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喜慶,楊萍萍,黎英豪,張超,紀雪梅,董菁
(山東青島市中心醫(yī)院,266042)
?
·臨床研究·
復春散Ⅰ號聯(lián)合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輔助治療骶尾部Ⅳ期壓瘡的療效
梅喜慶,楊萍萍,黎英豪,張超,紀雪梅,董菁
(山東青島市中心醫(yī)院,266042)
目的 觀察復春散Ⅰ號聯(lián)合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輔助治療骶尾部Ⅳ期壓瘡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176例骶尾部Ⅳ期壓瘡的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壓瘡“蠶食”清創(chuàng)與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外用的換藥方法。治療組采用壓瘡“蠶食”清創(chuàng)與復春散Ⅰ號和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聯(lián)合應用的換藥方法,并聯(lián)合應用健康指導干預。經(jīng)40 d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骶尾部Ⅳ期壓瘡,壓瘡面積、創(chuàng)周紅腫帶變化、膿液滲出量、肉芽組織生長情況疼痛積分好轉率、治愈率、總有效率指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 治療組在壓瘡治愈率、總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膿液滲出顯著減少(P<0.05),疼痛顯著減輕(P<0.05),肉芽顯著生長,壓瘡面積顯著減小(P<0.05)。結論 復春散Ⅰ號聯(lián)合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輔助治療可明顯提高骶尾部Ⅳ期壓瘡創(chuàng)面的愈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壓力性潰瘍;中草藥;成纖維細胞成長因子;清創(chuàng)術;骶尾部
骶尾部壓瘡是長期臥床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創(chuàng)面除有皮膚缺損外,常伴有深部組織變性壞死,創(chuàng)面長時間不愈合。因壞死組織和細菌感染的存在,各種手術修復方式往往難以實施[1]。本研究收集骶尾部壓瘡患者176例,其中88例采用復春散Ⅰ號與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聯(lián)合外用的換藥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青島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骶尾部Ⅳ期壓瘡患者176例。其中男106例,女70例;年齡50~91歲,平均(70.8±18.5)歲;長期臥床時間3~10年,平均(6.4±3.2)年;住院時間50~102 d,平均(78.6±24.3)d。
1.2 診斷及分期標準 根據(jù)《壓瘡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2]分期:Ⅰ期,皮膚完整,損傷表皮或真皮淺層,局部皮膚指壓不變白的紅;Ⅱ期,受壓部位損傷達真皮深層,出現(xiàn)水泡或淺表潰瘍,為紅色創(chuàng)面且無壞死及竇道潛行;Ⅲ期,全表層損傷達到皮下組織,但尚未侵犯骨骼及筋膜;Ⅳ期,傷口壞死至肌肉層、骨骼、肌腱等,組織發(fā)黑有臭味;可疑深層組織損傷期,皮膚完整,局部黑紫,或有血皰,伴有硬結、疼痛;不可分期,全皮層缺損,傷口被焦痂或腐肉覆蓋。
1.3 納入標準 患者符合壓瘡診斷標準,臨床分期為Ⅳ期。均與入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診療方案經(jīng)過青島市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4 排除標準 ①嚴重營養(yǎng)不良及惡性腫瘤者,白蛋白﹤25 g/L,血紅蛋白﹤80 g/L。②創(chuàng)面基底外露骶尾骨面積大于5 cm2的患者。
1.5 方法
1.5.1 全身治療 取壓瘡創(chuàng)面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加藥敏,根據(jù)檢驗結果給予抗生素治療,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給予活血化瘀藥物靜滴,根據(jù)壓瘡護理常規(guī),讓患者睡氣墊床,每小時翻身1次等。
1.5.2 局部治療 兩組均用“蠶食”法清創(chuàng)[3],即用0.25%的聚維酮碘溶液消毒壓瘡創(chuàng)面后,依據(jù)從周邊到中央,從軟到韌的清創(chuàng)原則,對創(chuàng)面的黑痂和壞死組織進行數(shù)次清創(chuàng)。清創(chuàng)完后擦拭創(chuàng)面、按壓、吸干滲出液。對照組用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與0.9%氯化鈉注射溶液浸泡的無菌紗布濕敷,治療組采用復春散Ⅰ號、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和0.9%氯化鈉注射溶液攪勻的混懸液浸泡的無菌紗布濕敷,每天換藥1次,若出現(xiàn)滲出液較多,甚至有異味時,每日可增加到換藥兩次,30 d為一個療程。
