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靜
[摘要]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掀起了崇尚陽剛氣質(zhì)的風潮,這股風潮也席卷了文壇,本文從文學作品中的背景、人物形象、語言、藝術(shù)審美等幾個方面來品析這一時代文學作品所展現(xiàn)出的剛性之美。
[關(guān)鍵詞]80年代 文學 剛性 審美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110-02
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掀起了崇尚陽剛之氣的風潮。硬漢,男子漢,這些帶著精神的名詞,進入了中國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男性以自己豁達、堅韌、強勁的男子氣質(zhì)為榮耀,女性公民則在對男性做評價或選擇時,以此作為標準。“到哪兒去找高倉???”是一位女青年在《中國青年》(1985年第二期)發(fā)表的文章,文中表達了她自己的理想:“剛毅、勇敢、百折不撓,把感情埋得很深”,“沉靜、堅韌、從不訴苦”,“像一座山那樣有力量”——整個社會都在崇尚這種性格。
因此,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漫長的時間里,文學作品多以謳歌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書寫勞動人民的英雄業(yè)績、建筑人道主義為主題,推動了人道主義文學潮流。蔣子龍、張賢亮、張承志等一批男性作家,各自都刻畫了多個硬漢形象。作家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所描述的背景環(huán)境、塑造的人物形象、使用的語言、表達的精神追求……整部作品都透露著剛性之美。
一、硬漢在雄渾背景下抵死較量
20世紀80年代文學里出現(xiàn)了一大批硬漢形象。一般來說,硬漢們有被陽光曝曬和風吹雨打后變得黝黑、粗糙、發(fā)亮的皮膚,有在高強度的運動中練就的隆起的肌肉,有一副健壯高大的身軀,有一張冷峻的面孔,一對深遂的眼睛以及一副聲音渾厚的嗓門……他們有一副在雄渾的背景和歲月的鐵砧磨練中練就的鋼筋鐵骨。
張賢亮作品中的背景選擇,對人物的烘托極具代表性。他的作品中,充滿了蒼涼雄渾的大西北的風情美。不論是新疆的雪山戈壁,還是河湟的窮鄉(xiāng)僻壤;不論是高原牧場的急風闊雨,還是黃河岸畔的濤聲激浪,都袒露著大西北特有的地貌景觀。更難得的是,張賢亮看到了大西北土地與大西北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響遏行云或余音繞梁的情歌,粗陋鄙俗的語言,放蕩不羈的習俗,大度恢宏的氣概,以至他們衣褶里沾上的泥漬,皺紋里嵌入的土塵,都與大西北的風物野趣共生。大西北的自然與大西北人的胸懷,神合無痕,一個個鐵骨錚錚的漢子便在這種背景中站立了起來。
鄧剛筆下的老海碰子在與大海的搏斗中,變得“身體魁梧”,“像棵蒼勁的松樹那樣挺拔”,有了“巖石般堅硬的骨架,牛筋般扭緊的肌肉,黑膠板一樣富有彈性的皮膚”。以硬漢的筆調(diào)來書寫生活、讓字里行間始終奔突著硬漢精神的張承志,塑造了許多這樣的硬漢形象。如《阿勒克足球》中的老師,還有《大坂》中那個有著“堅實的臂膀”的“高大健壯的男子漢”,《北方的河》中的“他”也是一塊這樣的巖石,他“頭發(fā)粗硬”“眼睛灼灼逼人”,有一副“寬肩膀”。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物,他們矮小、身軀瘦弱、肌肉松弛、臂膀無力、聲音蒼老,但這樣的軀體里卻駐扎著一顆不可思議的巨大靈魂。如蔣子龍《開拓者》里的車篷寬,他在政治漩渦中顯出了果敢、氣魄,強硬的手段,甚至是冷酷的情感。這是一個鐵腕人物。他敢在人民大會堂一間“雅致而富麗”的會議廳里當著國務院副總理的面,尖刻地說他支持的某計劃,“要是得以實現(xiàn),中國人連褲子也穿不上了”。然而,他是一個外表“文質(zhì)彬彬”、“須發(fā)灰白,身體矮小而瘦弱”,已近黃昏的老人?!独蠘颉分械睦先舜┲湍伒囊路?,他已“老眼昏花,分不清遠山上的黑點是一匹馬或是一頭?!薄R驗槟昀蠚馓?,他端著槍瞄準時,“雙臂上青筋突起,手指劇烈顫抖”。然而,他的靈魂卻是一個年輕的強者的靈魂。也正因為這個靈魂,他能一槍擊斃一頭野豬——他是在野豬快要到他身邊時才開槍的。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我們又一次領(lǐng)略了硬漢們的風度。
