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吉
【摘要】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簡稱CAG)的發(fā)生多與飲食、情志、濕邪有關。CAG以脾胃氣虛為本,濕氣干胃為標,在扶正祛邪的基礎上,確立了健脾化濕,理氣和胃,活血祛瘀三位一體治療方式,采用柴平湯加減,療效確切。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名醫(yī)經驗;中醫(yī)藥;任順平
【中圖分類號】R259.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2.0.02
導師運用30余年來的經驗,從脾胃氣機論治,注重健脾、和胃、疏肝、化瘀,現對其治療經驗作如下闡述:
1 謹守病機
CAG系胃黏膜上皮受損,固有腺體減少,出現纖維替代、腸腺化生、假幽腺化生等特征的胃炎[1]。但祖國醫(yī)學中并無CAG這一疾病,依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yī)的“胃痛”、“痞滿”、“嘈雜”等范疇。
導師認為CAG病位在胃,與肝、脾的功能失調有關。肝屬木,為剛臟,喜條達,主疏泄;脾屬土,喜溫燥,主運化;胃亦為土,喜濡潤,主受納。肝與脾胃之間,存在木土相克、相侮的生理病理關系。故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容易濕邪內生,并常兼有氣滯、血瘀、熱郁、痰濕、食積等病理因素,由本虛而致標實,故CAG病機為本虛標實。
柴平湯首見于《景岳全書》,為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而成,藥物組成有:柴胡、半夏、黨參、黃芩、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本方原主治“脈濡濕癥,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導師認為飲食、情志、濕邪是CAG發(fā)病過程中的三大主要因素,而柴平湯恰如其分地針對這三大致病因素。小柴胡湯疏肝利膽、調暢情志,平胃散化濕和胃消食,濕去食消則脾胃自健,情志舒暢則病無反復。
2 辨治經驗
2.1 健脾化濕,養(yǎng)陰益胃,固本之法
脾胃同居中焦,相為表里,為后天之本,故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所養(yǎng)。CAG為本虛標實,可分為脾胃虛弱證和胃陰不足證。CAG多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發(fā)病,虛證貫穿于全程。因而導師在治療CAG時,在柴平湯基礎上,針對患者出現食后飽脹,口淡乏力,舌淡,脈弱等癥,辨證為脾胃虛弱證,方中重用黨參、黃芪、炒白術等以健脾益氣;針對患者出現胃脘灼痛,口干欲飲,舌紅,脈細等癥,辨證為胃陰不足證,方中常以太子參、沙參、麥冬等以益氣養(yǎng)陰。
2.2 調和肝胃,理氣通降,通用之法
脾屬土,肝木疏土,助其運化,脾土營木,利其疏泄。若肝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氣壅而滯;若肝疏泄太過,橫逆脾胃,則肝胃不和。導師認為“治肝可以安胃”,故在疏肝和斂肝的基礎上,理氣通降,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故胃腑實者,降胃氣以通腑氣。所以,若患者出現咽部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吞咽不下等癥,辨證為疏泄不及證,方中常加茯苓、紫蘇梗、玉蝴蝶以行氣開郁,降逆化痰;若患者出現胃脘脹痛,痛連兩脅,情志不暢則痛甚,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辨證為疏泄太過證,方重用旋復花、代赭石以和胃降逆;或加郁金、預知子、川楝子以疏肝泄熱、理氣和胃。
2.3 活血通絡,祛瘀生新,變通之法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胃病初起在氣,氣滯日久則血行不暢,以致胃絡瘀阻。CAG病程長,臨證可見胃部疼痛固定,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胃鏡可見胃黏膜息肉或結節(jié),病理活檢示胃黏膜中重度萎縮,伴腸化生,上皮內瘤變即為胃絡瘀阻的表現。故導師臨證中常用三七、丹參、莪術等以化瘀止血,活血定痛?,F代藥理學發(fā)現三七不但具有良好的止血、活血雙向調節(jié)作用,還有明顯的補血效果,能促進各類血細胞分裂增長[2]。
2.4 病證結合,相得益彰
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對病情的認識有所深入,導師認為在慢性胃炎患者中,若有報警癥狀者(如胃癌高發(fā)人群、高發(fā)區(qū)或者有家族史患者),強調一定要定期進行胃鏡檢驗,結合患者體質靈活施治。
3 典型病例
郭某,女,50歲,于2015年10月8日主因“燒心、反酸20余年,加重10天”就診。患者自訴胃脘脹滿,食后益甚,燒心,反酸,伴噯氣頻多,得噯可舒,納差,大便偏干,2日一行,舌淡,舌質稍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滑。胃鏡與病理檢查示中度CAG伴結節(jié),中醫(yī)診斷為痞滿,證屬肝胃郁熱。處方如下:藿香12 g、紫蘇梗10 g、柴胡9 g、黃芩9 g、黃連6 g、姜半夏9 g、黨參10 g、厚樸10 g、陳皮10 g、吳茱萸3 g、旋復花12 g、赭石15 g、海螵蛸20 g、煅瓦楞20 g、神曲20 g、炒二芽各20 g、火麻仁30 g、大黃6 g、丹參20 g、莪術6 g。7劑,開水300 ml沖服,日一劑,早晚溫服。囑患者清淡易消化飲食,調節(jié)情志。
2015年10月15日二診:燒心、反酸減輕,食欲轉佳,大便日1次,質可,舌淡,苔薄黃,脈弦滑,繼原方14劑服用。
2015年10月29日三診:諸癥緩解,患者自覺稍有心煩,大便偏干,上方去吳茱萸,加淡竹葉10 g、生白術30 g、枳實9 g、焦檳榔6 g,予上方7劑癥狀基本緩解,守原方治療半年后復查胃鏡與病理檢查示輕度CAG(靜止期)。
CAG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上腹部不適、飽脹、疼痛是CAG主要臨床表現,其屬慢性病,治療時間長、癥狀緩解慢、易遷延不愈,病理逆轉困難,因此,在臨證中需要在胃鏡與病理檢驗的基礎上,有足夠的療程才能獲得預期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醫(yī)雜志,2010,51(8):749-753.
[2] 三七藥理研究新進展.楊志剛,陳阿琴,俞頌東[J].上海中醫(yī)雜志,2005,39(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