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
【摘要】 目的 探討阿托伐他汀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影響。方法 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根據(jù)治療藥物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給予降壓、降糖、改善腦循環(huán)、抗血小板治療等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脂血癥(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變化情況。在治療前與治療后6周給予兩組患者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定功能狀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基本治愈9例(30.00%), 顯著進步13例(43.33%), 進步6例(20.00%), 無變化1例(3.33%), 惡化1例(3.33%), 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基本治愈5例(16.67%), 顯著進步8例(26.67%), 進步10例(33.33%), 無變化5例(16.67%), 惡化2例(6.67%), 治療總有效率為76.67%,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C、TG、LDL-C、HDL-C指標比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且觀察組指標下降比對照組更加明顯,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等, 對治療急性腦梗死及其預后均有顯著作用。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急性腦梗死;血脂;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30
急性腦梗死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 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由于一定原因導致血液在供應局部腦組織區(qū)域時引起供應障礙, 造成腦組織缺氧缺血引發(fā)病變及壞死, 引起對應的神經(jīng)功能缺失[1]。臨床可根據(jù)腦梗死發(fā)病機制將其分為三類: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和腔隙性腦梗死, 其中占全部腦梗死約60%[2]以上的是腦血栓形成。臨床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給予腦保護治療, 可幫助改善腦梗死的預后。他汀類藥物可通過有效糾正高血脂、改善急性冠脈綜合征、抑制慢性炎癥反應, 成為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主要藥物之一。有相關研究表明[3], 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調脂作用, 可減少心血管事件發(fā)生, 對改善急性冠脈綜合征有良好效果。本次通過對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對照試驗的方法, 探討新一代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汀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方面的臨床療效以及預后情況,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60例, 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病相關診斷標準[4]。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齡34~81歲, 平均年齡(57.3±15.7)歲。根據(jù)治療藥物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降壓降糖、改善腦循環(huán)、抗血小板治療等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 給予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晚, 用藥療程為3個月。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C、TG、LDL-C、HDL-C指標變化;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5]評定情況及治療效果。
1. 4 療效判定標準[6] 基本治愈, 病殘程度為0級:神經(jīng)功能缺失評分減少>90%;顯著進步, 病殘程度1~3級:神經(jīng)功能缺失評分減少46%~90%;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失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jīng)功缺失評分減少<17%;惡化:神經(jīng)功能缺失評分增加>18%??傆行?(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基本治愈9例(30.00%), 顯著進步13例(43.33%), 進步6例(20.00%), 無變化1例(3.33%), 惡化1例(3.33%), 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基本治愈5例(16.67%), 顯著進步8例(26.67%), 進步10例(33.33%), 無變化5例(16.67%), 惡化2例(6.67%), 治療總有效率為76.67%,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TC、TG、LDL-C、HDL-C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C、TG、LDL-C、HDL-C指標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下降(P<0.05), 比較對照組, 觀察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見表1。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為(21.34±5.11)分, 治療后(6.53±1.59)分。對照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為(21.51±5.13)分, 治療后(11.67±2.14)分。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均有顯著下降(P<0.05), 觀察組下降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屬于多發(fā)性、慢性、累積性的血管內膜疾病, 對主動脈在內的大中動脈造成侵害, 其中其以腦動脈粥樣硬化以顱內Wills環(huán)周圍的動脈情況最為嚴重[7], 及易造成腦血栓與急性腦梗死。
阿托伐他汀作為新一代他汀類還原酶抑制劑, 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藥物之一, 其分子結構中因含有一個苯環(huán)和氮雜環(huán), 以鈣鹽形式存在, 是一種體內膽固醇合成途徑的限速酶, 故進入機體內不需要進行代謝即具有生物活性[8]。該藥物具有良好的調脂作用, 有獨立于降血脂作用之外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炎性反應、增加斑塊穩(wěn)定性、抗氧化及抗血栓等神經(jīng)保護作用, 通過其非降脂機制幫助降低卒中復發(fā)率。由于該藥物可有效幫助降低腦梗死發(fā)病率, 從而成為目前臨床治療腦卒中急性期的治療與預防的主要藥物。
阿托伐他汀調脂作用顯著, 幫助降低血脂水平和血液粘度, 顯著降低血管內阻力, 增加內皮細胞數(shù)目, 降低斑塊表面張力, 穩(wěn)定動脈斑塊, 促進受損血管內皮自我修復, 腦部局部組織微循環(huán)得以改善, 炎癥反應得以減少。
綜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均較為明顯, 除了降低血脂、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減輕炎癥反應外, 對患者的預后的良好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凱華, 陳旭輝, 吳軍.阿托伐他汀鈣與辛伐他汀降脂抗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對比研究.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3, 11(8):14-15.
[2] 李芝峰, 殷躍輝.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療效觀察.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 2012, 31(12): 1048-1050.
[3] 何榮芬, 仇君.阿托伐他汀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中國藥業(yè), 2012, 21(20):25-26.
[4] 禤彩霞, 曹傳偉, 楊開杰, 等.阿托伐他汀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動力學及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3):500-501.
[5] 徐浩, 洪冰, 梁海燕, 等.氯吡格雷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 2014, 37(4):44-46.
[6] 陳琳.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觀察.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 2014, 33(5):457-459.
[7] 楊小霞, 李國前, 蔡俊穎, 等.阿托伐他汀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5):1195-1196.
[8] 胡方方, 徐書雯, 謝靜芳, 等.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響.廣東醫(yī)學, 2013, 34(16):2476-2477.
[收稿日期: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