1.5.3 康復指導 對患者進行心理康復指導與健康教育,讓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向患者講解骶尾部壓瘡的預防及治療方法,使其積極主動配合臨床護理工作。
1.6 效果評價 壓瘡愈合情況評價標準[4]:①愈合:創(chuàng)面愈合,有新生上皮覆蓋創(chuàng)面、無感染、無疼痛。②好轉:創(chuàng)面縮小至原創(chuàng)面1/2以上、疼痛減輕、感染基本控制、有新鮮肉芽組織增生。③無效:與治療前對比,創(chuàng)面無明顯改善。④惡化:創(chuàng)面暴露骶尾骨面積進一步增大,部分未外露骶尾骨的創(chuàng)面加深導致骶尾骨外露,形成新的腔隙或竇道,壓瘡面積較前增大。
1.7 壓瘡面積變化情況 觀察壓瘡創(chuàng)面面積、創(chuàng)周紅腫帶變化、肉芽組織生長及膿液滲出量各項變化[5-6]。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壓瘡治愈率、好轉率、總有效率均有顯著提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較,治療組壓瘡創(chuàng)面面積、膿液滲出量均顯著減少(P<0.05),肉芽生長明顯(P<0.05),疼痛感減輕(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指標(積分值)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骶尾部壓瘡是臨床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具有發(fā)病率高,發(fā)展快,治療花費高,難治愈,易復發(fā)等特點,是醫(yī)療領域的難題[7]。中醫(yī)認為:壓瘡屬“席瘡”范圍,乃重病久著席,氣血虧虛,氣血運行障礙,經(jīng)脈不通,肌肉皮膚失于溫煦濡養(yǎng),而導致肌膚腐爛,染毒而形成,日久邪毒入血,導致全身衰竭而危及性命[8]。近年許多研究者對中醫(yī)藥治療Ⅳ期壓瘡進行過臨床研究,其機制大部分是抗炎抑菌、清熱解毒、活血散瘀、通絡生肌等。其病理機制是經(jīng)絡受阻、氣血虧虛、氣滯血瘀、肌膚失養(yǎng),治以行氣活血、散瘀通絡、祛腐生肌、祛濕解毒為主[9]。復春散Ⅰ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行氣、活血、抑菌、生肌、防腐、收斂、止血等作用,常用于輔助傷口愈合的治療[10-11]。復春散Ⅰ號主要由黃柏、黃連、大黃、沒藥、冰片、乳香、血竭、元胡、魚腥草等成分組成。黃連、黃柏主要含小蘗堿,巴馬汀,藥根堿等生物堿成分,小蘗堿具有抗菌作用,在體外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結核桿菌,肺炎球菌,志賀氏菌及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有報道小蘗堿和其衍生物有局部麻醉作用;實驗表明皮下注射小蘗堿可減弱定向反應和條件反射,并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肌肉松弛作用[12]。黃柏則可清熱燥濕,利水解毒。骶尾部壓瘡的分泌物細菌多為綠膿桿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小蘗堿能夠有效抑制上述細菌生長,小蘗堿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肌松作用,能有效擴張創(chuàng)面周圍的小血管及毛細血管,從而促進創(chuàng)面及其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對創(chuàng)面的活血化瘀起作用,可減輕患者疼痛感,有利于壓瘡創(chuàng)面愈合[13]。大黃,外用具有像田七“活血而不使血妄行,止血而不留瘀”的功效;性苦寒,其性走而不守,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廣譜抑菌的作用;現(xiàn)代藥理實驗研究表明,大黃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組織細胞代謝,提高組織細胞再生能力,具有收斂消腫化瘀的作用[14];大黃還含有能使深Ⅱ度創(chuàng)面迅速形成痂膜的鞣質,可以保護創(chuàng)面、防止感染[15-16]。冰片、乳香、元胡、沒藥等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收斂、防腐生肌之功效。李丹等發(fā)現(xiàn)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顯著的促進角質形成和細胞增殖的作用,表明血竭可能具有促進愈合過程中創(chuàng)面再上皮化的作用[17-18]。
本研究將10 g復春散Ⅰ號藥粉加入50 mL無菌的0.9%氯化鈉溶液或注射用水中,再加入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3 g攪勻。以無菌紗布浸泡藥液后,再濕敷在創(chuàng)面上。這樣,既不會因藥物濃度過高形成較厚藥痂,不利于創(chuàng)面觀察和引流,也不會因濃度太低達不到治療效果。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治療組創(chuàng)面肉芽及周圍軟組織水腫消退快,炎性反應減輕顯著,疼痛不明顯,滲出液少。同樣厚度紗布外敷,對照組由于滲出液多,每天增加到更換兩次紗布,而治療組滲出液少,每日更換一次紗布即可,明顯減輕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此外可保持肉芽創(chuàng)面新鮮,防止和消除肉芽水腫,利于周圍上皮爬行。同時治療組部分外露骶尾骨壞死骨質脫落迅速,髓質骨很快有肉芽增生。
