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樸兵
微子、箕子和比干,被孔子譽為殷代的“三仁”(《論語·微子》)。與其他“兩仁”相比,比干既忠且慧,最后被紂王剖心而死,極為慘烈。忠、慧、慘三字皆有“心”,比干因心而被殺,后人因心念比干。中國官方(含儒家)和民間百姓紀念比干的方式不同,其形象在官方和民間也大異其趣。本文對比干在官方和民間的不同形象進行了初步探討,希望有助于比干文曲形象的樹立與宣傳,裨益于當前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本文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比干的忠心
漢代的許慎《說文解字》釋“忠”為:“敬也。從心,中聲。陟弓切。”清代的段玉裁稱:“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此與慎訓謹同義。”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卷二十解釋道:“忠之言中也,謂肅敬之意存于內(nèi)者也。凡對人對事,內(nèi)心肅敬而不疏慢,皆謂之忠也?!庇纱丝芍业暮x是指滿懷敬意地盡心做事。
比干的忠,表現(xiàn)在他對紂王的進諫上。紂王登基后,好酒淫樂,寵愛妲己,厚賦重稅,搜刮天下錢粟,甚至“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相間,為長夜之飲”(《史記·殷本紀》)。商王朝出現(xiàn)了“百姓怨望而諸侯有叛者”(《史記·殷本紀》)的不利局面。紂王的對策是嚴令繁刑,用“炮格之法”加以鎮(zhèn)壓,并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昌,以威嚇天下。
紂王還重用善諛好利的費中、善毀讒的惡來等奸佞之臣治理天下,殷商王朝的統(tǒng)治進一步惡化。殷商內(nèi)部出現(xiàn)了“殷人弗親”,所控制的諸侯也“以此益疏”,最后發(fā)展到“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史記·殷本紀》),殷商王朝的統(tǒng)治陷入分崩離析的全面危機之中。
面對危機,忠臣比干挺身而出,向紂王進諫。進諫的內(nèi)容,雖然史書無載,但可以推想是針對紂王昏亂暴虐的,如疏妲己、薄賦稅、輕徭役、行仁善、遠奸人等。紂王的態(tài)度是“弗聽”,拒絕了比干的進諫,但鑒于比干殷商王族核心成員的身份,紂王也沒有對他進行懲戒??梢钥闯?,此時紂王與比干之間的君臣關系尚未惡化。
滿朝之中,向紂王進諫的不止比干一人。大臣祖伊曾向紂王進諫,紂王以“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為理由拒絕之,祖伊由此得出了“紂不可諫矣”的結(jié)論。微子是紂王的庶兄,也數(shù)諫紂王,紂王置之不理。微子對紂王極其失望,“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史記·殷本紀》)。此時的紂王已是閉目塞聽,若再向紂王進諫,將有生命危險。
比干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他心有不甘,不忍心就這樣看著殷商王朝走向毀滅,百姓生靈遭受涂炭。他發(fā)出了“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史記·宋微子世家》)的呼聲,認為:“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彼运揽範?,強諫紂王,“進諫不去者三日”。采取的策略是你不接受,我就不回去。紂王很是煩心,問比干:“何以自持?”即你憑什么這么執(zhí)著呢?比干大義凜然道:“修善行仁,以義自持?!保◤埵毓?jié)《史記正義》引《括地志》)紂王大怒,對比干發(fā)出了死亡威脅,稱:“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史記·宋微子世家》)比干遂被紂王剖心。
比干死諫紂王,樹立了忠臣的高大形象。周武王滅紂后,為褒獎比干,命大臣閎天“封比干之墓”(《史記·周本紀》)。《史記正義》釋“封”為:“謂益其土及畫疆界?!奔丛诒雀陕裨嶂帲由w封土,劃定墓區(qū)范圍,對比干墓進行重點保護。
殷商時期,大臣出將入相,文武官職不分。比干居內(nèi),規(guī)諫君王,此乃后世文臣之職。他以死相諫,為后世文臣樹立了楷模。后世“文死諫”思想的形成,應追溯于殷代的忠臣比干。
