20世紀七八十年代,轉而生產鋁鍋、鋁水瓢等日用品。為謀生起見,村中許多男丁到湖北、河南、安徽各縣開爐鑄造,20世紀50年代以后成為各縣鐵工廠、農具機械廠的技術工人,為我國現代化事業(yè)的起步貢獻了力量。20世紀60-80年代初,我曾看到王家河家家開爐,處處起火,稻場上曬著翻砂用的模子,人人經營鋁制品生意的局面。在一段時期里,王家河是周圍各村莊中較為富有的,是為周圍各村莊羨慕的。隨著國家現代化的進展,耕田農具逐漸機械化,生活用品也轉由機械生產,犁鏵沒有市場,鋁制品鍋、鍋蓋、水瓢等農村家用工具也逐漸失去了市場。今天的王家河,這種流傳幾百年的手藝,除一戶為外地工廠加工零配件還在“開爐”生產外,其他各家皆已斂手。還有幾家王姓后人在外地開了工廠,那已經是較為現代化的生產了。這種傳承了幾百年的手藝,在王家河也只是留存在人們的回憶中了,再也看不到開爐、起火的轟轟烈烈景象了,現代化生產極大地摧毀了農耕時代的手工業(yè)生產和相關技藝。寄居各縣的“倒爐”手藝人也都落籍各地了。
近年各地農村發(fā)起修譜。王家河王氏二分王順凱(朗清)十年前開始籌備,做出了相當努力,打算修出二分續(xù)譜,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及身而成。五分在族人王心棋(潤琴)全力推動下得以修成,潤琴先生所修之譜稱《王氏五分相邦公長房克繩公支下續(xù)譜》(以下簡稱“五分續(xù)譜”)。潤琴先生修譜過程中,發(fā)現了五分族人收藏的《王氏五分支譜》(以下簡稱“支譜”),他參照“支譜”和光緒十一年(1885年)所修《王氏族譜》(以下簡稱“光緒乙酉譜”),完成了五分族譜的修訂?!爸ёV”與“光緒乙酉譜”最大的不同,在于“支譜”多出了九代。王氏族人各分在續(xù)修中對是否應多出九代存在不同認識。
我作為王氏二分女婿,受托擔任二分譜編纂,在寫給潤琴先生的信中我是支持九代的??上У氖?,王氏族人大多不支持九代之說。我作為此次修譜的客卿,自不能勉強。但是,我在認真研究了孝感王氏來歷及其演變歷史后,堅持認為孝感王家河(群富村)自明初以來人口繁衍,應不止現在所說的22代,應該再增加4-7代,才符合歷史的事實。因此,我在此僅憑可能得到的王姓族譜資料,寫出一點考證,以求盡可能復原歷史的真實,是否在修譜中采納,只好留待王氏賢達和后人卓裁。
孝感王姓族人的由來
考證本題以前,首先要搞清楚孝感王氏的由來。
據傳,王姓族人先祖起自于周靈王。后以王為氏,綿延繁衍。魏晉時期,代有聲名。北宋時,王姓族人曾為相,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作《三槐堂銘》予以稱贊?!度碧勉憽酚浭鐾跏舷热嗽种踩庇谕ィ约詈笕松线M。王姓族人遂以三槐為堂號,分居各地的王氏后人常以三槐堂自居。據王潤琴先生記憶,王家河王氏宗祠里即懸掛“三槐堂”匾。五代時期,北方戰(zhàn)亂,王氏族人南遷各地,其中一支輾轉來到江西,江西王姓情況如何,資料不足,難以盡述。
江西王氏族人遷居湖北孝感,是一個大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宋元之交和元明之際,政治腐敗,災荒嚴重,導致農民起義不斷,戰(zhàn)爭頻發(fā),各地梟雄爭奪天下。湖北成為朱元璋、陳友諒、徐壽輝爭奪的大戰(zhàn)場,殺人盈庭,血流于野,人口財力嚴重損失。湖北《喻氏宗譜》卷一載:“徐壽輝之亂,楚地榛莽千里,虛無人跡。”朱元璋取得最終勝利,定鼎南京,統一全國。