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盤溪中心小學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盤龍文化”。它以“尋、學、做”為課程建設的關鍵詞,創(chuàng)設“文化尋根”“盤門人物”和“民間三藝”三大課程;營造“雅、靜、美”的校園環(huán)境;以“樂、藝、戲”充實學生的社團活動;同時輔以“研、培、謹”的組織保障機制,促使師生共同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盤龍文化”;校園文化;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2-0072-02
【作者簡介】蔡曉瑛,江蘇省蘇州市盤溪中心小學(江蘇蘇州,215000)校長,一級教師。
江蘇省蘇州市盤溪中心小學坐落在蘇州美影千年的古盤門邊,創(chuàng)建于1915年,常年守望姑蘇區(qū)的南大門。悠久的辦校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助推學校不斷尋求自我突破的原動力。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猶如一股暖暖的春風吹拂到這座百年老校,給老校注入勃勃生機。2014年,我們加入到了“基地建設項目學校”的大家庭中,在近兩年的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得到省教育廳基教處、市教育局基教處教育專家的多次業(yè)務指導,得到區(qū)教育局在經費投入、項目建設等多方位的關心支持,以校本特色課程開發(fā)為切入口,通過創(chuàng)設鮮明的特色環(huán)境,注重教學方式變革,搭建互動的學習平臺,建設豐富的學生社團,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課程建設背景
蘇州這座水城早在明清時期就以密集的水路樞紐連接著全國東西南北,打開八方城門迎來五湖四海的賓客,經濟的繁榮,南北文化的碰撞,讓當時的蘇州邁入鼎盛時期。而今的蘇州有一種城市精神叫“融和”,它更以博大的胸懷,海納百川。盤溪中心小學就誕生于這樣的水城,它位于姑蘇城南盤門。盤門,“古作蟠門,嘗刻木作蟠龍,鎮(zhèn)此厭越?!惫胚\河的分支盤溪從學校門前潺潺流過。這里,龍盤水陸,古盤門的堅守凝固了時光;古運河環(huán)繞,曲水流觴,折射出靈動智慧的光輝。臥龍街、蟠龍橋訴說著自己的故事。獨特的地域本身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盤門和運河,堅守又靈動,孕育了“小盤龍文化”。
二、“小盤龍文化”課程
(一)尋、學、做,形成特色課程模型與主要內容
“小盤龍文化”課程以“抱樸出新”的校訓為引領,致力于培養(yǎng)志遠篤行、樸直靈動的盤小學子。課程模型分成三個板塊:尋龍的足跡;學龍的精神;做龍的傳人。
1.尋龍的足跡:創(chuàng)設“文化尋根”課程。
千年文明浸潤歲月,積淀下厚重的歷史。走訪名勝古跡,探尋龍的足跡,從尋根出發(fā)走向未來。探尋盤門、胥門、瑞光塔、吳門橋、蟠龍橋、文廟、臥龍街、古運河等歷史古跡,我們以三年級為起始年級,共分8單元,每單元圍繞一個主題,5~6課時,其中包括1次校外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資料,開展訪問活動、探究活動,完成考察報告。
2.學龍的精神:創(chuàng)設“盤門人物”課程。
盤門腳下運河奔流,吳門橋畔人文薈萃。了解盤門人物,感悟龍的精神,從思辨追尋走向未來。伍子胥、范仲淹等古代名人,盤門的民間藝人章維偉、徐榮興等,我們從三年級開始,圍繞1個人物,2-3課時,通過“名人故事”“盤門詩詞”“藝人故事”“非遺實錄”“與名人對話”等章節(jié),以講故事、讀經典、寫感受、辯論會等孩子們喜愛的形式,用盤門人物所傳遞的精神凈化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品質。
3.做龍的傳人:創(chuàng)設民間“三藝”課程。
學習民間體育、民間工藝、民樂的技能,傳統(tǒng)與時尚輝映,爭當龍的傳人,從民間傳統(tǒng)走向未來。全校每周五集中開設民間“三藝”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老師通過選拔統(tǒng)籌等方式將每一位學生編入各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科目。“民間三藝”有非遺的傳統(tǒng),來自于民間,也有時尚創(chuàng)意的元素,來自于孩子們。它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時代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雅、靜、美,營造優(yōu)美的課程教學環(huán)境