比干的慧心
許慎《說文解字》釋“慧”為:“儇也,從心,彗聲。胡桂切。”釋“儇”為:“慧也。從人,曩聲。許綠切?!薄墩f文解字》慧、儇互訓,其含義解釋的不甚明了。后世學者對此有進一步的解釋,如南唐學者徐鍇稱:“儇,敏也?!鼻宕鷮W者段玉裁稱:“慧,古多假惠為之?!苯藦埶椿障壬墩f文解字約注》卷二十稱:“慧、惠同意,故相通假。今語稱行事捷速為快,聲義并與慧通?!笨芍盎邸痹瓰槊艚葜??!盎邸痹诤笫莱Ec“智”連用,“智慧”意為思維敏捷、行事明智。
中國古人認為,負責思維的不是大腦,而是心臟。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可知,普通人的心臟為四竅,超過四竅即為心臟畸形。但在中國古代,人們卻認為心竅越多,人就越聰明?!伴_了竅”是說人初曉事理,孺子可教。相反,“不開竅”是說人糊里糊涂,心智未開;“一竅不通”是說一無所知,根本不了解某方面的情況,或不掌握某方面的專門知識。中國老百姓又將“心竅”稱為“心眼”,俗語“心眼多”,是說機靈、聰明,鬼點子多,善于出主意。
古人認為圣人非普通之人,心竅要比普通人多。在比干生活的殷商時期,人們普遍相信圣人有著一顆七竅玲瓏之心,故紂王對比干道:“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史記·宋微子世家》)紂王“剖比干,觀其心”的殘暴行為,不是懷疑圣人有七竅之心,而是懷疑比干是不是一位圣人。
紂王看到的比干之心,到底有幾竅,史書沒有交代,但極有可能比干和普通人一樣,擁有一顆四竅之心??吹竭@樣一顆四竅之心,紂王應是堅信了比干非圣人的判斷。人們也看到,面對比干的慘死,他沒有懺悔,沒有憐憫,反而更加瘋狂。紂王的叔父箕子也曾進諫過紂王(《史記·宋微子世家》),比干剖心后,“箕子懼,乃佯狂為奴”(《史記·殷本紀》),但紂王對他并不放過,將他囚禁起來,關人大牢。
比干死后,后人普遍相信他有一顆慧心,是一位極為聰明的人。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中,作者用“心較比干多一竅”來形容林黛玉的冰雪聰明。將林黛玉與比干相比,言外之意是林黛玉極其聰明。
儒家更是將比干升華到智者,但智者比干怎么會被紂王剖心,丟掉性命呢?這是因為智者不是單純的圓滑保命之徒,智者只能保證自己的不惑。在君主昏庸的時代,智者也只能技窮,故孔子日:“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史記·孔子世家》)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對此解釋道:“言智者必使處事通行,安有王子比干剖心哉?”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即為,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通行無阻,哪里還會發(fā)生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呢?三國時期的玄學家夏侯玄,更是將箕子、比干兩人稱為“智之窮也”(裴駟《史記集解》)。endprint
比干生前“修善行仁,以義自持”,后世儒家將其確定為仁者的楷模。后世儒者對比干、微子、箕子三人成“仁”標準進行了解釋,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稱:“仁者愛人。三人行異而同稱仁者,何也?以其俱在憂亂而寧民也?!毕暮钚Q:“微子,仕之窮也;箕子、比干,智之窮也。故或盡材而止,或盡心而留,皆其極也。致極,斯君子之事矣。是以三仁不同,而其歸一揆也?!保ㄅ狁啞妒酚浖狻罚?/p>
比“仁”境界更高的是“圣”,《論語·雍也》載:“子貢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p>
紂王聽到比干所言“修善行仁,以義自持”之后大發(fā)雷霆,在紂王的心目中,這是圣人的境界,紂王稱比干為“圣人”可能含有諷刺、懷疑之意。但后世卻是肯定其圣人地位的,劉邦的謀臣張良曾對其主云:“武王人殷,表商容之間,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賢者之間,式智者之門乎?”(《史記·留侯世家》)可知,在秦漢之際,在人們的心目中,比干就是圣人的化身。
比干的財神與文曲形象
與儒家和官方將比干譽為忠臣、智者、仁人、圣人不同,民間百姓則將比干視為神靈,他所擔任的神靈角色有二:財神和文曲。
