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曄
(張家港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內科,江蘇 張家港 215611)
參苓白術散加減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25例臨床分析
鄒曄
(張家港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內科,江蘇 張家港 215611)
目的 評價參苓白術散加減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療效。方法 選取腸易激綜合征患者50例,隨機分為兩組,采用中醫(yī)參苓白術散加減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和對照組匹維溴銨治療各25例。結果 治療組治愈率24%,總有效率84%;對照組治愈率4%,總有效率52%。兩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參苓白術散加減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參苓白術散;腸易激綜合征;匹維溴銨
腸易激綜合征系一組以腹部不適或腹痛伴有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鞯墓δ苄阅c病,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和生化異常。歐美腸易激綜合征的人群患病率為10%~22%,我國為5.7%~7.3%,消化專科門診就診的腸易激綜合征為10%~30%。發(fā)病年齡多在20~50歲,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1.1~2.6倍[1]。西醫(yī)認為該病的病因和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心理因素;②胃腸運動紊亂;③內臟感覺功能異常;④腸道感染;⑤食物因素;⑥家庭和遺傳因素;⑦自主神經功能異常。臨床表現以腹部不適或腹痛、排便異常為主。腹部不適或腹痛以下腹部為主,也可游走,發(fā)作和持續(xù)時間不定,常在排氣或排便后緩解。腹瀉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現,無血便。便秘往往伴有便后不盡感,部分患者出現腹瀉于便秘交替。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常有消化不良癥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癥狀。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本人采用中醫(yī)參苓白術散加減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25例和對照組匹維溴銨治療25例,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全部50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時間為15 d。治療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齡25~65歲,平均45.8歲。對照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齡22~64歲,平均46.1歲。兩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診斷標準。采用羅馬Ⅲ診斷標準[2]:①病程6個月以上且近3個月來持續(xù)存在腹部不適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點中至少2項;a.癥狀在排便后改善;b.癥狀發(fā)生伴隨排便次數改變;c.癥狀發(fā)生伴隨糞便性狀改變。②以下癥狀不是診斷所必備,但屬常見癥狀,這些癥狀越多越支持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a.排便頻率異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b.糞便性狀異常(塊狀/硬便或稀水樣便);c.糞便排出過程異常(費力、急迫感、排便不盡感);d.黏液便;e.胃腸脹氣或腹部膨脹感。③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
1.3治療方法。對照組:匹維溴銨每次1片 每日3次。治療組:參苓白術散加減方。藥有:炒白術12 g、薏苡仁20 g、廣陳皮6 g、白芍10 g、防風10 g、茯苓10 g、焦三仙(各)10 g、木香8 g、柴胡5 g、黨參12 g、炙甘草3 g、
1.4療效標準。痊愈:腹部不適、腹痛、癥狀消失,排便正常。好轉:腹部不適、腹痛、排便癥狀好轉。無效:癥狀無改善。
治療組25例,痊愈6例,好轉15例,無效4例,治愈率24%,總有效率84%;對照組25例,痊愈1例,好轉12例,無效12例,治愈率4%,總有效率52%。兩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n,%)
腸易激綜合征屬于中醫(yī)泄瀉范疇。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直下者為瀉[3]?!秲冉洝酚小岸礊a”,“濡瀉”,“注瀉”之說?!端貑?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饗瀉……濕勝則濡泄”?!毒霸廊珪?泄瀉》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fā),此肝脾二臟之病也”。泄瀉的主要病變在于脾胃和大小腸,主要關鍵是脾胃功能障礙。脾虛濕勝是導致本證的重要因素。外因與濕邪關系最大,濕邪侵犯,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所謂“濕勝則濡泄”。內因與脾胃關系密切,脾失健運,水谷不化,濕濁內生,混雜而下,發(fā)為泄瀉。腸易激綜合征一病,根據臨床表現,常辨證為肝氣乘脾,脾胃失其健運,濕濁內生,故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方以益氣健脾,滲濕止瀉[4],并輔以疏肝之藥,以疏肝健脾,而成奇效。其中炒白術、茯苓、薏仁健脾除濕;陳皮行氣健脾、燥濕化痰;白芍柔肝緩急;防風散肝舒脾;焦三仙健脾消食和胃;木香行氣止痛;柴胡理氣疏肝;黨參補氣益脾肺;炙甘草調和諸藥。該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暗合四君子湯,以益氣健脾。白術、白芍、陳皮、防風實乃痛瀉要方,取其補脾瀉肝之用。西醫(yī)對于腸易激綜合征無特殊治療藥物,主要是對癥處理,矯正與癥狀相關的疾病生理,改善胃腸動力,解除或者減輕患者的腹瀉、便秘、產氣或者痙攣的特異癥狀,同時輔助以必要的心理治療和飲食等綜合治療,改善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5]。而中醫(yī)正是采用辨證施治的原則,注重個體差異,內外兼顧,治病求本,所以對該類疾病往往能取得良好療效。
[1] 王吉耀.內科學(上冊)[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 葛俊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3] 張伯臾.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
[4] 許濟群.方劑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995.
[5]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下冊)[M].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R574
B
1671-8194(2016)29-0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