另外,我們有許多女性也用自己的行動來宣言,成了80年代中國文學中的女中“硬漢”。她們摒棄了女性的氣質(zhì),拋開了閨秀形象,和男人們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與聳立于她們面前的對立物展開了不顧一切的、富有韌性的較量。如蔣子龍《陰差陽錯》中的女強人布天雋,是一個工作起來“像龍卷風一樣的女人”。她個性剛直,對工作要求嚴格,毫不留情地抨擊那些庸俗的意識和卑劣的行為。硬漢精神成了一種社會精神。它超越了男人世界,擴展了女人世界。
縱觀80年代的人物長廊,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健壯抑或是贏弱,他們都可能在一種壯闊的背景下抵死較量,成就自己的“硬漢”。
二、剛性語言盡顯陽剛之美
使用剛性語言的作家對人物外貌的勾勒是大手筆式的,有棱有角、擲地有聲。張煒在《古船》中對四爺爺?shù)拿鑼懯恰把亢艽帧尾烤薮螅谷黄届o”,“身軀又寬又高,坐在那里人像座小山”,語言中充滿對力的刻畫,沒有過多的修飾,雖只用了“粗、巨大、寬、高”等幾個簡單的形容詞,然寥寥數(shù)筆便將人物的陽剛之氣盡書于筆端?!八膹娊〉乃闹?、有力的頸部、闊大的手掌,甚至是巨大的臀部,都顯示著無法征服的一種雄性之美”,這仍然是白描的手法,但幾個緊湊的短句卻把在齊國故地洼貍鎮(zhèn)有著赫赫權(quán)威的無冕之王——四爺爺雄壯的形象擺在了人們面前。還有張賢亮《綠化樹》中的海喜喜:“他的表情是冷漠的、嚴厲的,在揚鞭的時候咬著牙,顯得很殘忍。他大約在四十歲左右,但也許實際年齡沒有那么大,西北人的臉面看起來都顯老。他身軀高大,骨骼粗壯;在褐色的寬闊的臉膛上,眼睛、鼻子、嘴唇的線條看起來都很硬,宛如硬筆勾勒的一張肖像:英俊,卻并不柔和?!蓖ㄟ^冷靜的語言加上簡潔的描摹,并在語言中設(shè)置一些猜測和比喻,一個強悍的車把勢形象便栩栩如生了。鄧剛筆下的老海碰子同樣也只用了幾筆便勾勒了出來:“他是個身形魁梧的老海碰子,像棵蒼勁的松樹那樣挺拔。但他的腦袋仿佛在滾水中燒煉過,面部的肌肉扭曲,皮膚褶皺,給他添上了幾分粗獷的氣息?!弊髡咄ㄟ^一些形象的比喻和適當?shù)目鋸?,便給老海碰子來了一張逼真的速描(《迷人的海》)。正是在這種粗放語言的向?qū)拢瑥垷?、張賢亮等才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顯出了他們各自獨特的文學個性。
80年代,文學作品中人物性格、語言、心理活動等的描畫,也是粗獷而簡約的。鄧剛的《迷人的?!分芯陀羞@么一個“高傲而自負得很”的小海碰子,這是一個莽撞的小海碰子,但他卻高傲且自負得很,他覺得世界就像晴天的海那樣平坦,任他遨游。因此,他不相信有什么艱難困苦,不崇拜任何英雄,他就是英雄,甚至要比他們更強些。其實他也有崇拜,那就是崇拜他自己,在“不相信”“不崇拜”兩個詞語中,我們從一種表否定的詞語中看到了一種肯定,而當這種否定以一種排比的形式出現(xiàn)時,一個高傲、自負的小海碰子便凸現(xiàn)了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作者運用語言時的匠心,這就是作者獨特文學個性的體現(xiàn)。
而對景物的描寫,更可窺見其語言的粗枝大葉之處。“木橋下是一條冬日干涸了的渠道。渠壩兩旁挺立著枯黃的水草,紋絲不動,有幾只被大車驚起的蜥蜴在草叢中簌簌地亂爬。木橋簡陋不堪,橋面鋪的黃土,已經(jīng)被來往的車輛碾成了細細的粉末。黃土下,作為襯底的蘆葦把子齜出的兩端參差不齊,幾乎耷拉到結(jié)著一層泥皮的渠底,以致看起來橋面要比實際的寬度寬得多?!保◤堎t亮《綠化樹》)對景物的描寫是粗線條的,甚至是不連貫的,但是一種冷硬的、荒涼的景象卻被清晰地展現(xiàn)在了人們面前。張煒《古船》中的景物描寫也是如此:“古柏像是有血脈有生命的東西,在火焰里大聲尖叫。烏鴉隨著濃煙飛到空中,懸巨鐘的木架子轟隆一聲倒塌了。除了燃燒的聲音,人們還仿佛聽到一種低沉的嗚鳴,忽高忽低,像是巨鐘的余音,又像是從遙遠的地方吹響的牛角號?!弊骷覀兙褪且赃@種語言形象,對讀者產(chǎn)生了特殊的審美感染。
