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文學++歐重香
摘要: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學研究的發(fā)展,二者的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它們之間存在很多交叉聯系。為了更好地使人學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完美結合,就要了解人學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和興起原因,以及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系,以推動其發(fā)展。
關鍵詞:人學;興起;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016-02
人學從理論上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許多社會科學交叉的綜合性的基礎學科。近幾年來,隨著對人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壯大,將二者結合的研究是大勢所趨。學習二者結合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能夠幫助兩學科共同進步、協同發(fā)展。
一、我國人學的興起與發(fā)展
人學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領域中是一大熱門。人學研究的任務和實質與它興起的背景相一致。在當代中國,有人認為支配著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主要有三個基本事實。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在表面上看是物質的問題,而它的內在其實是人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想要正常運作首先就要規(guī)范人的行為。第二,文化建設。文化建設的實質也是以人為核心的,必須提高人民的素質。第三,當代中國的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是要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解決的也是人的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價值在于追求人的發(fā)展。 [1]把它們都上升到深層次,就會發(fā)現核心都是人的本質、存在和歷史發(fā)展的問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逐一解決這些現實性問題,是為其提供指導思想和實踐方法,這就是所謂的人學。它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是什么,應該是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在這其中包含著人學產生的必然性。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加速轉型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人學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人學在我國的發(fā)展、壯大,并不是巧合,它有完備的理論根據和產生的背景。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經濟發(fā)展這一領域上,我們國家更多的是傾向于走知識經濟道路。那么什么是知識經濟呢?顧名思義,以科學知識為發(fā)展經濟基礎的就是知識經濟,用最科學的知識和信息類的資源發(fā)展經濟是其的核心舉措,也就是經濟發(fā)展的關鍵。為了順應經濟發(fā)展的時代潮流,就要實現人在觀念上的變革,還要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新動力、獨立精神,關注學習工作等的生活,產生更多創(chuàng)新理念和注重管理能力以用來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發(fā)展知識經濟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條件。我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關鍵是實現知識創(chuàng)新,而這關鍵中的關鍵就是要培育出大量擁有現代知識的人才。第一,我們要實現人在觀念上的變革;第二,應倡導人的創(chuàng)新、獨立和批判意識,以創(chuàng)新和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才能為迎接知識經濟高潮的到來作出充分的準備。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當中,人是起著決定作用的,所以我們要立足于現實中的人,否則任何事情如果離開了人,都將無法實現。與此同時,其他發(fā)展行為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手段,促進人的發(fā)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隨著有關人學的各學科的逐漸發(fā)展,為人學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研究人學的理論從不同的學科和角度都有不同的發(fā)展,這些學科都具有分散的、零散的特點?,F今社會是人的社會,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完善、自由解放運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標,人學也將成為新世紀的一門顯學。近些年來,人學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明確了人的價值,呼吁著人的解放。廣大學者們分析了人學興起的背景,人學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焦點論題。
二、人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人提出了更多的標準和要求:例如,要求人減少對物質的追求,更多地追求人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求推行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要求全社會人員擁有高等知識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馬克思主義人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都是與人有著密切關系的兩個新興的學科,它們主要以人為研究對象,二者的聯系十分密切。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已經有了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人學相結合的論斷。在1998年6月的《宜春師專學報》上有一篇題為“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淵源與人學基礎”的文章,這是國內第一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學相結合問題的文章。在此后的2002—2009年間,又有20多篇論文表達了從人學角度與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相結合的觀點。[2]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化它們在本質上也都是實踐的,并且它們都同屬于人類的精神生活范疇。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具有社會現實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通過實踐結成不同的社會關系,并且通過實踐改變社會中存在的關系,這樣才能讓人自身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因此,人在實踐中就體現出了人的本質問題,人的存在方式是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活動,它不僅傳承和創(chuàng)新了人類社會道德文化,也是人自身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方式。當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歷史探究的時候,也可以得出這一結論。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起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它是一門新興的、獨立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的思想與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要規(guī)律,它的主要研究內容是研究如何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產生影響進而使之發(fā)生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促進人的人格的形成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重要社會實踐活動,已經有學者說,思想政治教育學在本質上也就是人學,所以我們說研究人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十分重要。不以人學為基礎的道德教育是不以人特別是受教育者為主體的,這樣的實踐活動分離了人性與道德規(guī)范,在實踐中與人性又相背離。如果這樣,本來應當是具有濃厚的人學魅力的道德教育,就變成了毫無生氣、主體能動性、道德意義,就會變得更加枯燥無味,甚至是令人討厭的灌輸說教。由萬光俠教授等編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指導,立足于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情況,并以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為背景,十分系統地研究了人的發(fā)展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來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3]
學術界普遍認為,人學的發(fā)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進步有著重大的意義,馬克思關于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的本質、人的主體性、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廣泛的視野。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歷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進行研究,才能在當今社會中,在紛繁的學科體系發(fā)展取向中吸取發(fā)揚各家的長處,避免短處,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形成獨家,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內容,同時讓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強大的社會認同感。
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表明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邏輯起點、人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邏輯關聯點是現實中的人。馬克思主義人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點,首先,馬克思主義人學是研究人的哲學,我們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受教育者是人,是以做人的思想工作為根本的,所以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是現實中的人。二者都是不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的。
參考文獻:
[1]韓慶祥.發(fā)展中的當代中國人學思潮[N].學習時報,2003-01-06.
[2]張耀燦,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學取向探析[J].人大報刊復印資料,2007,03:31.
[3]萬光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