明洪武元年,高祖朱元璋頒布詔諭,令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一舉措是政府行為,造成全國人口的大流動。但是,據有關學者研究,這一次全國性的有組織的人口大流動,卻在正史上沒有留下過多記載。反映這一歷史事實的,多存在于湖北、四川等各地的方志和族譜記載,也存在于移民后裔的口耳相傳中。據復旦大學人口史學者曹樹基所著《中國移民史》第五卷估算,在洪武大移民中,從江西遷往湖南的移民約有57萬,江西遷往湖北的移民約為69萬。由于江西未經歷大戰(zhàn)亂,人口繁盛,財力豐沛,形成了洪武人口大遷移的物質基礎。據學者依據大量族譜和地方志材料的研究,鄂東北的江西移民占到全部人口80%,鄂東南和江漢平原一帶約占77%,襄陽一帶占到67%,鄂西北也占到30%。可見,湖北人大部分都是江西人的后裔。
由于是政府行為,遷居湖北的多是江西士族大姓,在這種形勢下,往往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在政府的動員安排下集體遷移。
江西王姓先祖遷來孝感,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fā)生的。據“光緒乙酉譜”,一世開基祖宗二下載:“公行二,號括伯,始麻城來于元末。積功累德,塑像于東岳廟中,咸豐年間慘遭兵燹?!彼窍鹊铰槌牵蠖ň有⒏?。此外,“光緒乙酉譜”沒有提供王姓由來的其他材料。
據民國17年隨州《王氏宗譜》(以下稱“隨州譜”)所載,隨州王姓族人禮富、禮貴、禮榮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所撰《王氏宗譜》卷一《譜牒敘》:“宗一、宗二昆友二人,原系江西民籍,至明皇洪武二年始徙于孝感白云鄉(xiāng)白沙鋪楊橋村,居住二百余載?!绷頁駠?7年《王氏宗譜敘》:“先君曉之日:吾先祖肇自江西,明洪武初年始遷孝感,繼遷隨邑,歷經數世,人丁漸繁,源流漸遠,若無宗譜,世系將失。”從嘉慶十八年到民國17年,中間經歷了100多年,口耳相傳,大體是一致的。元末明初來到孝感,這基本上來自于歷代口耳相傳。宗一、宗二兄弟離開江西來孝感白沙鋪楊橋村定居,歷代人口繁衍,乃將此地定名為王家河??滴跄觊g,王家河王姓三分族人中有繼宗公,其二子之佐、之佑二人,之佐自孝感遷居纏山店(據“光緒乙酉譜”,此地名現已不可考),這一支族人實際上到了隨州南山潰川鄉(xiāng)紫里九甲灣楊河姚家畈落籍,之佑遷陜無考(見“隨州譜”卷一《建祠碑文》)。上述《譜牒敘》所指二百余載,應是康熙初年孝感王姓兄弟遷徙隨州的時間,其實,從洪武二年到康熙初年差不多三百年。
至宗一公,據“隨州譜”《創(chuàng)修宗譜總序》載,“宗一公之后裔,另有祠宇,支派自成一宗”。這是隨州王氏在民國17年到孝感王家河訪問族人后,從王自安、王少初那里得到的消息?,F據說,宗一公后裔在孝感城附近自成一宗,修有族譜。
根據現在所獲得的王氏族譜資料,從江西來到湖北的不止一支,來到孝感的王氏族人,也不止一支。據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家譜總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所載,元末明初從江西臨川遷居湖北漢陽一支,由吉安府遷居湖北黃陂一支、漢川一支,黃岡數支,麻城一支,紅安一支。還有洪湖、公安、沔陽等各縣均有來自江西的移民?!吨袊易V總目》還載有王祥徽纂修孝感《王氏宗譜》八卷,同治八年版,始祖明代人,其他未詳,此譜藏于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筆者未曾親自披覽,不知此族今日位于孝感何處。