三、藝術(shù)美呈現(xiàn)為陽剛美
中國革命斗爭歷史波瀾壯闊,描寫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風云是小說的一個重要題材,血與火的斗爭歷史這類題材的小說,大都呈現(xiàn)出一種陽剛之美。80年代,這類題材仍為許多作家青睞?!陡呱较碌幕ōh(huán)》就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植根于人民心中的磅礴充沛、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和洋溢在戰(zhàn)場上的那股動若電火、安如泰山、攝人心魄、蕩氣回腸的英雄氣概。
當然,廣闊的、壯麗的、雄厚的題材不只是革命戰(zhàn)爭題材,凡是從生活中選擇具有重大意義的矛盾沖突以反映時代的事情,以及在生活的漩渦中組織起動人心魂的情節(jié),在矛盾斗爭的尖端描繪出英雄人物豪情的文章,同樣具備陽剛美的品格。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就以一種犀利的筆調(diào)直接描繪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在社會、家庭、現(xiàn)實、歷史的交錯描寫中,展現(xiàn)社會大變革時期的獨特風貌。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堅持以性格、觀念、意識、習慣的尖銳沖突和劇烈碰撞,從對立和對比中凸現(xiàn)人物的個性,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和道德操守。還有蔣子龍寫的關(guān)于80年代工業(yè)戰(zhàn)線的《喬廠長上任記》《赤橙黃綠青藍紫》等都很有氣勢,很有力度;水運憲的《禍起蕭墻》寫電力行業(yè)的改革與反改革斗爭,悲壯動人,氣概非凡;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寫農(nóng)村在對歷史的反思中血淚交織,也充滿著悲且壯的情懷。這些作家的作品表現(xiàn)手法各有不同,但都表現(xiàn)出一種有力量的美,一種陽剛的美。
80年代的小說在描寫時多為白描,但就在這樸實無華的描述中,讓我們感受到了豪邁之氣;80年代的作家們因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硬漢”形象而使中國小說界的人物形象顯得豐富多彩,讓讀者感受到了男子大無畏的氣魄與不可摧毀的意志。
【參考文獻】
[1]龐守英.反思與追尋—中國當代文學雜談[J].齊魯書社,2004.
[2]王萬森主編.新時期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於可訓.中國當代文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章小葉.淺談日本文學的超政治性[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
[5]清方.當代日本小說:另類純情唯美讀本[N].中國圖書商報,2006.
[6]濮偉.中外文學作品比較中的“文化”問題[J].學語文,2011(03).
[7]李皓.淺析日本文化中櫻花的美學意義[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8]陳璐.中日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諸葛亮形象比較[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08).
[9]丁國旗.中國隱逸文學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學,2010.
[10]曲楠.川端康成與日本圍棋文化[D].中南大學,2008.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