中國的財神有多位,又有文武之分。民間百姓主要供奉的五大財神分別是殷代的高祖王亥、殷代的大臣比干、趙公明、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三國時期蜀漢的關云長。其中,王亥主中、比干主東、趙公明主北、范蠡主南、關云長主西。比干、范蠡輔佐君王,被奉為文財神;趙公明、關云長征戰(zhàn)沙場,被奉為武財神。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四方財神,分別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管仲、魯國的端木賜、戰(zhàn)國時期魏國曲梁縣令李詭祖和魏國商人白圭。其中,管仲主東南、端木賜主西南、李詭祖主東北、白圭主西北。
諸位財神,生前多有經(jīng)商貿(mào)易的經(jīng)歷。如王亥“服?!边\輸,管仲與人合伙做生意,范蠡三致千金,端木賜、白圭貿(mào)易致富等。李詭祖生前是地方長官,負責征收百姓的財帛,故又被奉為財帛星君。比干、趙公明、關云長三人被奉為財神,則與經(jīng)商、經(jīng)濟無涉。比干被奉為財神的原因是其心被挖,無心故不偏私。趙公明因統(tǒng)領“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仙,而被奉為財神。關云長以“義”著稱,商家取其“以義為利”,故奉其為財神。當前不少奸商,更是希望關老夫子一時糊涂,手揮青龍偃月大刀宰客。
中國改革開放后,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商品經(jīng)濟日趨活躍。發(fā)財致富成為多數(shù)中國人的夢想,財神遂逐漸吃香。各路財神,香火極盛。文財神比干的形象也被廣大信徒大樹特樹,十分突出,可謂風光無限。
在取得巨大經(jīng)濟成就的同時,中國也產(chǎn)生了不少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如“一切向錢看”的理念甚囂塵上,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屢見不鮮,道德淪喪、見利忘義之徒與日俱增,等等。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下,奉祀無心而不偏私的比干作為財神,寓意做生意公平交易、童叟無欺,此乃經(jīng)商致富的大道與正道,是值得社會大力提倡的。
與比干的財神形象相比,當今比干的文曲形象則要暗淡得多。但實際上,比干的文曲形象要比其財神形象要高雅得多,原因有二:
一是在中國的帝制時代,整個社會可分為士、農(nóng)、工、商四大階層。其中,“士”為廣大的讀書人(包括政府各級官僚),“農(nóng)”為種地的農(nóng)夫,“工”為掌握專門技能的工匠,“商”為做生意的行商坐賈。就其社會地位而言,士人的地位最高,農(nóng)夫、工匠次之,商人的地位最低。作為奉祀的神靈,士人奉祀的文曲當然也比商人奉祀的財神要高。
二是就比干的文曲形象和財神形象而言,比干的財神形象,可謂于籍無考,基本上是民間百姓的附會;比干的文曲形象則不同,在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中,比干被姜子牙正式封為“文曲”,掌管天下讀書人的功名利祿。如果說比干的財神形象是“下里巴人”的話,比干的文曲形象則是“陽春白雪”。
當前的中國,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多數(shù)民眾已解決了溫飽問題,闊步走向富裕。從貧窮經(jīng)溫飽到富裕,最需要解決的是物質(zhì)財富的增長,在此期間,百姓多做發(fā)財致富之夢,故人們多敬拜財神。但在填飽國人肚子的同時,也必須填飽國人的腦袋,否則人們極易陷入精神空虛,產(chǎn)生信仰危機,國人的素質(zhì)也難以提高。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提高國人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奉祀“文曲”形象的比干,寓有重視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之意。隨著中國走向富裕,黨和政府會越來越重視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比干的文曲形象定會大放異彩。
作者單位:安陽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