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部,上海 200093)
實驗與調查
啦啦操教學中合作學習對團體凝聚力的影響研究
李 婷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部,上海 200093)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教學實驗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對啦啦操教學中合作學習對提高團體凝聚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團體凝聚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社交能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啦啦操;合作學習;團體凝聚力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14.028
啦啦操起源于美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音樂或口號的襯托下,借助標語、道具等表達手段,通過舞蹈動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能技巧展示,集中體現(xiàn)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團隊精神,并追求團隊榮譽最高境界的一項體育運動。在啦啦操訓練和比賽中培養(yǎng)團隊凝聚力是任何教師都必須強調的問題。因此,本文將合作學習模式運用到啦啦操教學中,探討合作學習模式對團體凝聚力的影響。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以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術技能、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為教學總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并能創(chuàng)設出和諧平等的組內合作、組間較量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作為引導者,要以啟發(fā)和誘導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講解示范,指導學生學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分配一些全體成員均可參與的任務,并設置各組間的獎懲措施,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團體凝聚力。
2.1 研究對象
啦啦操教學中合作學習對團體凝聚力的影響。
2.2 研究方法
2.2.1 問卷調查法 采用國內學者馬紅宇(2004)設計的“運動中群體凝聚力問卷”,此量表包括群體任務吸引、群體社交吸引、群體任務一致性和群體社交一致性4個維度,共15個題目。選取2015級上海理工大學大二啦啦操2個選修班共60名女生,一班為實驗班(30人),另一班為對照班(30人)。調查結果顯示,此量表的重測信度系數為0.84,結構效度系數為0.73,表明實驗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滿足研究的需要。
2.2.2 教學實驗法 實驗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常規(guī)教學方法。實驗目的:探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團體凝聚力的影響。實驗時間:2016年2月—5月。實驗過程:實驗班學生在每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具體分為分配學習任務—自主合作練習—組間比較—教師進行獎懲。
表1 實驗前后2班團體凝聚力調查結果(±S) n=30
表1 實驗前后2班團體凝聚力調查結果(±S) n=30
±S) t P值團隊凝聚力 85.72±3.49 89.42±3.60 5.34 0.043<0.05團隊任務吸引 17.10±2.22 18.60±3.69-7.95 0.011<0.05團體社交吸引 22.41±3.59 23.80±3.89 6.53 0.026<0.05團隊任務一致性 21.39±3.28 22.79±3.72 4.01 0.036<0.05團隊社交一致性 17.28±3.12 19.13±3.06 5.01 0.007<0.01變量 對照班(±S) 實驗班(
2.2.3 數理統(tǒng)計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對測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包括計算平均數、標準差、顯著性系數及獨立樣本t檢驗。
從表1可以看出,經過合作學習模式教學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團體凝聚力及各個維度上均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5),在團隊社交一致性上存在明顯的顯著性(P<0.01)。究其原因,在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通常是以個體練習為主,缺少與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且成績的評定多數采用競爭的獎勵機制。在這種機制下,人與人之間容易產生利益關系,造成同學之間關系冷漠,行為表現(xiàn)為自私自利,不利于群體凝聚力的形成。而合作學習模式是以集體利益為主,成績的評定是從全體成員的集體表現(xiàn)來進行的。在這利益共同體作用下,團隊任務一致性有了明顯提高,小組成員間的學習目標、小組任務及成績評定都相互存在依賴關系。同時,啦啦隊所倡導的是一種團體精神,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會油然而生。這種依賴關系和團結精神的指引會使學生為了同一個目標,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互幫互助,一起進步,團隊凝聚力也因此形成。
在合作學習模式教學中,每個小組中的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在小組作業(yè)時都有著不同的分工,充當不同的角色。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學生們都能感受到不同角色所應有的責任。在合作學習時,每個人所擔當的任務都離不開其他成員的協(xié)助,同學之間積極主動地與隊員進行配合,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已成為小組整體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交往和配合可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合作學習模式能夠讓學生們產生一種責任感,在共同目標作用下增強小組間的凝聚力,這也是實驗班高于對照班凝聚力的主要原因。
團體凝聚力是指團體對成員和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團體凝聚力表明團體對于成員能夠產生一種內聚作用,即表現(xiàn)在團體成員身上的向心力。研究結果顯示,團體凝聚力弱的群體,內部關系緊張,相互排斥;團體凝聚力強的群體,內部關系相處融洽,團結和諧。人作為個體,其活動一直且一定存在于相對的團體中,對于學生而言,生存和發(fā)展的團體就包括學校、班級、學習小組。在完成任務和交往過程中,團隊凝聚力是良好人際關系交往的前提。合作學習模式有利于促進團隊凝聚力的提高,團隊凝聚力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學生社交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 1 ]蔡惠玲.游泳教學中應用“合作教學、三維評價”策略的初步研究[ J ].中國體育科技,2002(12).
[ 2 ]宋翠榮.高校啦啦隊中群體凝聚力的研究[ D ].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8.
[ 3 ]吳蓉蓉,林錦清.啦啦操運動團體凝聚力影響因素[ J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 (6).
[ 4 ]蘇和.冰壺運動隊團隊凝聚力影響因素分析[ J ].冰雪運動,2006(2).
G831
A
1674-151X(2016)07-053-02
投稿日期:2016-06-02
李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