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華
【摘要】目的 評價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2例。分別給予優(yōu)質護理、常規(guī)護理。結果 3日后,觀察組與對照組SDS、SAS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AMI術后優(yōu)質護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優(yōu)質護理;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6.0.01
我國AMI發(fā)病率約為8~10/萬人,年新發(fā)50萬,且仍呈快速上升趨勢[1]。AMI治療方法基本成熟,以介入、溶栓治療為主,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獲益,術后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居高不下[2]。術后并發(fā)癥影響因素較多,不良心理狀態(tài)導致應激,外周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腎上腺素、兒茶胺酚物質釋放增加,引起心率上升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表現,可能影響疾病管理[3]。故有必要對針對AMI患者開展更積極的護理干預。本次研究試評價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AMI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PCI、溶栓治療成功,進入穩(wěn)定期;②認知、精神正常;③知情同意。共入選對象84例,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齡31~89歲、平均年齡(63.4±10.4)歲。受教育年限(7.1±5.2)歲。仍在工作23例。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自付14例,城鎮(zhèn)保險或新農合44例,其它26例。家屬支持方式:完整支持63例、支持21例。有宗教信仰14例。D型人格11例。據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2例。兩組對象年齡、性別、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護理,做好術后用藥管理、輸液管理、病情監(jiān)護、導管出口管理、并發(fā)癥預防護理等。
1.2.2 觀察組
安排優(yōu)質護理。(1)強化基礎護理:①無痛操作,動作盡量輕柔,盡量集中安排護理,避免打攪患者休息;②規(guī)范操作,確?;A質量,禁止粗暴操作;③增加足部清潔、皮膚管理、口腔護理,做好基礎護理支持工作。(2)深化護理內涵:①務必微笑服務;②文明禮貌,做好細節(jié)照顧,如進入病房前先敲門、護理前口頭告知、護理后問詢患者感受;③每日溝通,親切交談,問詢患者是否有其它護理需求,哪些地方不滿意;④為
家屬照顧創(chuàng)造條件;⑤床邊隔簾,以利于患者休息;
⑥尊重患者隱私;⑦及時發(fā)現患者不適感受,獲取主訴,解決細節(jié)問題,如術后半坐臥位往往導致腰背痛,需做好體位調整;⑧做好心理支持、健康教育,進行階段性的認知-行為干預,強調控制情緒的重要性;⑨善用積極性的語言,避免刺激患者;⑩做好家屬管理,要求家屬配合情緒管理,必要刺激患者。
1.3 觀察指標
進入普通病房后、第3日,采用SDS、SAS量表評價患者焦慮抑郁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3日后,觀察組SDS、SAS分別為(47.2±10.1)分、(48.5±8.6)分,觀察組SDS、SAS分別為(59.6±11.4)分、(55.3±12.2)分,低于治療前觀察組SDS、SAS分別為(64.3±10.2)分、(60.4±8.1)分,觀察組SDS、SAS分別為(62.1±10.6)分、(59.9±7.4)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研究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采用何種護理方式,AMI患者SAS、SDS水平顯著下降,提示隨著病情的好轉,出院時間的臨近,患者負面情緒越來越輕。但采用優(yōu)質護理之觀察組SAS、SDS下降更迅速,提示優(yōu)質護理更有助于患者穩(wěn)定情緒。主要原因為:①優(yōu)質護理注重環(huán)境管理,可控制噪音等應激源;②優(yōu)質護理服務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態(tài)度明顯改善,患者感受到更受重視,安全感更強,對疾病復發(fā)加重等擔心減輕;③護患之間矛盾減少,控制了應激源[4]。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使AMI患者明顯獲益,可大力改善患者心理良好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衛(wèi)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1-2.
[2] 韋再華,高燕琳,蘇建婷,等.2003-2007年北京戶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46(7):651-652.
[3] 劉 鵬,劉騰飛,黃 潁,等.交感神經與心源性猝死[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34(9):1003-1007.
[4] 范春艷.護患溝通管理流程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成功率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5,18(3):465-467.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