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倫
秋燥有涼燥和溫燥之分。
秋天的時候,天地之氣不斷收斂,氣候變得干燥,容易引發(fā)咳嗽,尤其是孩子。于是,很多家長一到秋天,就經(jīng)常給孩子服用秋梨膏、沙參、麥冬等涼潤的藥物。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秋燥有涼燥和溫燥之分。
燥是怎么來的?一般是寒導致的。初秋,天氣還有些熱,可站到樹蔭底下,風一吹,皮膚有點涼了。這個時候,我們感受到的就是涼燥。
天氣從夏天的熱,驟然間過渡到了秋天的涼,人體的津液開始往回收了,收斂的時候寒邪直接侵襲到我們的肺,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是:
津液出不來,鼻腔干干的,一點鼻涕也沒有,痰也沒有,咳也是干咳;還有怕冷怕風,打噴嚏,但沒有鼻涕,風像是直接洞穿鼻腔,表現(xiàn)為風寒束表證。
對付涼燥,不能用滋潤的方法。真正應該做的是用溫熱的方法幫助孩子往外發(fā)寒,讓津液重新回到體表。這叫辛散。一散,津液就出來了。比如可以給孩子喝點姜湯,用蘇葉熬水喝或泡腳,把孩子身體熱過來。只要身體暖過來了,津液重新回到體表,那么涼燥就會消失。
涼燥過去幾天后又會進入另一個階段:溫燥。
因為初秋后,早晚開始變涼,但中午還熱。孩子到外面一走,會感覺秋陽似火,燥熱莫名。這就是溫燥,也叫熱燥。但是,這并不代表熱邪已侵犯孩子的身體,只是一種對氣溫的感受。
孩子之所以受溫燥所害,是因為一下從熱的氣候進入到?jīng)龅沫h(huán)境中,來回折騰幾次,病就來了。比如說:剛從陰涼的樹蔭里走出去,出汗了又回去乘涼,或者在冷氣十足的商場及燥熱的室外來回走動,使得汗剛要冒出來,就又回去了。
這實際上是寒邪惹的禍,只不過因為此時白天非常熱,人體的津液又不足,所以發(fā)病的狀態(tài)表現(xiàn)為熱證:
1.孩子的舌質會變紅,同時口干口渴,想喝涼水;
2.心里煩躁,大便干燥,鼻腔也會干燥,甚至會出現(xiàn)血絲;
3.咳嗽時沒痰,是陣陣的燥咳,如果有痰,也是非常少量的黏稠黃痰;
4.脈搏比平時快,甚至會出現(xiàn)陣陣低燒。
如果孩子出現(xiàn)以上這些癥狀,就基本判斷這就是溫燥了,家長可使用川貝燉雪梨等涼潤的食物來調理孩子的身體。
深秋的時候,天氣開始變冷,馬上就要到冬天了,風吹起來很冷,這時候身體也會感覺干燥,因為津液都收斂起來了,不過,這不是溫燥,而是涼燥。
這時候,川貝燉雪梨一類的涼潤藥物是不能服用的。如果錯誤地服用了,就會導致寒邪被閉在體內很難出來。結果往往是孩子的咳嗽遷延不愈,甚至一個冬天都在咳嗽。
此時的癥狀,與初秋時的涼燥差不多,都是怕風怕冷,沒有鼻涕或者是少量的清鼻涕,鼻腔里面干燥,嗓子干燥,舌質不紅,打噴嚏等。除了及時求醫(yī)外,家長也可以使用風寒感冒外寒階段的那些方法,及時驅散寒邪,這樣津液重新回到體表,就不再干燥,身體也會溫暖過來了。
因為涼燥帶孩子去看中醫(yī)的話,醫(yī)生往往會開出一個叫杏蘇散的方子。這是清代名醫(yī)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里面提出的方子,專門治療涼燥的咳嗽。方子由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殼、橘皮、杏仁、甘草、生姜、大棗組成。基本都是散寒宣肺的藥物,對于調治涼燥咳嗽的效果非常好。家長可以在醫(yī)師指導下給孩子服用。
當孩子的外感被清除之后,咳嗽也會隨之趨向痊愈。但是我們要記得,最后一個階段應該注意補脾。之所以有外邪來襲,一定是孩子的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正氣不足所致,所以,為徹底防治咳嗽,一定要給孩子補脾調理。
這個時候,我給家長們介紹的是懷山藥。懷山藥是補脾的,效果很好,又是食品,當孩子的咳嗽最后只差一點點就痊愈的時候,此時正是身體脾胃之氣不足,只差最后一把力就把邪氣頂出身體的關鍵時刻,我們可以抓緊時機,幫孩子身體一把。
懷山藥30克(5歲以上孩子的量,小兒酌減),熬水代茶飲,連服兩三天即可。
1.這個懷山藥,必須是藥店買的干品,不是菜市場里面的山藥。
2.一般我們給孩子喝的是山藥熬好以后的水,如果孩子大便不成形,可以連山藥肉也吃掉;如果孩子大便干燥,則千萬不要吃山藥肉,僅喝山藥水即可。因為山藥有固澀大便的作用,此時如果大便干燥嚴重,甚至需要在煮山藥水的同時,去藥店買6克的杏仁放入一起煮,有通肺氣利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