綜上所述,采用復春散Ⅰ號聯(lián)合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輔助治療骶尾部Ⅳ期壓瘡,能縮短壓瘡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顯著減輕換藥時患者的痛苦,縮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1] 柏士平,潘擁軍,宗艷霞.負壓封閉引流結合臀大肌肌肉瓣在骶尾部壓瘡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27-29.
[2] 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and European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EPUAP)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ulcer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R].Washington,DC: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2009.
[3] 張敏,趙志芳,朱月珍,等.蠶食清創(chuàng)法聯(lián)合立奇膏外敷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5):43-44.
[4] 郭風雪,趙喜枝.復方蜂膠治療壓瘡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8,11(3):254-255.
[5] 吳文輝,余蘭仙.老年深度壓瘡患者的綜合治療[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6):637-639.
[6] 郭兵.老年患者強迫體位時的壓瘡預防[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4,7(1):57-58.
[7]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66-176.
[8] 上海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外科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3:1920.
[9] 李炳輝,谷涌泉,王鵬華.糖尿病足及下肢慢性創(chuàng)面修復[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307-332.
[10] 史素娟.復春散Ⅰ號治療燒傷感染創(chuàng)面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1,33(9):1322.
[11] 劉華新,何洪雨,于帥.外用復春散Ⅰ號治療燒傷后期殘余創(chuàng)面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17):99-100.
[12] 唐健.雙黃液臨床運用觀察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07,9(6):140.
[13] 梅喜慶,楊萍萍,黎英豪.雙黃液輔助治療促進糖尿病足潰瘍愈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9):3028-3030.
[14] 成威,楊忠麗,胡慧玲,等.大黃粉對糖尿病足潰瘍創(chuàng)面的療效觀察[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3,33(4):306-307.
[15] 黎鰲.黎鰲燒傷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2001:814-815.
[16] 常耕衛(wèi),施耘,劉群.復春散Ⅰ號治療深度燒傷32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6,12(3):293-294.
[17] 李丹,郭樹忠,王勝春,等.血竭提取物對角質形成細胞增值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5,14(3):18.
[18] 李丹,惠瑞,胡永武,等.血竭提取物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分泌[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46(18):7437-7441.
梅喜慶,副主任護師,Email:zxsj2012_mxq@163.com
黎英豪,副主任醫(yī)師,Email:lyh188888@126.com
R632.1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6.05.021
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