校園及四周寧靜幽雅,無形中呈現(xiàn)一種飄逸出塵、閑適安詳?shù)拿?。學生在這樣的校園里學習、生活,身心自有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這對于學生的情感意志、個性品格、道德操行等心理特征的熏陶和潛移默化,是不可估量的。
(三)樂、藝、戲,充實多姿的學生社團活動
每周五“小盤龍歡樂時光”社團活動:民間體育有花樣踢毽、花樣跳繩、踩高蹺、轉陀螺、滾鐵箍、賽龍舟;民樂有舞龍、琵琶、揚琴、民歌、民族舞;民間工藝有棕編、剪紙、面人、畫扇面等等;信息、美文鑒賞、足球也融入了民間元素,民間傳承與時尚創(chuàng)新交相輝映。學藝過程本身需要動手動腦,考驗孩子們的耐心和毅力;民間體育既有運動時對體能的考驗,更需要孩子們合作完成。社團活動注重實踐體驗,鍛煉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合作、耐挫、創(chuàng)新能力,也讓個性得以自由發(fā)展。
(四)研、培、謹,打造完整的機制組織保障
1.課程師資建設。
我們成立了小盤龍?zhí)厣幕恼n題小組,以學校主課題《民間藝術融入學校文化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活動為載體,開展教科研活動。外聘內培相結合,所有課程的教師始終明確自己的使命與責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和成長,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以集體的智慧創(chuàng)編了《小盤龍在行動》《吟誦經典》《初學揚琴》《有趣的民間體育游戲》《趣味剪紙》《歡樂足球》等校本教材。
2.創(chuàng)建互動平臺。
建立師生互動的資源平臺,不斷完善學校課程資源庫,積累課程素材、教案、課件等教學資源,師生實現(xiàn)共享。我們又在校園網站上開發(fā)了可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軟件平臺,活躍校級互動的交流平臺。蘇州市敬文實驗小學給予我校大力支持,我們建立了合作研究項目小組,開展教育科研交流活動,進一步拓展、挖深兩校教師對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認識和實施能力。
三、課程建設成果
1.形成共識,教與學的方式正發(fā)生著變化。
我們始終堅持課程開發(fā)與學校發(fā)展相結合,做好頂層設計,融會貫通,與學校特色文化建設、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一致,制定完整的課程規(guī)劃和分年段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循序漸進的課程內容,創(chuàng)編課程教材,完善評價體系。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相結合。校本課程注重知識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滲透到其他學科教學中,讓特色文化成果充分運用于其他學科中。課程建設中,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啟迪學生展現(xiàn)自我、表達自我,注重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體驗與感知。教師允許學生失敗,允許他們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真誠贊美學生。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中獲得和諧,閃現(xiàn)智慧;在實踐的歷練中發(fā)展自我,鍛煉意志。
2.注重過程,初步構建過程性評價框架。
設立“學生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成長心路、展示學生作品、以及教師、學生、家長對學生成長過程的評價,評價側重于學生是否付出應有的努力,與最初的自己比較是否在進步,在碰到困難時如何處理學與玩的關系,能有多長時間的堅持等等。同時我們形成一套分年段的“小盤龍之星”評價目標,平時有小盤龍班級排行榜、班級明星榜,期末會評選出各類“小盤龍之星”百余名,并進行隆重的頒獎儀式,讓孩子對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有著深深的自豪感。
3.水到渠成,點滴積累師生共同成績。
教師在項目實施中依托共建校、名師工作室,開展互動對話、沙龍等活動,拓展了視野,更新教育觀念。他們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更能尊重理解學生,與學生共同成長。《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盤溪小學傾力打造“龍文化”》,《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繩”采飛揚》《特殊的寒假作業(yè)》等等新聞報道陸續(xù)出爐,省市媒體刊物紛紛對我?;亟ㄔO成果進行了宣傳。