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 張瓊 德吉央宗 晉美
摘 要:通過對拉薩農經網業(yè)務現狀及基層調研情況的匯總,針對地市級農經網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能有效地解決好農經網信息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關鍵詞:信息維護;農經網;設備運維;培訓機制
中圖分類號:TP393.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8.053
西藏農牧經濟信息網于2006-06-22正式開通運行,是其所屬的分中心網頁。目前分中心開設的欄目有農牧新聞、農牧科技、市場行情、特色產業(yè)、政策法規(guī)、氣象服務等。自創(chuàng)建以來,緊緊圍繞“群眾致富的連心橋、信息服務的高速路”的服務宗旨,在網站建設,信息采集、發(fā)布、預測、分析和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為推動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加快全省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促進農牧業(yè)增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市農經網工作的發(fā)展,實現市縣級一體化、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的工作目標,拉薩市氣象局于2014—2015年由分管局領導分階段帶隊到拉薩市所轄各縣,深入部分鎮(zhèn)、鄉(xiāng)和村開展基層實地調研,并在氣象臺進行了視頻授課等一系列工作任務。通過這次下鄉(xiāng)調研,我們了解到一些情況,現就農經網業(yè)務開展當中存在的問題及自身對農經網今后工作提出的建議作如下闡述。
1 存在的問題
1.1 交流、下鄉(xiāng)調研工作欠缺
與內地氣象局相比,我市分中心下鄉(xiāng)調研,了解當地農牧民需求的工作開展得相對較少。就這次調研來說,在筆者看來,應在下鄉(xiāng)之前與區(qū)農網中心協調并交流此次下鄉(xiāng)的主要目的,了解和學習一些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做法,或者嘗試做一些有關農經網的民意測試和評估,了解農牧民的想法和看法,并針對此而調整相關的工作計劃和內容。
1.2 農經網信息員不足,信息來源較少
市、縣(鄉(xiāng))農經網信息員尚未實現專職人員配備,沒有足夠的精力來開展信息采集工作,主要原因有兩點:①縣氣象局的信息員大多是兼職農網工作,在人員少而工作量大的情況下,信息難免收集不足或收集的信息與農網無關;②各縣雖已在縣財政局設立了農網專項經費,但經費極少,且支出困難。
就信息來源來說,各縣信息都是集中在縣政府,牽涉到一些機密性、政治性的信息,就會遇到獲取困難的問題。
1.3 重視度和宣傳力度不夠
相關人員對農網工作的重視和宣傳力度不夠,制約了農經網的發(fā)展。領導的重視程度對農經網工作有直接的影響,關系到農經網工作的正常運行和運行效率。對于農村來說,農牧民對農經網的了解有多少,農經網工作者是否真正走入村戶,農經網是否像希望的初衷那樣為農牧民增收、促進農業(yè)經濟增長、解決農牧民實際問題,還有待考究。如何讓農牧民愿意并喜歡利用現代化手段去實現自身的利益,使農經網真正成為可信賴的依靠者,是亟待我們思考的。
1.4 設備運維經費缺乏,工作思路不順
農經網的主要核心業(yè)務在網站的運行和維護上,必要的網站建設、設備維持經費短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經網效益的發(fā)揮。農經網自建立以來為各分農網中心配備了服務器、照相機等設備應用至今。目前,這些設備已嚴重老化,根本無法使用。另外,現全市“三農”工作已進入了新的階段,原有工作思路有待進一步理順,特別是“三農”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為領導決策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方面還有待加強。
2 幾點建議
2.1 農網中心改版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下一步改版的同時,要與各分中心討論如何開展適合西藏農經網發(fā)展的思路與對策。自農經網業(yè)務開展以來,區(qū)農網中心對各分中心農經網的管理重點只是集中在信息錄入的統計和各分中心網站的建設方面,希望日后區(qū)農網中心能就信息的實時性和實用性方面提出要求。另外,區(qū)農網中心在農經網建設的前后期分別多次赴內地省局進行過調研及考察,以了解其它省局的農網工作開展情況,希望加強與各農網分中心的溝通與交流,分享內地部門的一些經驗、做法。
2.2 培訓機制長效化和多樣化
面對鄉(xiāng)村信息員變動頻繁的實際情況,為了提高農經信息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應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每年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舉辦培訓班,為基層農經信息員提供培訓機會,主要培訓內容為農業(yè)信息化、計算機、網絡等基礎知識以及農經網操作技術和工作規(guī)范等知識,保障農經信息服務工作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2.3 通過信息員擴大農經信息的覆蓋面
目前,農經網信息員和氣象信息員各歸不同部門管理,各做各的信息服務工作,根本沒有有效利用起來,氣象信息員與農經信息員可以相互發(fā)展成為多能信息員。
2.4 建立信息服務平臺
鑒于內地與西藏的發(fā)展情況和人們生活習慣的不同,針對農經網內地開展的許多服務方式(321信息服務傳播模式),利用營銷中介點、報刊媒體、微信等手段為“三農”提供科技市場等信息服務,但有的服務方式是否適用于西藏需要我們仔細斟酌。當地農村地區(q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要選擇那些能見效益的服務手段,積極研發(fā)應用新項目,與有關部門合作開發(fā)服務“三農”的項目,使廣大農民便利地通過手機訂制(點播)農業(yè)政策法規(guī)、經濟作物市場行情、災害天氣等各類農牧信息。不拘泥于形式,借助信息員和新媒體,建立實用的信息服務平臺,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廣新的當地特色產業(yè)。
參考文獻
[1]熊才平,姚小珍.信息技術為三農服務的理論與實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19).
[2]王旋.農網應發(fā)揮好信息服務功能[N].中國氣象報,2003-10-09.
[3]路名芬,付永民.對江西農經網如何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務的探討[J].江西氣象科技,2002(4).
[4]谷曉平,徐永靈.貴州生態(tài)與農業(yè)氣象軌道業(yè)務現狀與展望[J].貴州氣象,2007(3).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