近來發(fā)現孝昌(原屬孝感,20世紀90年代析出)還有一部《潰川王氏宗譜》,明代天啟年間修,1920年重修,分成七卷。這家王氏后人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屢次修譜,至2011年5月完成出版新譜三巨冊。根據《潰川王氏宗譜》披露的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譜序,這家王氏遷居孝感縣白云鄉(xiāng)后,分成十分,天啟年間“聚族于白云鄉(xiāng)興讓北會東西南北,在祖建靈臺寺地方居住者,惟六分、三分、四分、五分、七分、九分、十分,此同承納匠貼銀之族”。承納匠貼銀是指按戶籍向政府交納稅銀的意思。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家族。據1921年版《擐川王氏宗譜》記載,參加續(xù)譜的村莊有54個;2011年版《潰川三槐堂王氏宗譜》記載,參加續(xù)譜的王氏族人今天分居孝感、孝昌、漢川、漢陽、仙桃、大悟等市縣87個村莊,人口數以萬計,一說20萬。1921年版《灄川王氏宗譜》在序言后,印有遷居孝感始祖宗仁公遺訓。這個遺訓提供了江西王氏先人遷居孝感的經過,極為重要。因為這個遺訓重要,我把它全部抄錄如下:
吾先祖相傳世居揚州九江豫
章郡臨川縣金井灣,累世簪纓,宗族繁衍,分八大房。其一分裔至吾高祖諱士祺,當宋南渡后,以光祿大夫拒元兵于江漢之間,晉封統文顯武將軍;吾伯曾祖諱元偉,字仁杰,居義烏郡,生堂叔祖諱偉,字子允;吾曾祖諱元愷,字仁豪,籍居麻城五老山下張七相公村滾子河,生吾祖諱禱,字子誠;吾父諱之勉,號復齋,舉茂才遇濁世,未上第,于元至正年間選為麻城諸生訓教,著有《閑道錄四子書注疏講義》行于世;吾兄宗性,字天一,自吾祖父迄吾身,甫三代而元亡。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皇詔限一月內撥發(fā)麻城士民于外府州縣墾種時,吾兄年五十余,乘票撥吾于孝感縣白云鄉(xiāng)西觀村白水堡,經兵燹報絕戶之李家村棗柏林中茅屋三間。本年十二月二十日,偕段氏攜一子與二仆申兒、旌兒至李姓家,神主猶在。
次年己酉年(1369年)正月初二日,插草標記土界,吾年方二十五歲,秋八月,乘納戶丁銀三兩三錢八分五厘。
五年,吾母薛氏卒于麻城十一月初八日午時,歸葬于滾子河吾父墓右,上勒碑一塊。
六年,吾兄分匠銀一十二兩,始納票一紙,另注吾名天二。
二十二年(1389年)造瓦屋十間,二十五年(1392年),立水砦一所(按:即今孝昌縣周興東南王家砦)。段氏卒,續(xù)娶彭氏,彭氏卒,續(xù)娶余氏,各育有子女,惟九官、十官尚幼,吾年衰邁,理應頤養(yǎng)。爾眾兄弟當體吾志,訓詁成人,戶丁匠銀,異后不得逃避推諉以累一二人,后世子孫若有志建立祠宇,撰修家乘者,欲知歷代世系祖宗名爵,須往臨川縣義烏郡二處祠中查之,木本水源彰彰可考。
吾本華胄,家風清馥,后世當體吾言,男子以耕讀為務,女兒貴冰雪自持。男勿失業(yè)為下賤之子,女勿冶容蹈污穢之名,清白守己,勤儉持身;勿恃己勢而恐嚇鄉(xiāng)鄰,勿挾己智而厭薄兄弟;喪祭斟諸禮豐儉合其宜;誠于交人接物,嚴于省身自修。
孝為百行之首,酗為萬惡之魁,遵吾言者,麒麟應瑞,背吾言者,梟獍隨生。數傳而后,譜系當清,子子孫孫,拳拳服膺,庶幾螽斯蟄蟄,瓜瓞綿綿,于以繼槐堂之家聲,歷久弗替,不卜可知也。其慎之勉之!
宗仁生于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他是從江西臨川遷麻城,轉孝感的第一代,他的遺訓所反映的歷史價值是很高的,是說明孝感王氏來歷的第一手資料。為此可以有以下各點評論:
第一,宗仁說:“吾先祖相傳世居揚州九江豫章郡臨川縣金井灣”,這里所說的先祖,明確指為“傳說”。宗仁對先祖的敘述不是親身經歷,也不是根據文字記載,所說揚州九江豫章郡,是沿用古老的傳聞。作為地方行政設置,郡縣制是秦代設立的,兩漢及魏晉時期實行,隋唐以后廢郡留縣,元明兩代均不實行郡制。西漢時,豫章郡屬揚州剌史部,王莽時改稱九江郡。豫章郡大致相當于后世的江西,郡以下分成若干縣,這里只有臨川縣金井灣這個地名應該是可靠的。
第二,臨川縣金井灣王氏先祖宗族繁衍,分八大房。宗仁的曾祖元愷已經遷居湖北麻城。乃父之勉以秀才未能中舉,擔任麻城諸生訓教,有著錄,擔任諸生訓教,是被麻城知縣選拔為鄉(xiāng)學(古稱“庠序”)教師。這說明,元朝末年,王元愷一家已從江西移居麻城。
第三,“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皇詔限一月內撥發(fā)麻城士民于外府州縣墾種”。這說明,遷移麻城士民到外府州縣墾種是洪武皇帝的命令,而且要在一個月內完成,這條史料為明朝正史不載,填補了明代歷史中有關移民的重要情節(jié)。這也說明,孝感王氏不是直接來自江西,而是來自麻城。這與“光緒乙酉譜”里籠統而含糊的描述大體相符合。王家河王氏族人至今還有口傳資料,比如先世居住在麻城筷子巷,睡覺稱作“過麻城”,至今保有對先祖麻城過籍的古老記憶,這與湖北其他地區(qū)江西移民后裔的記憶大致上是相同的。湖北各地的許多族譜都記載了瓦屑壩、筷子巷、瓦子角等地名,不僅江西有瓦屑壩、筷子巷、瓦子角這些地名,湖北境內也有瓦屑壩、筷子巷、瓦子角的地名。
第四,“乘票撥吾于孝感縣白云鄉(xiāng)西觀村白水堡,經兵燹報絕戶之李家村棗柏林中茅屋三間”,這也是一條重要史料。這表明當時的移民不是自愿的,是政府組織的。被移民戶需要手執(zhí)“乘票”,被撥往孝感白云鄉(xiāng)。明朝政府實行里甲制,對居民有嚴格的戶口管理,隨意遷移是不被允許的。
第五,宗仁有兄弟二人,長兄宗性,字天一,宗仁字天二。宗仁遷居孝感時已25歲,帶著家人和仆人來。宗性長宗仁二十多歲。
第六,宗仁被撥到孝感白云鄉(xiāng),住進李姓絕戶家中,此家神主還在。這說明當年孝感遭破壞的慘景。宗仁第二年插草標明地界,完納正稅。正式成為湖北孝感民籍。插草標明地界,表明白云鄉(xiāng)一帶很荒涼。
第七,經過了20年的努力耕耘,才得以造成瓦屋十間(即今孝昌縣周興東南十王垮),再過三年,建成水砦一處(即今孝昌縣王家砦)。這時候,宗仁的10個兒子都已出生。于此可見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
第八,令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這個遺訓中所反映的歷史過程與孝感市蕭港鎮(zhèn)王家河(群富村)的王氏來歷有驚人的相似,都是由麻城來,都是定居在孝感縣白云鄉(xiāng)。一是定居在白云鄉(xiāng)西觀村白水堡,另一是定居在白云鄉(xiāng)白沙堡楊橋村。前者是宗仁、宗性兄弟,后者是宗一、宗二兄弟。前者說兄長宗性留在麻城,后者說兄長宗一另成宗派。王家河的王姓和隨州南山的王姓都堅稱宗一另立宗祠,宗二是他們的始祖。令人懷疑那個定居在白云鄉(xiāng)西觀村的王姓是否就是宗一的后人呢?
當然,宗仁的遺訓是他本人交代的,是印在明朝天啟年間的《澴川王氏宗譜》上的,這是可靠的歷史文獻?!肮饩w乙酉譜”和隨州《王氏宗譜》相比而言都是晚出的,是后人對先祖的追憶。
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宗二與宗仁是親兄弟,我們是否可以合理地推測:經江西來自麻城的宗仁以及宗一、宗二兄弟都是祖居江西臨川縣金井灣的同輩兄弟呢?
如果宗仁不是宗一,那么王家河王氏與隨州南山王氏所說的宗一還在孝感嗎?又在孝感何處呢?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